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jiangweiping330 ]: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临床检验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先进实验技术和现代化仪器的广泛应用,使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医学已逐步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临床医学全科医师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促使检验医学专业人员在全面掌握检验与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方面不断努力,以使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各专业的合作,促进其共同发展。
1、检验医学医师化发展的必要性:医学步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检验医学也要紧跟医院整体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与临床各专业的联系。检验医学作为实验和临床之间的桥梁,检验人才培养仅局限在检验技术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临床型和科研型人才的介入,检验医学才能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除以往设立检验技师系列外,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于2003年10月刚刚成立,检验医师岗位职责尚未普及实施,同时,各地、各单位情况不同,检验医师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检验医师除完成必要的检验任务以外,还担负着为临床诠释疑问并参加查房、病例讨论和会诊,协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同时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检验项目组合。除此之外,检验医师要审核检验各专业的室内质量控制,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不断更新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检验与临床脱节。相比之下,检验技师则侧重于各项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好各项室内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及时提供给临床医师。
2、检验新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使检验医学更贴近临床:近几年,检验仪器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或微机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系统,以及全自动酶标仪、电化学发光测定仪等。以血常规分析为例,传统的血常规检查,采集末梢血后将血液稀释用显微镜计数红、白细胞和血小板,使用沙利氏法测定血红蛋白并手工制片、染色、显微镜计数分类白细胞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在全国各级综合性医院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更加全面的23项检验结果为临床医师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数据;同时,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的应用,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全面了解23项检验项目的内容、正常值和临床意义,才能准确无误地发出检验报告单。由此说明,现代化检验仪器的应用,使医学检验更贴近临床,并要求检验人员了解临床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急需的检验项目,加强与临床沟通与协作,只有这样,检验专业才能与临床同步快速发展。
3、检验人员素质提高为检验专业医师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以来,全国医学院相继建立检验医学系,截至目前,大批本科毕业的检验医学人员充实到检验队伍中,他们已经成为检验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全地市级以上医院的检验人员80%以上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尽管部分属于成人业余学习后取得,但总体上讲,他们的基础理论水平都有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设立检验医师系列成为当务之急,检验医师系列的管理应如同临床执业医师一样,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工作。检验医师与检验技师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将有助于检验专业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有助于检验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临床与检验的通力合作。在检验医师化方面,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将临床检验归属于病理学范畴,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检验医师要首先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然后继续培训3年,结业后再见习1年,方确定为检验医师。
4、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设置应进一步规范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设置要进一步规范化,刘春等对我国检验医学专业目前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提出了意见,笔者认为,检验医学专业本科应该重点培养检验医师系列人才,偏重于临床实验基础、计算机应用及如何开展科研,边样有利于今后检验医学专业科研和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而检验中等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自动化和微机化实验设备的应用方面的知识。罗林枝等对北京协和医院20年科技成果的统计分析中显示,检验科开展科研15项,占7.1%;而我院检验科1993~2002年10年间独立立项并完成的地市级科研项目仅1项,占同期全院地市级科研获奖成果的1.9%(1/53),远远低于罗林枝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问题。由此可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检验医学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学历低、临床基础知识欠缺、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才能实现检验医学专业与临床及其他专业同步快速发展。
网友[航海日志]:
有人说,临床本科+医师执照+检验硕士=黄金组合,我觉得错。
我们学校检验系不少考检验硕士的临床职业医师,硕士期间只懂得实验,几乎没在检验科转过,检验知识非常贫乏,对检验流程及质控等没什么概念,也没很大的兴趣了解,有的甚至读到博士还不知道检验科有几个门。他们当初考检验的硕士主要是觉得考检验竞争不太激烈,有的甚至是没考上临床才考检验的,还成天觉得自己以前是学临床的高人一等。
我觉得检验医师可以通过检验本科中选拔,不管是从5年制还是7年制,否则只要我们当技师那读大专不就够了,在临床的实习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是从临床本科毕业或临床专业中对检验有兴趣的、有志于检验工作的医师中筛选,而不是那些搞投机的临床医生。
我们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成为检验医师,但是现在看到检验医师制度存在这么多不规范,很担心这个制度搞不好的话,又会变成歧视检验专业的培养基了。也不知道高高在上的检验界大人物们怎么想的,就放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我现在读研虽然不是检验专业了,但是在每次听到临床医生和研究生对检验及其他辅助科室的不屑的评价,都忍不住气愤,临床医生特别是外科的,真的没几个看得起检验的,这些医疗界的小人物都这样,何况大人物们。研究生以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这么想,现在都这么不尊重他人,以后我们的社会和医学会怎么样,真是值得担忧啊。
网友[snowbaby ]:
我认为:
1、现在检验专业中就应该设立类似7年制、8年制的检验医师培养方向。让他们在学习临床课程过程中,多学习一些检验专业,并在检验和临床专业都要轮转。
2、现在工作中的检验人员,可以挑选个别骨干到临床轮转1-2年,然后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的可以任命为检验医师,不能通过的继续检验技术职称。同时,临床工作者个别有愿意到检验科工作的,也可以给与1-2年轮转,通过中级检验医师资格后就可以任命。
3、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可以直接转为检验医师。
检验医师不能没有领导队伍,也不能没有后继队伍,慢慢培养才可以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合作,减少医疗与检验之间的相互矛盾,提高检测项目的实用性,减少患者负担。重要的是真正开始做起来,不能因为意见不一,而畏缩不前,这样永远也没有检验的进步。
网友[bruce2379710 ]:
作为人才管理,制度当然必不可少,限度不可太死。那样才能充分发掘有用人材。至于检验医师该从临床专业来还是从检验专业,我觉得都行,前提是合格。怎样认定合格,只有通过考试来认定,凡是要从事检验医师的必须通过检验技师我执业医师理论考试,考试资格是必须获得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为什么这样定呢?
