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流量麻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0-02 15:57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低流量麻醉 吸入麻醉 麻醉机 吸入麻醉剂 点击次数:

网友[liupanr]:

我们的麻醉机是谊安Aeon7500,机器后面有个排气口,风箱有个安全阀(压力超限后溢气)。我在螺纹管上接了个皮球,机控的时候每次呼气,排气口均有气体排出,排出气量和氧气流量没什么关系,但氧气流量大了以后,风箱安全阀溢气,大概是3L/min后就明显了,而且回路内压力稍升高,流量越大,安全阀溢出越多,但只在呼气相。

手控,捏皮球时候,每次呼吸几乎没有气体溢出,但流量大一点的话,就必须开限压阀,不然回路内压力渐升,相当于加了好大PEEP。

回路内充满气,机控,气源关掉,呼吸皮囊逐渐瘪掉,应该是每次呼气时从后面排气口消耗掉的,每次很少量,且很慢。

结论,这麻醉机单从呼吸回路上讲是半开放的,机控每次呼吸均有气体外排,气量很小,但是气流量大的话,安全阀外溢很厉害,不能够做关闭麻醉,但可做低流量增加反复吸入、减少外排,最低流量可能可以到0.4L/min,外排的,身体消耗的,保安全的,再少就够呛了,用的话一定看好,不然一定麻烦。

如果增加吸入器氧浓度监测(机器有,可能没校对,不好用),麻药浓度监测,限压伐关死,捏皮球,当然得标准的捏,可以紧闭麻醉。

疑问是,在麻醉呼吸机中,设定气流量大和小,比如1L,5L,对回路中气压有何影响,或者是说,半开放系统中,外排气体是通过什么原理实现的,排多少呢,排什么成分呢?

网友[propofol1111]:

有关吸入麻醉药的临床应用,来自美国的林重远教授作了精辟的论述,在现代麻醉学第二版林教授专门写了一章书讲解吸入麻醉药。林教授曾经专门到广州讲学,并且亲自示范如何做吸入麻醉,我有幸听到他的课感到非常荣幸。林教授批评了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的概念,并提出了血浆有效浓度的概念。我留意到在现代麻醉学第三版中删掉了这一章节,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对于低流量吸入麻醉,最主要的优点当然是节约和环保。静脉麻醉药批评吸入麻醉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吸放麻醉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麻醉医师身体健康的损害。

我们人体每分钟所能消耗的氧气约300ml,因此理论上麻醉机每分钟新鲜氧气流量不低于300ml就够了,多给的气体往哪里跑?只能排到麻醉机外,对于没有排污管道的手术室来说,就意味着我们自己要吸一大部分,长此下去,肯定对我们的健康不利。

另外,对于吸入麻醉药的收费问题,我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收费的,也就是每小时收多少毫升的麻醉气体?我这里跟大家介绍怎样计算吸入麻醉药的消耗。以异氟醚为例。异氟醚每毫升液体可挥发出气体196毫升,当200毫升计算,如果新鲜气流量为1升,挥发罐的浓度是2%,那么每小时消耗的异氟醚是:1000x0.02x60/200=6ml(液体异氟醚),如果把新鲜气流量减少到500ml,每小时消耗的麻醉气体就只有3ml。另外如果把新鲜气流量减少到500ml,同时把挥发罐的浓度加到4%,每小时消耗的异氟醚是一样的,但这种方法更容易加深麻醉,因为排到麻醉机外的气体少了,麻醉药在机器里循环,被重复利用。对于liupanr网友的提问,挥发罐直接开到最大5 ,是否合理?我认为没问题,当然手术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生命体征调节流量。现在科室里有不少同志仍然不会使用低流量吸入麻醉,我感到非常痛心疾首,这是每个麻醉医师应该掌握的。

网友[孙学军1981]:

我想现在临床上现在应用最多的麻醉方式还是静吸复合麻醉 ,一般麻醉科医生都比较喜欢静脉诱导(快速、平稳),而后衔接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再向静脉麻醉过渡,这些过渡的平稳与否能充分展示对吸入麻醉原理及全麻深度的深刻理解,也就是麻醉应随着外界刺激的大小不断调节。

比如,诱导——维持过渡。外界刺激变化为:气管插管(强刺激)——机械通气(弱刺激)——手术切皮(较强刺激)。适宜麻醉深度应为:很深——镇静耐管——较深。

因此,充分估计吸入麻醉药的起效时间。吸入麻醉药经过路径:氧气流到挥发罐带走麻醉剂(量与氧流量和挥发罐刻度有关),麻醉剂管路麻醉剂浓度增加,随机械通气病人肺内麻醉剂浓度增加,血药浓度增加,脑内浓度增加,随后呼出气药物浓度增加,所以最初挥发罐开到5是可以的,但我个人认为可以将氧流量同时开大,以减少无效腔的预冲,但要密切注意病人反应,随后采取低流量维持。

