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6-01-22 13:51 | 文章来源: 丁香园心血管专业讨论版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 ![]() ![]() |
点击次数: |
【6、起源于冠状窦近端房性心动过速的心内电生理图】
A图:在右心耳(RAA)处发放S1S2刺激,在基础刺激时,S1位于高位右房,因此心房激动顺序是RAA→His束→冠状窦近端→冠状窦远端。S2是一个早搏刺激,这个早搏刺激并未能下传,因为S2刺激后无V波,S1S2间期是330ms,提示这例患者的房室结有效不应期 至少是330ms。
在S2之后,出现了一阵快速的心动过速,每一个V波前均有A波,提示AV相关,A-V间期呈逐渐延长,提示发生文氏传导,但图中并无V波脱漏,这是因为心动过速周长变动在395-402ms之间,大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30ms,但肯定在相对不应期中,提示房室结相对不应期最短应在395ms。
仔细观察,心动过速发生时,冠状窦电极7-9激动最早,心房激动顺序变成
冠状窦近端→冠状窦远端→RAA→His束,提示是一个异位节律。
B:左前斜位显示右房,用以观察电极与冠状窦口的相对位置。最早记录点(CS7)距冠状窦口12mm处。
C:同一患者电解剖标测的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冠状窦口处(箭头标记处),然后迅速扩步。
【7、心房颤动和ICD】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心房颤动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三分之一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和合并心脏病而增加。心房颤动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早在1983年就已有房速或房颤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
这个图取自第一个证实心房颤动增加ICD植入者复发室速或室颤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时长-短周期序列发生率高达50%,而窦性心律组仅有16%。多变量分析显示房颤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累积临床事件(死亡、晕厥和心源性住院)房颤ICD组高于窦律ICD组。
房颤在电生理机制上加强了心室电不稳定性。即使在正常室率中,房颤产生的不规则心律也容易出现显著的长-短周期序列(long-short sequences)。不规则的心室激动导致复极不均一,增加了持续性室速发作的易损性。利用ICD存储的电生理资料,分析单性型室速发生模式,发现14%的室速前有长-短周期序列。
房颤相关心室电不稳定性可被胺碘酮恢复和转为窦律后修正。
作者: 浅浅阳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