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6 展望2007 感受药剂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1-18 11:08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制剂技术讨论版
关键词: 药剂学 回顾 展望 点击次数:

网友[zr18321]:

一次又一次的自查和复查,好像是中国各行业的出事后一贯的工作方式。其实过多的反醒只能是内耗,不是说国外的月亮一定更圆,但是06爆发出来的药品生产事故可能不仅仅说明是生产厂家的责任。重注册轻监管,过了关就万事大吉,出了人命才批整厂家。决策层是否认真担当起了制定好游戏规则的任务,面对国内巨大的医疗市场,一而再,再而三的检查真的就能搞好医药行业吗?现在是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厂家的合法利润,劳动才能光荣。生产制度订得比天高,市场更是危机四伏,在实现和利润中间,平衡点离安全生产还有多远?一面是监管者一路高歌猛进GMP ,CGMP,一面是生产企业年年减收,医药工业的拐点应该快到了。

做为一个即将要跨出学校这个避风港的药剂学毕业生,将来如何把持药剂这个饭碗,生存而后发展,不得不思考良多。研究性的工作永远是被销售牵着鼻子在走,剂型、辅料、药动三个支持点tf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突破,累积资金。清醒的认识到我要去单位不可能单纯搞基础研究,作为千千万万个毕业的药剂博士生中并不出众的一员,我宁可相信物竞天择,也许将来的几年不会单搞药剂、新药,在交叉行业中发现自己的亮点,探寻心中梦想是我认为合适目前形势的心态。

网友[lfenghx]:

回首2006
一句话可以概括——陷入低谷的2006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厉许多大事件:药品降价、治理商业贿赂、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药品安全事件……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有的医药企业在叹息,有的在苟延残喘,有的在摩拳擦掌.造成如此混乱的局面,其罪魁祸首我想是我们混乱的医药市场,市场可以说是拥有一个指挥棒的功能,它导演了疯狂的仿改风,导演了行业的***风。但,如此的一个医药市场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毫无疑问,是政府的制度不到位.我想,要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必先从制度上下手。

展望2007
2007我们将何去何从?“笨蛋!是新药”一个药界前辈一句郑地有声的一句话给出了最佳答案。207年是医药行业的一个十字路口,国家的相关的制度必将逐步完善,专走仿改路线的企业,必将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必须着眼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的开发,没有优势产品,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将没有生存权,这是未来竞争很现实很残酷的生存之道。这就要我们的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国目前的研发投入还远远不够(销售收入的5%以内,而国外企业在15%-25%之间)。

2007年影响医药行业的有利因素:我国宏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老龄化社会对药品的需求逐渐加大、医药体制改革的进行、新一轮行业重组浪潮的展开、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不利因素:整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动继续进行、药品降价将继续进行、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

2007年是个十字路口,药品的微力时代刚刚开始,对我们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生存的压力绝对不小于2006年,未来在我们的脚下,.但愿在腥风血雨的2007年,我们还能相逢于医药江湖,相搏于江湖医药!祝大家好运!

网友[niwotayiqilai]:

“回首2006,展望2007,感受药剂学”,看到题目我的心就为之一颤,看了以上这么多同行的话语后,更是让我感同身受。药剂学,在以前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火热的字眼! 是令多少药学界的和非药学界的人士们羡慕的职业。作为药学中的一个下游分支,它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它的任务是何等艰巨,它的前途是何等光明。可这一切,在今天又应该作何解释?都说2006年是制药企业多灾多难的一年。对于我们这样一批即将毕业的药剂学硕士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内心很矛盾,很惶恐,甚至已经对多年前的选择变得有些麻木了。辛辛苦苦的在求学路上走了这么多年的我们,当要满怀希望与热情的走向社会时,却赶上了这样的一个“多灾多难”,这样的一个“血雨腥风”。我们能怨谁呢?谁也不能怨!其实2006众多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就这一年造成的。追究其根源,是隐藏了多年的种子终于在今年发芽了而已。只不过是我们比较“幸运”的赶上了它的发芽。药学管理体制如再不严加治理,药学界的众多仁人志士如继续迷茫,继续固步自封,那么这颗发芽的种子就极可能继续成长。

说了这些并不是要在这里发牢骚,只是作为一位药剂学的晚辈,真的希望能在前辈们的正确指引下,为我们药学多做贡献! 而不想再听见那么多的负面消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衷心的祝愿药学届的人士们能在2007年都有新的收获,希望药剂学能在2007年“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网友[0177251]:

2006年中国制药行业灾难的一年。从天价医药费,到去年夏天,国务院免除了国家药监局第一任局长郑筱萸的职衔并双规;从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因为商业贿赂在自己办公室里被缉拿,再到药品注册司司长、中国药学会秘书长曹文庄和他的一些助手在会间意外被就地缉拿,从安徽省发生假疫苗事件,到齐二药事件,到安徽欣弗事件;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采取的在药品生产企业中进行的GMP飞行检查、到在药品经营企业的反商业贿赂,在药品生产企业和研发企业进行的关于药品注册工作的再核查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风暴中,仿佛有一支巨大、无形的手,将中国医药制造业推向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渊,中国医药业被笼罩在浓浓的阴霭中,中国药品制造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2007年新一届国家药监局领导和成员又会带来什么?2007年是对各大医药企业考验的一年。

我一个药物制剂专业刚毕业大学生。在我那届我们学校药物制剂专业就有200多名学生。学生数每年都在增加。可以说各大院校年年都在扩招。而我门的就业市场有限。我们的路在那?考验!现在考验是个热门,但解决不了问题,研究生虽在扩招可名额有限,那读完研究生后呢?现在我门专业又能做什么?上学学的有限(几大老剂型)。毕业生路又在何方?

