集思广益:也谈临床检验经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7-20 10:3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检验 经验 点击次数:

网友[lxy19781114]:

   我遇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给孕妇做产前血常规,有时出现产前比术后低,产科医生开玩笑说,我们的手术还能补血。按理说应该多少会流些血的,至少应该差不多,也不至于术后反而升高。我自己查阅了很多检验方面的相关资料,因为大部分的血色素是降低的,所以医生还怀疑我检验科仪器有问题,但是我们的仪器定时校准,进行了室内质控,仪器之间的比对实验都是合格的,归结如下:

1、孕期人体积蓄了很多的能量,也包括体液,到孕后期孕妇的血液是稀释的,分娩以后随着激素的变化和体力的消耗,会丢失和代谢掉一部分体液,使血液浓缩一些了。

2、产后或是引产后,子宫都会开始收缩了,而子宫在妊娠期间除了平滑肌的增长,同时储血量也会增加,而子宫收缩会使血液回流到循环的量增加,所以血色素一定会有轻度增加,是正常的现象。

3、产后及引产后的采血的时间问题。刚刚产后或引产后,应该说没有变化,之后可能有一个平台期,就在这个平台期里,会有部分人的血色素会轻度升高,而后在会降下来点。

  当然这里边也有误差问题,同样的标本同时测也会有误差。
 

网友[LIBAIWA]:

  从大的角度看来,分析前的质控是导致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往往检验科是鞭长莫及,这一点是能否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隐患。所以,在检验前能否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在做出结果后判定结果是否合理,才能有效防止差错的产生。由于目前检验科所处的地位,首先做好自我保护才能逐步提高科室在临床和医院的地位。

  说到自我防护,就不能不提到目前网络流传的“医生如何自我保护20条”一文。站在医生的角度,总体来说,其出发点来说好的。但是,其中有一条(第一条)“门诊的诊断需谨慎,尽量全面,但要留有余地……”。就这条而言,在众多医院临床医生的执行操作过程中,临床诊断往往是“腹痛查因”、“发热查因”……,在有些医院的门诊医生干脆就不下临床诊断。其实在做完标本之后,如果对结果有所疑意,如果与临床诊断相吻合,结果才能放心地发出去。曾经在值夜班时,遇到过有一位病人的血常规,血红蛋白为200多g/L,而急诊科医生没有写临床诊断,立刻打电话叫家属过来拿结果,同时询问病人家属时得知该病人已经腹泻几天,为严重脱水所致,当时立刻叮嘱病人家属,并立刻发出检验报告。在“XX查因”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检验科人员的自我保护的确非常重要,在临床医生将风险降低的同时,其实是把一部分的风险转嫁到其他科医生身上的。处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如果病人在医院有个三长两短的,基本上会赖到医院头上,病人家属要医院“负责”,那么医院也得找人“负责”,临床医生的风险规避了,检验科的医生倒霉了。因此,在发报告前“多一些嘴”、多点询问病情非常的重要。

  上述事例也说明,检验科应当建立“危机值报告制度”,在检验结果处在危机值时应当立刻通知临床,为病人的抢救争取时间。同时该制度也是有效避免出现医疗差错的很好的方法,在通知临床后应该立刻做好录,万一出现纠纷时才有真凭实据。

  就从小的方面而言,标本的采集非常重要。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采集标本比较随便。比如,某急诊病人做血糖测试,结果是在打葡萄糖点滴的时候抽的,而且是输液的一侧抽的。有如,某住院病人做血常规、凝血四项和生化等,看到血常规管颜色偏鲜红色(一般为暗红色)结果做出来后HCT甚低,凝血四项和生化管离心后亦然,电话询问后才知是会护士为图方便直接从输液的三通管抽的“血”。还有,某床病人输血,结果输血前复查血型,发现跟刚刚检测出来的血型不符,经调查原来是护士在抽血前把病人名字事先写在了试管上面,而抽血时没有询问病人的名字,抽错了其他床位病人的血液标本。如果出现输血事故,后果可想而知。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了解检验前的注意事项,或者有意对标本进行造假。某门诊病人做尿液HCG检查,结果为阴性,同时发现该病人的“尿液”非常清彻,询问之下才说实话,是倒了杯“矿泉水”过来检查的。而更多的是,如上面各位站友所说的,病人在做完B超后立刻倒检验科检查尿液HCG的情况。又比如,血脂检查一般要求病人空腹8-12小时,在抽血前应询问一下病人是否空腹,如果不是就做好解释工作,尽量不要抽血,如果病人一定要检查的一定要在申请单上注明。

  凡此种种,做好检验工作一定要细心,遇到情况要多一点问为什么,分析其中原因,并做好文字记录。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又可做到规避风险。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 上一页
分页: [1 ]   [2 ]   [3]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