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疟疾,诺贝尔奖
有些同学一看题目就知俺要谈的是Julius Wagner-Jauregg(驻留斯.瓦桥)。瓦桥1857年生于奥地利,请看看他的照片,你看到烈日曝晒的烙印,暴雨冲刷的棱角了么?你注意到大自然风刀霜剑的雕刻了么?你读出了冰封雪融的沧桑了么?同学,如果你回答Yes,那么你敏锐的直觉足以观察一位生活在一个世纪前的异国陌生人,瓦桥一生中,不断有人说他很像个伐木工;如果你的回答是No,那么你有很强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瓦桥从没做过伐木工。驻留斯当同学的最后阶段是在维也纳医学院度过的,于1880年毕业。他曾渴望到当地一家著名医院当内科医生。但他还在读书的时候,一名犹太校友去了那家医院的内科。驻留斯是在当时的反犹大缸中正儿八经染过的。虽然他后来和弗洛伊德成了终身的朋友,但这时还是个地道的FQ。于是他把“波兰俱乐部”上上下下的成员发克了个遍之后,考虑从事其他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维也纳精神病院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不错,于是拍拍脑子:娘西皮,老子就去那儿了。不久,他就投入到精神病科的研究中了。
发热和精神病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疑问。1883年,还是个实习生的驻留斯发现一名由于链球菌感染而患了丹毒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有所减轻。这一发现激起了驻留斯浓厚的兴趣。1887年瓦桥在文章中推测精神病有可能以发热治疗,并把神经梅毒列为可能的治疗对象之一。这几天熊猫猫熊的挺热闹,俺这里要谈另外的熊,当然不是Panda Bear,而是当时困扰欧洲广大淫民的Bugbear--梅毒。梅毒后期变成神经性梅毒,严重的会发展成梅毒性痴呆,属于精神科疾病的一种。那时梅毒还无药可治,恐怖程度不下于今天的爱滋。瓦桥在稍后的论文中提出了以接种疟疾治疗精神病的方案。一件插曲使这个设想推迟了很久才得以实施。1890年德国微生物学家Robert Koch研制了结核疫苗,当然目的是对付结核病。瓦桥把它拿过来给神经梅毒患者注射,目的是使患者发烧。当时的医学界认识到梅毒螺旋体对热很敏感,进而推测发热可抑制神经梅毒。到1909年为止,瓦桥已经可以使神经梅毒患者的长期症状减轻。但是因为后来发现结核疫苗可能对人体有害,他中止了进一步的实验。
瓦桥又回到他的疟疾设想上了。现在提起疟疾,马上会有人联想起孙思邈,“千金方”和青蒿素。二十世纪初时疟疾是以奎宁治疗的。1937年6月,马其顿前线一名精神恍惚的士兵被送到了医院。有个助理医生报告说该士兵可能得了疟疾。瓦桥一听大喜过望,追问:“你能肯定?他发烧吗?”助理医生满有信心地回答:“发烧,可以肯定。给他服用奎宁吗?” 瓦桥心中暗骂:“你T.M.懂个Bird,在精神病院逮着个得疟疾的容易么?!” 他一摆手:“不用。” 瓦桥来到了T.M.(后来发表的文章中使用的该患者的名字)的病床前。T.M.是位37岁的演员,能整本书地背诵经典台词,出口即是典雅的爱情名篇。看得出,他健康的时候是个相当英俊潇洒的人。T.M.于5月入院,他显出了神经梅毒晚期的典型症状:记忆力减退,痉挛,两边瞳孔不一样大,且对光没有反应。瓦桥心里嘟囔:“靠,这厮起码十来年前就开始狂嫖滥泡才能到这个地步” ,脸上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说:“T.,我不知道我的助手和你怎么说的。坦率的讲,你的情况很糟糕。根据俺们的经验,你这个样子大概最多还能活几个月,也可能不超过几个星期,嗯,搞不好明天就玩儿完也不好说……”T.M.黯然神伤:“我这是自作自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自知命不久长,麻烦瓦医生转交给玛丽安一封信,天长地远魂飞苦,唉……;还有个俺老家的姑娘……” 瓦桥打断他的话:“那是个漂亮姑娘吗?呃,她也患了梅毒了么?这个,这些先不忙。你的情况也不一定绝望。我新研制出了一种M试剂,它可能的副作用……”T.M. 精神一振,两只大小不一的瞳孔瞪了起来:“操,你TMD早说呀”,胳膊袖子一撸:“来,往这儿扎,快!” 瓦桥随即要护士到那个士兵那里抽来一管血给T.M.注射进去,时间是1917年6月14日。三个星期后,T.M.第一次热发作。瓦大夫听后,对助理医生一挥手:“可以了,你地给那个胆小鬼士兵奎宁地米西米西。”T.M.在6次疟疾发作之后,梅毒引起的痉挛奇迹般地消失了。12月5日,他病愈出院。
瓦桥治愈了九名神经梅毒患者之后,将这一成果公诸于世。这一疗法是有缺点的:首先得找到血型相同的疟疾病人;其次只有特定的疟疾类型才有效,该疟疾应是每三天发一次热,瓦桥的病人中有一名因为使用了可使人发冷的疟疾病原而死亡;三是治疗费用昂贵;另外,伴随着有危险的副作用,而且也不是100%有效。但是,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治疗精神疾病,瓦桥因此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化学工具书中,有时这样的文字赫然入目:“XXXX,剧毒,味甜。” 读罢,不得不对早期的化学家们的献身精神敬佩有加。二十世纪初的精神病学家们这方面也是当仁不让。自己献身没什么用处,说不得,只好拿M试剂用在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恐怖症等患者身上。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一方法远不是万灵丹。而且就在十几年后的1943年,梅毒已可以很好地用青霉素治疗了。但是这些并不能丝毫减低对瓦桥的贡献的评价。事实上,至少到四十年代末,疟疾疗法还是治疗神经梅毒的最后手段。麦克阿瑟走投无路之际就曾试了此法,虽然结果并不成功。(吴戈 于虹历不算年无月失日子时乌刻)
