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评 更多 >>
- 张鸿不仅人长的帅而且医术高超,是女人就能猜出来。但是我 ...
- 请问图片里哪一位是张鸿?不明真相的群众强势围观!!
- 张鸿;若你有事需要我帮忙的话请给我家打电话,不用客气。
- 由于阿福的我伟大事迹;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要向他学习.
- 阿福真是太伟大啦;我们要向他学习.
- 考试完我就去!嘿嘿
- 虽然你们遭到了不可想像的灾难,但是我们的心永远都是跟 ...
- 顶 依然需要志愿者
- 他就是我们医疗队合影照前排最中间穿红色衣服的那位,我 ...
- 我沉痛的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这次玉树四川医疗救援队总队长 ...
- 爱与希望!!拥抱你们,我最可敬可爱的同行们!
- (现场亦可看到许多西裔民众求诊)他们可能是因同情灾民而 ...
- 玉树不会忘记你们!
- 30万玉树人谢谢各位麻醉同仁,青海不会忘记!
- 向麻醉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电力职工杜金玉在玉树震区劳累过度殉职
舍不下的玉树
工友们这样回忆他过去的几天几夜:他太累了,他是累死的……
来到玉树后,在赛马场附近的废墟处,正在工作的杜金玉曾遇到一个70多岁的藏族老太太,一家5口人只剩下她一人,无依无靠。
心酸的杜金玉从工程车上拿出一提矿泉水和8个饼子,送到老太太手上。不懂汉语的老太太流着泪,抬起双手,竖起拇指,朝着杜金玉直晃。
杜金玉难过地对身边工友说,受灾群众太可怜了。“我们要尽自己一点力,不能再看到这样的场面!”
杜金玉,本可不来玉树。
4月14日地震后,玉树电力设备遭受重创。国家电网公司启动紧急应急预案,青海火电工程公司迅速组织抗震保电抢险队,准备救灾物资器具,随时待命出发。
14日下午2点,正在西宁大通黄朝线项目部施工的杜金玉,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刻跑到施工队长白成海处请战。
队长白成海心疼他:“老杜,你年龄大了,玉树地区高寒缺氧,就不去了吧。”
老杜发火了:“我虽然是老梆子了,但架线还是可以的,必须让我上玉树,不然跟你急。”
“倔驴一个,赶紧准备一下,晚上6点集合”。拗不过他,白成海只好同意。
老杜一下子乐了。
加入抢险队,时间就像上紧了“发条”:
15日早晨7点50分,公司抗震抢险队开赴玉树灾区;穿越三江源高原冻土地带,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历经10多个小时的颠簸,16日凌晨3点,杜金玉他们一行抵达玉树。
杜金玉和工友们立刻接到任务,抢修结古镇通往巴塘机场的35千伏受损线路,对受损铁塔进行前期应急加固。
由于受损铁塔与机场公路被通天河阻隔,材料运送需要人工搬运。杜金玉率先扛起一根60多斤重的杉木,在高海拔缺氧的环境里,硬是走完了3公里长的崎岖山路,老杜的脚步显得有些滞重。
顾不上休息,杜金玉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气喘吁吁地带头爬上铁塔,指点着塔下队员赶紧搭立杉木杆。
当晚9点30分,抢修小组完成了三个受损铁塔抢修加固任务。地震后40个小时,灾区结古镇35千伏中心变电站通往玉树机场的专线成功合闸通电。
直到17日凌晨,杜金玉和同伴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下山坳……
繁重的任务接踵而至,杜金玉的班组又承担了赛马场10千伏线路工程抢修任务。
玉树赛马场是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这里安置了近3万名受灾群众,还用不上电。
高原一天有“四季”。4月17日这一天,抢修队经历了冰雹雨雪,天晴后紫外线又把人的脸灼得生疼。
杜金玉一天都带领年轻队员挖坑、立杆塔、展放线路。挖坑,是个重体力活,需要深挖2米,但因开口1.2米长、60厘米宽,只能容一个人在里面挖。老杜不时跳进坑内,抢着干。他这一个班组,当天就完成了所有15个基坑任务。
当晚,看着赛马场仍然漆黑一片,杜金玉着急发慌,“必须尽快让赛马场安置点通上电。”
接下来的连续两天,他和抢修小组把午饭带到工地,放弃休息时间连轴转。在高海拔地区,在杆塔上作业,就连年轻人都感觉吃不消,但是他却没有喊一声累。
搭横担、解线头、校正线……每次立杆放线都至少需要上下五次电线杆,但42岁的杜金玉爬上爬下,在杆塔持续高空作业。
