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峰教授:制定中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治指南
刘新峰教授
丁香园 : 刘教授,您好,欢迎接受丁香园的专访。我看到今年会议的规模较去年又大了很多,多了很多的会议内容。比如关于介入培训,脑血管病专家组会议,青年医师会议等。如何保证会议持续扩大的同时,又能保证会议的活力和特色呢?如何让参会医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刘教授:现在中国的会议实在太多了,但并没那么多新东西可讲。就像电话刚刚问世时,美国一位学者就讲过,电话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大家过度地交流,过度地交流可能会使人变得平庸。会议过多有时候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
我认为办会议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不会有生命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在脑血管介入领域有优势,有经验,这是能保证会议特色的基础。我们有手术演示,不是凭空来谈,而是结合临床的实际工作和问题来谈介入医学的新进展。另外一个是广泛的病例征集,参会的医生和研究生会精心准备一年来的病例,讲述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总结,放到会场里和讲座中。这些优秀的、成长中的中青年神经介入医生,他们的经验和水平伴随着会议在一次一次提高。他们每年都带着自己宝贵的病例来会场,也是这也使脑血管病会议有了巨大的生命力。
另外也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参会,带来脑血管病最前沿进展,但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础领域,所以我们的介入会议和新进展会场对交流语言没有要求,兼容并包,这样有利于参会的中国医生学习。另外设有独立的英文会场。另外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很多参会者都是熟面孔,他们每年都来参会。我觉得学术的质量非常重要,这是会议的生命。另外就是会议的风格,要做到平等、合作与交流。介入讨论的分会场甚至是有时有点要吵架的味道,但是一种学术的争鸣,并不是要打架。
丁香园: 美国十四个协会颁布了《缺血性卒中介入诊治指南》,您在昨天的会议上也讲到《中国卒中介入指南》,请您具体谈一下。
刘教授:这个指南已经广泛的征求意见和反复的讨论了,去年在南京讨论过两次,这次会议是最后的定稿,今年应该要发布了。名字是《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指南》,组织单位是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我是负责起草人之一。
丁香园: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吗?
刘教授:对的,此外我们还在《International neurology》上发表,这是一本新的杂志,它的创刊算是我们神经血管介入界的大事,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增加一个理论体系——介入神经病学。伴随着这个领域的发展,我相信这个杂志也会很快的成长起来。
丁香园:关于《指南》中的CAS与CEA
刘教授:我们做CAS大部分适应症和美国介入指南是相似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做CEA(内膜剥脱)的医生的经验和熟练程度少。在中国每年都会做三四百例内膜剥脱,上万例的颈动脉支架,在中国做支架比作内膜剥脱更安全,因为它和技术熟练相关的。所以我们的指南里边相对来讲,觉得这两种治疗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定义CAS是可选的,因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和CEA是完全匹配的,不要硬着头皮做CEA,反而做出问题来了。实际两种治疗在其它的方面差别不大。
编辑: riset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