我想我们能做的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多学知识武装自己以不便应万变!
为我们行业的同志们祝福!祝福你们!

网友[nanlongwei]:

2006年,对于一个对制药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一年。医药市场的不景气和混乱,药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国际上药品临床试验方面的许多失败。都是让许多制药人所痛心的事情。

2006年的飞行检查特别多,一次接一次,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拿我们药厂来说,今年省局总共来了3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来,检查的非常粗,完全不按照GMP检查的条例进行检查,更 象是一个非医药专业的领导来视察企业,我们在检查之前都捏了一把汗,检查结束后,大家都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这一年更印证了GMP认证实行以来的失败,假药劣药频繁发生,药品的安全事故,许多都发生在全国知名的制药企业里,而我所知道的一个GMP管理严格的企业,也因为销售原因,逼迫破产了。听一个走过很多地方的同学说,在南方,许多企业连正规的批记录都没有,我也感到很吃惊。所有这些点点嘀嘀都在证明着这几年GMP实行的失败。

许多药厂技术含量的低下,这几年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2006年更是如此。单靠一两个品种的短期繁荣,这个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建议:各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药检所,真正发挥指导企业帮助企业的作用和目的,而不是帮助企业逃避国家局的检查。
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工作,多研发一些新剂型、新改良处方等药品。以促进真个制药行业的发展。

网友[liuliude]:

在过去的一年里,药学界林林总的发生了很多事情,而药剂学领域内也发生了好多事情。从安徽省发生假疫苗事件,到齐二药事件,到安徽欣弗事件;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采取的在药品生产企业中进行的GMP飞行检查、在药品生产企业和研发企业进行的关于药品注册工作的再核查等。这真是一个“多灾多难”,“血雨腥风”的一年。追究其根源,是隐藏了多年的种子终于在今年发芽了而已。药学管理体制如再不严加治理,药学界的众多仁人志士如继续迷茫,那么这颗发芽的种子就极可能继续成长。
2007我们将何去何从?我认为对于中药要加强新剂型的开发和研制,使得一些有前景的剂型能迅速产业化,像巴布剂、 脂质体、微乳等。由其是巴布剂,对于透皮技术的应用,巴布剂的上市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同时具备包容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并缓释、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等五大特点。我相信新型巴布剂的出现,很快就在全世界催生出一个庞大的透皮用药市场。有预测显示2010年透皮制剂的国际市场销售额是1000亿美金,这是多么大的市场份额呀。有理由相信,谁抓住了发展机遇,谁就抓住了市场,透皮制剂是个不错的选择。然尔在巴布剂这个剂型我们与日本、韩国还是有一拼的。我认为把新品种开发的任务交给企业吧,企业的老板们,都是有办事业的雄心的,只要摆正思路,在科研第一线的我们一定紧跟时代潮流做出成果,造福工艺造福人民,实现良心循环。

当今的大学,扩召以成时尚,必然会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就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要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培养出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的当代大学生,以适应药剂学发展的需要。

祝愿2007年药剂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药剂的研发也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网友[chentianlai]:

觉得很多人还是没摆正心态!

觉得学药剂的就一定要做工艺研究之类的研发工作,都不愿意静下心来在车间好好待一段时间,做一线操作工,熟悉本公司车间各岗位工段的设备性能,公司采购的原辅料批间性状差异是否影响工艺与最终成品质量,参与车间管理、人员培训,与各部门积极沟通(质量部QA、QC,物料部采购员、仓管员)等等。

药剂研究生就更加是看不上车间工艺员这一职位啦.好好想一下,如果你是在药厂工作:首先你的职责是为老百姓生产出安全有效的药品来;其次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如果连自己公司的基本生产能力和技术状况都不了解,连国内的药用辅料的基本状况不了解,连国内制药设备的基本状况不了解,还谈何脂质体之类貌似前沿的技术!

有人说可以买国外的辅料和设备啊,那就不用说什么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抱怨什么呢?

觉得自己读了几年书,就连一个普通片、普通胶囊不肖一做啦。

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国家需要的是什么?
企业需要的是什么?

网友[cpuzzz]:

大家把2006年描述的很黑暗啊!其实国家局严打未必不是件好事,这么些年的问题爆发了,也该解决了,不能拿老百姓的性命开玩笑啊!把一部分很不规范的小企业,小研究所关掉,留下那些相对规范的企业和研究所。中国百姓用药才放心一点。

至于2007年,我觉得还是把产品处方和工艺研发的任务留给企业吧,企业研发人员能够做的好!并且做出来的是可以生产的。

至于科研院校,可以继续做一些脂质体之类的基础研发,为企业的研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也许10年以后你们的成果就能在企业应用,中国也会有阿霉素脂质体!有空的话做做片剂,硕士毕业生不会做片剂的很多哦……



编辑:蓝色幻想
 

< 上一页
分页: [1 ]   [2]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blackmouse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