19日17点,赛马场线路所有施工任务完成,具备了带电条件。电闸一合,耀眼夺目的探照灯和路灯照亮了硕大的赛马场……
当晚,杜金玉踏实睡了个好觉,好迎接20日新的任务。
但谁也不知道,20日已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天……
“五一”,是他回家的日子
在高原的晚霞中,我们来到了位于乐都县芦花乡营盘湾村杜金玉的家,高高的山,低低的山坳,一幢土房子坐落在一方不大的平台之上。房子东侧,生长着一棵年轻的松树。
走进黄色的小门楼,是一个四方的小院,阳光照射进门厅。堂屋里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沙发,上面铺着洗得干净的沙发巾,屋里还有一台20英寸的电视,一部电话,顶棚上整整齐齐地糊着一层厚厚的旧报纸。
这个曾经温暖的家,对于此刻39岁的女主人李金秀,已是痛不可触。
那曾是牵动她多少思虑的电视机。从丈夫去了玉树,平日里很少看电视的她,每一天都要打开电视,调到新闻台,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有关玉树地震的内容,她坚信能在电视里看到她的男人。
有一天,她在电视里看到玉树一个扯电线的画面,上面有几个人一闪而过,她急得恨不得把电视翻过来。半夜还在想,那里面会不会有她的金玉?
那安放在木桌上的电话,曾给她传来多少安慰。从丈夫去了玉树,她每一天晚上都要给他打一个电话。
“累不累?”
“不累。”
“冻不冻?”
“不冻。”
“吃得好不好?”
“吃得好。”
尽管每一次电话几乎都是这些内容,可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些内容更让她心头安稳的了。
那一天,大山里下起漫天大雪,她一下子想到了玉树,立刻冲到电话旁拨通了丈夫的手机,还没开口,先哭了。直到丈夫再三告诉她玉树没下雪,她才止住了眼泪。
20日下午4点,李金秀不知怎的有些坐立不安,不等天黑,她又拨通了丈夫的电话。
“好吗?”
“好!”
“想你呢!”
“知道了。忙着呢,正干活。挂了。”
丈夫不多的话,让她回味了好久,很暖。
朴实善良的女人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她打给丈夫的最后一个电话。仅仅过了12个小时,他永远地走了。
两天后,她从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极力掩饰的悲伤眼神里感觉到了一切,正在忙着喂猪的她,扔下木桶,号啕大哭。
杜金玉身边的人,谁又能相信这样一个好人如此而去?
工友张福禄和杨维祥是连夜边流泪边开车,带着杜金玉遗体从玉树向西宁返回。
一路上,他们总在想,从高原越往下走,氧气越多,氧气多了,老杜就能醒了。他们每走几十里就停下来,摸摸老杜的脉搏,再走几十里,再停下车摸摸,一连摸了三回。直到快到西宁边了,他们才不得不相信老杜真的走了。两个人从路边的一个小店里买了10元钱的黄纸烧了,火光中,泪流满面……
无法相信这个不幸的还有老杜的孩子们。他们一直在等着爸爸回家。
上高中三年级的大儿子杜延辉记得爸爸常对他说:“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别学你老子,没出息!”
可在儿子眼里,爸爸从来都是一个英雄。
爸爸总是挂念着他们的家,一家老小7口全靠爸爸工资养活,再难再苦,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他和弟弟上学无论需要多少钱,只要说出来,第二天爸爸一准就把钱准备好,塞到他们手上。
爸爸每次回家,总会给爷爷奶奶带回一些饼干,给妈妈带一件新衣服,给孩子们带包糖果。可他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他每个月的工资不到3000元,为自己留下300元的伙食费后,便把所有钱都带回了家。唯一的是偶尔抽几根烟,也总是买一种牌子“兰州”,红纸包装的,2块5毛钱一包。
在乡亲们的眼里,善良憨厚的老杜很是可亲,他热心,愿帮助人,高兴起来,还能亮嗓子唱一曲青海的“花儿”。
春天,高原上的花儿要开了。
所有爱着杜金玉的亲人和乡亲,没有想到这样把他等回来了。
他太累了,他真该好好歇歇了。
乡亲们按照他们算出的吉利日子,筹划着在农历3月18日把老杜接回村里安葬。
这一天,正是阳历5月1日,国际劳动节。
编辑: muo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