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fszxh:
我是药检所的,我们曾对多个生产厂家的复方丹参片和维C银翘片进行过质量考察,这些新产品按现行标准检验都是符合规定。先说复方丹参片,我们用指纹图谱考察了四十多厂家的产品,发现质量参次不齐,有些产品仅是丹参酮含量高些,其它成份极微,因为药典标准仅有丹参酮含量测定,而且产品的质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再说维C银翘片,有些厂家的产品在显微镜下发现有大量的植物组织,维C银翘片是属于全浸膏片,出现植物组织的可能只有是将药材打粉直接添加,没有按生产工艺提取浸膏。由此可知现行的标准完全控制不了中成药的质量,因为现行的中成药质量标准仅是依照化学药的模式,象复方丹参片这种含药材种类少的品种的标准完全可以应用指纹图谱。而象维C银翘片这种全浸膏片可以增加浸出物和显微鉴别来控制。
网友momo2004:
中药要现代化从宏观上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独特的科学化的和中医理论相结合药效评价系统
象现在的中药在做药理筛选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西医对病理的认识而采用了相同的评价指标,这样中药的优势就显现不出来了。中成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中药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讲究多靶点协同非线性作用,而在评价药效的时候缺是采用了西医的单一靶点线性评价系统,你这样筛选出来的药会有优势吗?老中医组方写方解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那么有几条是能够经过试验验证的呢?没有科学化的可以评价的指标怎么让你信服呢?有时候还会出现象上面酸奶 战友说的那种情形,自己造的模型都不知道试验结果是否可靠!所以中药要现代化首先得中药药效评价系统的现代化,要有和中医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化的药效评价系统!
2、药用物质的明确化
大家一定还记得马兜铃酸的事件吧,由于原来不知道其有肾毒性,曾经还将其作为细辛药材质量标准规定不得少于多少,现在看来是否有点后怕啊。
其实这就是中药的现状,好多问题都说不清。象05版药典在质量标准上的整体思路是由测量指标成分向活性成分转移,由测量单一成分向测量多活性成分,由测几个成分向做指纹图谱的整体控制过渡;一看这些原则的确没有错,是美好的,但是如何实施?所谓的活性成分是真正的活性成分吗?你做了单一成分的药理药代,那么在复方中的体内过程和单一成分一样吗?进入体内他没有和处方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吗?指纹图谱的控制也是,因为你控制批次之间的质量一致性,但是许多你控制的成分具体是什么你还是不清楚。谁知道会不会出现象马兜铃酸类似的东东啊。那么有人就说,那到底现在怎么控制呢?的确现在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权益之计。
药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目前药材质量控制是定性加定量(活性成分)来控制,这儿还存在单一成分不能代表药材质量的问题,象63版药典对药材只有显微鉴别并没有含量测定及专属性的色谱鉴别,而那时的药材基本都是道地药材,虽然标准比现在的低,但是药材质量比现在都好,用这样的药材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当然就好。
网友dxycn112:
实际上,中药标准中首先就要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反映中医用药与质量标准的内在关系,临床都是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依君、臣、佐、使配伍而成。由于中药材含有多种成分,中成药组分更为复杂。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含量往往为千分或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不可能逐一测定,按组方原则选其君药、臣药,即针对起主要或协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味建立含量测定项,如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选测山茱萸中熊果酸、牡丹皮中丹皮酚,这绝不意味着中医用药主要用熊果酸代山茱萸,丹皮酚代牡丹皮,而是以此成分分别衡量各制剂的质量。在检测成分上也应以中医临床功能主治与现代药理学相结合进行研究,药典收载的“复方丹参滴丸”,药理研究证明其活血化瘀的主成分为水溶性成分,以丹参素为代表,故测定丹参素作为质控指标。
特别是指纹图谱,就是助于西化方法的、很具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目的就是要达到质量标准的量化!