班廷和白斯特发现胰岛素的故事
加拿大人班廷是一名生理学兼成形外科青年教师。他在给医学生讲授糖代谢这一节课时感到茫然而焦虑。对这个与胰腺有关的问题知道的太少了。事有凑巧,就在此时班廷收到一本新杂志。其中有一篇病理学家的论文讲到“胆石形成中,如果阻塞胰腺通向十二指肠的导管就有可能引起胰腺的萎缩”这位作者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这一发现。班廷立即产生一个设想:结扎狗的胰导管,待其腺泡萎缩只余胰岛后,试图分离其内的分泌液以治疗糖尿病。
1921年5月,29岁的班廷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实验。他的助手就是22岁的四年级学生白斯特。由于没有资助,实验室除了给他十只狗外,其余一切都得自备。而且实验开始时也极不顺利,第一批实验动物大半死亡。此时的班廷没有工资,而且无昼夜的工作,食住既无定时也无定处,条件极为清苦。但这一切没有动摇他对攻克胰岛素的信心,他和白斯特相互鼓励,终于在8月份他们的实验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在糖尿病狗身上,注射胰腺提取物收到了降低血糖和尿糖的效果。接着在生化学家考立普的帮助下完成了胰腺提取液的纯化。因此,在1923年班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对没有给予和他同甘共苦的白斯特以应得的荣誉感到不快,他宣布把自己份内的奖金分一半予白斯特。
伤寒玛丽
“伤寒玛丽”本名叫玛丽·梅伦,1869年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厨师,拿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玛丽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满意。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有6个人患病。
房主深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工程专家索柏。索柏将目标锁定在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7年中玛丽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索柏设法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以验证自己的推断。但这非常棘手,索柏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
玛丽当时反应激烈,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
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员说服玛丽,没想到,这更惹恼了这个倔脾气的爱尔兰裔女人,她将他们骂出门外,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后来在壁橱里找到了她,5名***把她抬进救护车送往医院。一路上的情景就像“笼子里关了头愤怒的狮子”。
医院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玛丽被送入纽约附近一个名为“北边兄弟”的小岛上的传染病房。
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两年后她向卫生部门提起诉状。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文章十分煽情,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
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这次却消失了。玛丽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玛丽的遭遇曾经引起一场有关个***利和公众健康权利的大争论,加上玛丽本人富有戏剧色彩的反抗,使这场争论更加引人注目。争论的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应该首先保障公众的健康权利。美国总统因此被授权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宣布对某个传染病疫区进行隔离,这一权力至今有效。
玛丽·梅伦以“伤寒玛丽”的绰号名留美国医学史。今天,美国人有时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由于故事中的玛丽·梅伦总是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周围的人戏称为“伤寒玛丽”。
作者: 北极熊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