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专家为玉树救援工作赢得主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0-04-27 08:05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地震 救援 医疗 高原反应   点击次数:

中新网重庆4月26日电:在高原用行动丈量着生命的高度

——记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组长高钰琪

作者:郭虹 刘胜江 赵虹霖

玉树海拔4493.4米,高度比不上他到过的海拔5380米神仙湾哨所。

接到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后,他第一时间从喀喇昆仑雪山出发,转战茫茫雪域高原,紧急奔赴震中玉树结古镇;

他第一时间在媒体发文提醒高原地震抢险救灾需要注意的事项;

他第一时间组织编写《高原病防护手册》、《高原病防护须知》;

他第一时间开通了灾区第一条高原病防治热线……

他就是用行动丈量生命高度的中国军队著名高原医学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组长高钰琪教授。

一篇文章 拉开高原医学专家抗震救灾行动的序幕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许,新疆喀喇昆仑雪山深处,高钰琪教授和他带领的“雪域高原行”为军服务分队,正忙着准备到边防某部哨所给那里长期驻守的高原官兵开展高原病防治讲座。

这不过是他一生中普普通通的一次高原之行,数量是第53次。

就在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遭遇的突如其来的7.1级大地震,注定了他的第53次高原之行将比以前任何一次的高原之行都要让他刻骨铭心。

灾情就是命令,各路大军火速集结紧急赶赴灾区。第一时间获知地震灾情的高钰琪教授敏锐的意识到,玉树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抗震救灾救援人员从内陆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开展救援行动,在运动强度大,防护意识差的情况下,如不采取科学救灾,容易导致高原病的发生。

作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高钰琪教授在20多年的高原病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积累了丰富的高原病防治经验。由他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接到学校组建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并让他直接从新疆转战玉树的命令后,高钰琪一边紧急起程,一边给学校发回了一份防治高原病急需药品清单。

赶往玉树的路程,让高钰琪教授辗转了32个小时。途中,一篇围绕玉树高原地震科学救援如何做好进入前准备、进入后防护、高原常见疾病防治和高原创伤、冻伤防治的《玉树高原地震抢险救灾四大注意》文章在很快写成。16日,诸多媒体和网络用大篇幅刊载了这篇文章,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同时,高钰琪教授还联系后方印制了10000份《高原病防护手册》,按照上级要求紧急组织编写《高原病防护须知》知识挂图,联系重庆一公司与学校共同向灾区一线救援人员捐赠了一批由他牵头研制的可缓解高原反应、价值23万元的功能性饮品。

科学的高原病防治为救援工作赢得主动

为了赶在高原病可能发生的高峰期来临前展开医学防护,高钰琪教授到达灾区后,立即在玉树结古镇粮食储备库开通了第一条高原病防治专线,他的手机号码经媒体公布后,他的电话当时成了玉树最难打进的热线,不仅在玉树的救援人员有高原病方面的疑问要找他,连远在内地的一些后援力量也打来电话向他咨询。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扩大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高钰琪和他的救援小组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顺序,将专家组一分为二,一组设立急性重症高原病救治所开展救治,另一组分散到抗震救灾部队和人群中,开展巡查预防授课,快速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

在专家组驻扎地旁边,武警某部数百名官兵自15日以来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一些官兵因过度劳累出现了不同程度高原反应。得知情况后,高教授利用部队休息的时间,深入到官兵中间开展高原病防治知识普及讲座。

其间,一名刚刚从搜救一线回来的战士,没顾上换衣服就去听高教授的授课。看到满头大汗的战士,高教授到他身边,弯下腰轻轻捏了捏他裤子的厚薄,摸了摸衣服的干湿。他发现,为了加快救援速度,不少救援人员一般会脱掉厚厚的棉衣往上冲,往往一次救援下来,会累得全身湿透。他以此例告诉官兵,在高原抗震救灾,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救援任务,还要克服高原缺氧的问题,巨大的运动量本身就容易诱发高原病,如果紧张劳动出汗后不及时注意加减更换衣服,极易引发感冒,从而导致发高原病的发生。讲到这里,他赶紧催促这名战士回帐篷去换了衣服。

据悉,玉树地震救援开展以来,高钰琪所在的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在领队、该校训练部徐迪雄副部长的带领下,先后深入救灾部队和军地救援人员中,广泛开展巡诊检查、宣传预防常识。截止23日,共救治包括高原病患者在内的各类伤病员992人,收治(留观)101人,为维护救援人员身体健康、确保救援进度赢得了时间。

为了救治一名抗震救灾突击队员,他7小时寸步不离

4月21日下午14时,高钰琪教授带着专家组来到玉树民族中学开展高原病防治医疗服务。此时,空地上数十位来自唐山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队员正忙碌着搭建临时板房,他们要赶在23日让学生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复课。

搭建临时活动板房不仅是件技术活,还需要消耗大量体力。见此情形,高教授请大家停下来休息5分钟,专家组对每一名队员进行了一次快速的身体健康摸底。检查过程中,发现一名救援队员脸色苍白、头晕、呼吸急促、剧烈咳嗽、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高教授诊断:“是早期高原肺水肿,必须马上救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5时30分,病人被紧急转运到专家组开设的留观病房里。高主任根据病情,提出了治疗方案。半卧位休息,盖上2床厚厚的棉被保暖, 5升/分大流量吸氧,使用速尿利尿,氨茶碱降低肺动脉压、扩张支气管,地塞米松稳定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与此同时,高教授和医疗组成员林科雄、邓志宽、胡明冬及彭渝护士等一道守候在病人身边。

17时02分,呼吸趋于平缓。

19时24分,咳嗽明显减轻。

20时46分,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恢复到健康人水平。

到晚上22时,患者的病情稳定,高原肺水肿的症状逐渐消失。

直到这时,在患者身边守候了整整7个小时的高钰琪向在场的其它值班专家交代好注意事项以后,才回到自己居住的帐篷。但这时的他并没有躺下休息,而是用自己的笔记本继续工作。他知道,他们工作还要继续。

编辑: muoquan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