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麻醉机和人体可以看作是容器,无交换部分一定交换部分为氧代谢形成二氧化碳被吸收形成容量缺失,所以必须补充这一部分确失,所以氧流量应≥耗氧量,当相等时 ,总容量不变。所以麻醉药液只需要补充因新鲜气体进入引起的浓度下降的那一部分,而大于时,则会溢出多余的那一部分,为保持浓度不变,麻醉药也要随溢出的气体丧失,导致浪费和污染。

网友[liupanr]:

呼吸机后面排气口直接排向术间,每次呼气均排少量气体,有醚味,很明显,只是每次的量不大。当氧气流量超过 2 L/min 时在工作台可以感觉到醚味,我们术间不是层流的,空气净化机,在角落里,远啊。所以,按这种机器来说,低流量麻醉可行,但气流量一定要大于氧耗量;再者挥发罐不能关掉,因为每次漏掉的少量气体内有醚,相当于持续消耗,应当持续补充。

《低流量麻醉与关闭法麻醉的临床应用》,一文中提到:

麻醉药蒸发器为高流量而设计,FGF与蒸发器刻度和输出浓度关系:

FGF为4~15L/min,输出浓度与刻度一致;FGF<500ml,输出浓度小于刻度浓度;FGF<250ml,则输出浓度进一步减少。

异氟醚罐刻度与输出浓度关系:

刻度 实际输出
1%   0.3%
2%   0.6%
3%   0.9%
4%   1.2%

由此可见,挥发罐和氧流量关系,麻醉呼吸机内部呼吸回路气体成份特点还有待于明确。

网友[shfxzxyy]:

七、八年前我们在静吸复合全麻手术中对不同氧流量时安氟醚肺泡浓度变化的进行了观察(诱导、维持等方面略)。三组病例,插管后均将安氟醚挥发罐开至3%刻度,各组分别设置不同的氧流量(1L/min、1.5L/min、2L/min)。监测仪实时显示安氟醚吸入浓度与呼末浓度,并每隔2分钟自动记录循环与呼吸等各项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1、氧流量越大,起始安氟醚肺泡浓度上升越快。

2、一定时间后(8min~10min),安氟醚肺泡浓度上升速度变缓。

3、各组约在16min时点后,安氟醚肺泡浓度上升速度极缓,并逐渐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肺泡浓度区间。但各组安氟醚肺泡浓度有显著差异。

4、30min后各组安氟醚肺泡浓度接近,无显著差异。

提示:相同的安氟醚挥发灌输出刻度设置,采用不同吸入氧流量时起始安氟醚肺泡浓度上升速率与氧流量大小有关;一定时间后安氟醚肺泡浓度上升速度均变缓;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氧流量下各组安氟醚肺泡浓度可达到接近的程度,并可以相对稳定。

注:当时异氟醚因价格较贵尚未大量使用,之后也未再做异氟醚肺泡浓度变化的观察,仅以之前的一点体会提供参考。

网友[liupanr]:

最近通过认真看书、查文献、向同志们请教,对这个自己提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yyxxll22前辈指教的很详细,开始理解不多,现在多了一点。其实迷惑的地方是在整个过程中静脉和吸入各起到什么作用,还有这两种方法各自的药效和药动学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吸入回路的结构还没弄完全明白,主要疑点:

1、新鲜气流通过什么原理,以何种方式补充到病人循环?间接恒流驱动,时间切换麻醉呼吸机驱动气流和含麻醉气体的新鲜气流是否完全分隔?驱动气流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如何循环,如何排放。

2、双回路可否切换为开放回路,是否这样洗出的速度最快?

3、病人循环消耗气体主要患者代谢掉的+回路漏的+人为吸收掉的,大流量冲洗时外排的机制和部位,还有效果和气流量的关系还不明白。

挥发罐输出浓度和气流量关系曲线找不到,但可以近似理解在1L以上流量基本和标定浓度一致。更新的,高级的可以做到流量、压力、温度补偿,在极低流量可能可以做到准确的输出浓度,但是因为气量小,总体药量小,临床意义只在循环禁闭,定量麻醉有。

在麻醉开始气流量直接0.5L,直接的后果是不能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使回路内麻醉气体达到预输出浓度,但是高浓度,刻度5%可以起到补偿作用,虽然这种补偿很有限,在主要依靠吸入维持麻醉深度情况下不适用。但在短时间静吸复合麻醉中,如果以静脉为主,这种办法可以既起到辅助作用又方便苏醒。

低流量麻醉在长时间吸入麻醉中应当应用,也容易实现。但应当在吸入呼出浓度达平衡后才更有意义。

关闭或是定量吸入麻醉如果没有先进的机器,完善的监测,是做不到的,只能近似去做,在应用普通机器时临床意义不大,但可以帮助理解。

非常感谢丁香园,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可以大大帮助新人成长。


编辑:西门吹血

< 上一页
分页: [1 ]   [2]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