网友yuanhejun: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提一个非专业的例子。大家思考思考。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国家正准备修复故宫,可很多古老的工艺都已经失传,也就是说现今已很难“修旧为旧”了。那么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是离开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呢?还是我们选择了一条更科学的路?人类需要发展,我们正处于发展中的模仿阶段,很容易就走偏了自己的路。不能完全模仿,也不能一味守旧。我们是该利用外来的知识来发展我们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放弃它,跟上世界的脚步?从这点我们不否认,我们的传统知识已经落后了。如此,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现状是:为了离开那个落后,我们已上了别人的船,让我们自己本来坐着的船渐渐远去。那么大汉民族失去了挺立千秋的自信,也随着那条船,渐渐的被吞噬。
中医药来源于道家,这样一个以道家的思想指导着的文化,一直就是一起的,医和药就没分开过。可我们现在将它分开了,当然有他的益处。这个社会毕竟分工已经系统化了。可我们该如何发展他?西方哲学的点和东方哲学的体在此需要发生冲突并融和。就象萃取中的分层一样,是不需要分清楚的。
质量标准,是选择了一个点,使得我们在生产中得到一个初步的质量控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一个初步的保证,只是初步。
网友shaoshen_78:
dxycn112 兄谈到了指纹图谱,我想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这两年指纹图谱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指纹图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别。通过指纹峰的有无,可以基本确定药材所含各个有效成分的多少。
2、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通过指纹峰和药效指标的回归分析,可以基本确定中药起效物质群。
3、便于寻找有效部位和有效群。通过2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以有效的发现药效群,在通过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便于发现新药。
但指纹图谱图谱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理想的指纹图谱应该是有效物质的指纹图谱,而不是所有成分的指纹图谱,现在建立的许多指纹图谱都没有区分药效成分与无效成分,不管好坏一起上,是个大问题。
2、只定性不定量。现在的指纹图谱主要是用在定性方面,定量方面做的工作很少,也有人采用同时测定的方面,可以测定复方中的多个组分,从广义来说,这也是指纹图谱的一个应用。但是稍微懂点药的人都知道,同时测定的组分越多,方法学就越难做,很多同时测定的方法学都是编的,造的。不说别的,回收率就是极难做了。
3、出路不明,有的药材已经完成了指纹图谱工作,但是,在这之后可以再继续做些什么,大家都不太清楚,指纹图谱对以后中药现代化的贡献,就只是评价药材的优劣?
网友回家看看:
看到中药现代化,总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我想,中药现代化不是简单的中药研究走化药的路子,我们有不少战友做化药的改行做中药了,因此,在现在的中药研究中,出现了加速稳定性试验,出现了有关物质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西药所特有的。
中药现代化,应该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也不例外。单就简单的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来说,我认为对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如使用对照药材。因为有的成份是多种中药共有的,而对照药材,白芍就是白芍,赤芍就是赤芍,有时候产地,采收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一致,都很难做到斑点的一致,当然,这对于控制药材以及制剂质量可以说是苛刻了点,但是,相比对照品,对照药材还是比较进步的。
对于含量控制,我们往往采用君药中的指标成份,这种方法是有它的漏洞的,现在卖中药提取物的很多,且一般是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厂家为了保证产品合格,有时候不得不加入经过化学提取的提取物,含量达标了,其结果呢,我想还不如不达标的药品能够治病救人呢。我认为指纹图谱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在行医问药中,都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没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是中药,而属于天然药物了。
网友dxycn112:
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土壤、种质、炮制、储存、制剂过程等),每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抓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忽略另一些环节对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徒劳的做法。
目前,我国已制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生产的系列环节。21世纪日本对汉方的研究目标已聚焦在了对汉方理论基础的研究上,以寻找汉方药效的科学依据。由此可见,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建立对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必须立足于中药的特色,只有在中医药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理模型,找出中药材成分的有效部位,才是解决药材质量标准制订的关键。在有效成分(部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在标准中对药材的可能有药效的大多数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只要能控制住药材中大多数成分的含量,以及各成分的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保证这味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中药的质量控制要布局在中药的各个环节中。另外,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在考虑全成分和系列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惯例,使制定的方法容易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即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规律的中药系列质量标准规范化体系。
针对现在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更准确全面评价中药的需要,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运用多种分析手段(诸如 TLC、HPLC、UV等)。在总结前人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质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多种药材的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药的内在品质,也为今后对于中药品质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因此建立从整体上综合评价中药质量的方法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外有关中药材的研究,大多是就单一品种进行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而由于药材所被检验的成分或有效成分并非是所有的成分,成分分析不能代替质量标准,只能参照有关的成分分析研究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对每一个品种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客观标准。
当前中成药生产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质量标准本身不足以控制成品功效稳定;而且生产本身也难以保证成品的一致。所有这些又都是因为对成品的物质群差异状况本身就知晓甚少。指纹图谱中草药、中成药的起效成分是物质群,以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识,有望显著改善可控性,提高产品的现代化内涵,提高生产现代化程度。
所以,积极引入LC、GC、TLC、IR等现代的分析方法,建立我国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质量标准,尤其是结合药理和毒理学实验结果,以有效成分(或限量成分)为指标,建立能真实地反映优劣的质量标准就有可能啦!
编辑:7100
作者: 丁香园集体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