就以我和我同学为例。我是97届检验专业专科生,他是卫检专业专科生(湖北当时还没检验本科),我们都很上进,都参加了临床医疗专业函授学习,我只是因为经济问题没领证书,现在我们都取得了检验硕士学位。他参加了执业医师考试,而我不能。如果他能考检验医师我不能的话那合理吗?当然不是就我个人而论,不管那个行业,应该把最优秀的人才挑出来。
至于科室应该一个有多少检验医师?个人认为越多越好,因为检验医师既能作检验又能临床,检验医师在科室既要参与检验工作(为主)又要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那是每个检验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检验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检验人员在医院的地位却没什么起色,这是一个制度问题,需要检验学会领导们去争取,只要国家机关承认了,医院就自然承认的,毕竟目前医院还是国家的。要国家机关承认还是靠我们检验人员取得更多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网友[nilizhuo ]:
看了大家关于检验医师的讨论,这里我也说两句:
检验科要设置医师岗是大家骨子里的愿望,医师岗的设置无论是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发展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声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无庸置疑的。可是愿望是美好的,要实现起来,起码现阶段还是镜中水月。试想,既然设置医师岗,就应该干医师的活吧,如果还是干技术活,那也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际意义。那么,检验医师应该干什么样的“医师”活呢?我想所谓的医师活,不管什么专业的从事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诊断和治疗,一般意义上的临床科室医生,如内外科医生,2个方面都做,而同称为“辅助科室”的医生,,如B超,心电等主要是诊断。我理解假如设置检验医师,那么检验医师就应该从事检验诊断工作。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检验医师从事的检验诊断工作应该是从各种检验数据提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用的信息,也就是病理诊断或病理分析方面的文字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当二传手,报告一大堆呆板的数据。可是我们都是搞检验的,大家对于现阶段检验项目的疾病特异性心知肚明。举个例子,ALT升高,在座的各位老师,你能诊断是什么疾病吗?不能吧,可是如果你有体格检查和病史等资料呢?我想,不太难吧。所以,如果检验医师要从事诊断工作必须要能接触到病人的病历资料,可是现行的体制下,检验科是很难得到病人的病历资料。因此,归根结底,不是检验医师有没有意义(许多老师发表过检验医师存在的必要性的文章,这里无须多论)或到底由谁来担当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因此,要想检验医师能设置和发挥作用,必须从制度入手。至于由谁担当也即政府主管部门所谓的定位问题,其实很简单,即如网上各位老师所说,由经过培训的医师甚至技师都可,关键是要发挥作用,名副其实。我理解的从制度入手,就是改革现在的医疗程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将几百种检验项目人为的划成几块,美其名曰各种形形色色的“XX功能”,然后医生不管是什么病人,各种“功能”一起上,开出这些“XX功能”名称的化验单,检验科就如机器一样照单全做。这种做法完全没有体现个体化治疗,因病施治的原则。既加重病人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与国家政策不合,甚至延误病情,更是检验医师的大敌。这种撒大网补鱼的粗放式的检验,要检验医师何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各种“功能”检验下来,,一定有异常的。因此要想检验医师发挥作用一定要改变这种项目固定整合的粗放的方式,让真正懂检验和临床的检验医生来开化验单。让他们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组合各种检验项目,而非固定的各种“XX功能”,既节约医疗经费,又能准确和及时的反映病人的病情,让病人真正的因病施检。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真正达到讨论话题“检验医师---------架在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桥”的目标,关键是检验医师要有处方权,能给要求化验的病人开检验医师认为应该做的化验项目,这一点.我认为是核心,因为有了处方权,检验医师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从比临床医师更专业的角度给病人做化验。这样,检验医师才有立足之本,才不会出现各位担心的医技不分,职责不明的情况,医师负责病人的检验项目的筛选,解释,实验室管理和诊断。技师负责化验,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现阶段,我认为,要实现处方权还是很难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心电专业的做法,将一些常规性的如血常规、尿常规等由医生直接开,而一些复杂病人的检验由医生开申请单,附上病历资料由检验医生根据相应情况开化验单。当然,这需要一大批具高素质的人员。要想达到这样,任重而道远,还须我们去努力。
编辑:蓝色幻想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