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津教授—关于《眼眶影像解剖的重要性》的讲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29 12:57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何彦津 天津眼眶病研究所 眼眶 影像 解剖 讲座 点击次数:

本图片显示滑车,右侧为骨性滑车

本图片显示为鼻泪管

本图片显示为泪囊

眼球水平最大径图片:
内直肌、外直肌、眶尖见肌腱环 视神经
眼动脉,眼动脉自视神经孔前缘前行为10—20mm
越过视神径
筛后动脉、泪腺、肌支动脉
内外侧睫状后长动脉

从上向下不同层面所显示的组织结构
层厚5mm
(1)上直肌与提上睑肌同时显示,并有重叠
(2)上斜肌第二腹、滑车、泪腺、眼上静脉、 眼球上方小部分
(3)有眼球层面,上斜肌第一腹、筛前动脉、视神经后段、眼动脉
(4)眼球水平最大径
内直肌、外直肌、眶尖见肌腱环 视神经
眼动脉,眼动脉自视神经孔前缘向前10-20mm 越过视神经
筛后动脉、泪腺、肌支动脉
内外侧睫状后长动脉
(5)内外直肌、视神经前部或全长、泪腺
(6)眼球壁一部分,后部见下直肌,有的可见眼下静脉,泪囊和鼻泪管,
开口至鼻道
(7)有些可见下直肌或下斜肌及鼻泪管

各种组织的显示率及临床意义

1 眼动脉
眶内重要血管结构,眼动脉显示率为45.28%,分支较多,走行迂曲,与视神经的毗邻关系复杂而密切。
在眶尖,眼动脉位于视神经外侧,前行转向视神经上方,经过视神经,达视神经内侧,此点距视神经管前缘约10mm,再向前行并分出视网膜中央动脉等。
有部分病例眼动脉是自视神经内侧向前,越过视神经向外侧。其解剖学特异性应予以重视,眼眶肿瘤位于眶尖前10mm内者,在眼眶外、内、上方操作,对眼动脉危险性较大,内侧对视网膜中央动脉损伤机会最多,个别者外侧操作也有损伤其可能。
眼动脉在视神经内侧前行中,分出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内下进入视神经,此处操作易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断裂或痉挛,视力骤降。


2 筛前、筛后动脉
筛前、筛后动脉是眼动脉在向内上前行中的分支,两者可同时显示或仅显示筛前动脉,位于内直肌以上层面,出现在上斜肌水平,沿其内侧面前行。筛后动脉稍后上一些。在眶内壁减压术中,注意此处两动脉,损伤时出血较多。

3 眶尖脂肪消失是一种病理改变 脂肪在CT显示为低密度,CT值-20—-100Hu之间,其肌锥内显示率100%。
眶尖脂肪的观察一方面对病变性质的推测有一定价值,如炎性病变,肌锥内外脂肪及眶上裂区脂肪均可受累,表现为密度增高;肿瘤性病变表现为眶脂肪受压移位,恶性肿瘤表现为眶脂肪消失。
另一方面观察眶尖脂肪的情况可以判定病变与视神经及眼外肌的关系。
视神经与眼外肌周围有脂肪包饶,如果脂肪消失, 提示病变累及视神经或眼外肌, 提示手术难度大,术后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障碍发生机率高。


4 眼外肌正常形态的误诊
下直肌在眶下方层面像形态为自眶后向前,前端为钝圆形,边界清。因水平扫描眶下壁与下直肌呈斜切断层,故表现为前部钝圆。似占位病变。除形状外,肿瘤性占位病变的密度较肌肉高。必要时行CT冠状扫描即可确诊。
上直肌在眶上层面像表现为长方形,在上直肌肿大,尤其是肌腹肿大明显时,上方层面像表现为椭圆性形,似良性肿瘤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并行冠状扫描时可以鉴别。

总之,眼眶CT扫描成像对眼眶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很多优点。CT扫描的技术参数,扫描基线及投照体位对眼眶组织的显示率有直接影响。同时,眼眶的影像解剖基础是影响诊断的关键,两者的结合可提高对眼眶病的诊断正确,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法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编辑:西门吹血

< 上一页
分页: [1 ]   [2 ]   [3]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何彦津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