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部分内容选读(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3-17 12:35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选读 丁香园 出版 点击次数:

第四节、考试前与导师的沟通

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有的学校报考时选择导师,有的选择导师组,复试再决定导师。误认为报导师组的就不用联系导师了,并且有的学校在招生目录上也确实不列出导师的名单,但不预先联系导师而直接参加复试是一种很大的冒险。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主动联系导师,不管报考导师还是导师组。与导师的沟通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导师的时间。报考时选择导师和导师组有所不同,选择导师的应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人选,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前联系。而且应在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下去联系,要以导师可接受的方式去联系。

2、见导师的地点。最好能在医师办公室见面,因为门诊的人比较多,等到快下班时也可以去,最好能在与导师已经有过交流的情况下见面,这样就不会太紧张;尽可能在征得导师的同意下去见面,这样不会太冒昧。

3、联系导师的方式。可以从网上查到导师的工作电话(最好不要冒昧地去打私人电话)与之联系;也可以直接和导师见面。此外,发电子邮件也是常用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师年纪过大,可能还没有每天阅读电子邮件的习惯,因此发电子邮件主要针对首次与导师接触,避免电话过于唐突,而且相对年轻的导师。

4、联系的内容。很多人不知道联系导师时该说些什么,其实很简单,联系他的目的就是让他去了解您,并最终希望您成为他的学生,所以应该在通话上言简意赅地介绍自己,突出重点和个性。如果见面,之前要有全方面的准备,包括穿着、谈吐、态度、对老师性格的了解、专业知识掌握等,最好能做一个简历,把自己的一般情况和获奖情况以及发表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使简历美观大方(彩色简历),凸显出个人特点。也许因为有了您的这份简历,导师就不会太在意您自我介绍时的紧张了。如果发电子邮件,除了自我介绍外还可以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另外最好准备一份英文简历,以备需要。在与导师谈话时应注意谈话的方式,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太恰当的表达可能会带来歧义,影响导师对您的看法。如果没有对导师充分的了解,就不要说话太随便,比如,有很多同学都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报考了自己导师,在询问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有的人这么问:“老师,今年有没有人报考您的研究生?”有的导师会误认为您询问的目的是在探视他的水平,他的名气怎么样,有没有人想读他的研究生。合适的问法是“今年有挺多同学报您的研究生吧,我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优势啊?”。

5、联系导师不能太过频繁,但也不能联系过一次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主动联系一下。每次联系的内容不要重复太多,争取每次都能提供一些帮助他了解您的新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什么话题就不要盲目打电话联系。例如第一次联系导师可以是做自我介绍,第二次可以是介绍我的科研论文,最后一次是和他约见面时间,换别的话题。在每次打电话前最好先短信联系一下,看导师是否方便接电话。

上面的经历是在联系导师时注意事项,仅供参考,不同学校不同导师可能会碰到不同的情况,但有一些是肯定的:对导师了解的越多,胜算就越大,多一分细心,您就多了一份成功的砝码!



第五节、复试注意事项

复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首先是外语(主要是英语)的掌握程度,包括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主要考察听力和口语;其次是对专业课的认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三是对未来的人生设计,还有对某些前沿知识和本科室某研究方向的了解和认识,此方面的内容主要考察准博士。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去准备,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博士复试时还应该注意复试组成员,了解其成员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内容,复试老师的问题肯定是关于自己研究领域或感兴趣的问题。

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复试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初试分数并不是特别重要(当然也不能与竞争者差距很大)。例如,某些学校或导师更注重复试的专科理论,英语水平和面试表现。

2、临床基本技能非常重要。很多附属医院相对考试分数说来更偏爱考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所以看到临床很差的基本会淘汰,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完全放弃实习。体检、问病史、写病例一定要过关。对于报考基础专业的考生,应注意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3、待人接物表现出大方、开朗的人文素质。很多导师就是凭见面的几个小时里决定您的去留。应该注意合适的着装和基本的礼仪。给导师组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不良习惯可能影响您的录取。很多导师就是凭见面的几个小时里决定您的去留。

4、复试前面见导师,注意对录取的影响。有些导师喜欢,有些导师不喜欢,要注意场合、时间,不仅仅只是礼貌的问题(见上节内容)。

5、复试时态度要坦诚,专业方面的问题,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不要答非所问、长篇大论。有许多导师可能会问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问题,此时不要紧张,假设不能作答,应明确表示,切忌牵强附会!因为导师只是想知道考生对该方面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已!其目的可能只是考察一下考生的学识水平和性格、作风等,切忌在回答问题时误入歧途,越走越远。

最难作答的还是与专业无关的问题,导师常常通过这些问题来考察综合素质。比如:“以前收过红包吗?”、“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如何面对异性患者隐私部位的检查?”、“假设我这里不能录取,服从调剂吗?”、“我的公费名额有限,读自费愿意吗?”,甚至其它刁钻的问题。这是导师在测试考生的机敏反应能力和基本素质。应沉着冷静,从容作答。

目前大多数导师招收学生还是以学生的成绩和综合能力为主。但由于每个导师招生名额有限,复试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碰见所谓的“关系”问题。这个时候除了比拼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外,与导师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潜在的评判指标。宽松讲,每一位学生都与导师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最佳办法还是让自己的实力遥遥领先,避开所谓的“关系学生”。



第二节 如何与导师相处

如何与导师相处?这是一门艺术。有的同学能够与导师和睦相处,几年的共同生活除了完成学业,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有少数不能与导师和睦相处,甚至相互之间对簿公堂,影响自己的学业。导师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人,他也会有自己的性格脾气,有自己的待人处世的特点。我们或许应该从认识自我和了解导师开始做起。

一、与导师积极沟通
通过严酷的入学考试终于考上了研究生,归根到底大家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有用的专业技术。在几年的学习中,自身努力当然最重要,但导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估量。因为对一个研究生来说,专业方向、课题设计、学习过程甚至毕业去向,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还需要与导师沟通临床轮转等情况。

作为导师,工作事务较多,自由时间相对较少,会在适当时和学生商谈课题相关的事情,如课题内容,课题开始的具体时间及经费问题等。学生需要主动和导师交流。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和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临床轮转情况则因人各异,导师可能会根据自身科室的需要安排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有些导师以学生意见为主,有的则按照学校的规定安排。这方面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课题研究情况以及各自科室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

一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选择科研为主兼顾临床的导师,对于这些科研型的研究生来说,和导师的交流可能相对多一些。因为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许多的问题,除了自己请教别人、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答案外,更多的复杂问题需要向导师及时求教。实验中碰到的情况或许千变万化、错综复杂,通过导师指点迷津或传授技巧,可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二、理解尊重导师
任何社会人都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的导师也是一样,也有性格和品行。作为学生,或许应该经常换位思考,认真了解并理解导师,从而思考我们该如何和导师交流和相处。作为学生首先需要对导师的尊敬,并且是在日常交往中能够让他感觉到的尊敬。

三、认识自我,坚持原则
面对性格比较极端的导师时应怎么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研究生可能会碰到一些性格怪异的导师,比如比较专横,决定了的事情就不能改变;又如故意给学生设置难题,甚至在毕业时给研究生设置障碍等等。面临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是好?

对待这样的导师,首先应从认识自我和自身找原因,认真找出自身的缺点和短处并努力改正和弥补,争取改变导师的想法。比如某位研究生平时比较任性,为人处事总以自我为中心,把这种性格带到临床学习或者科研中,很可能会和导师产生矛盾以致各自对对方有不同“看法”。这种情况下,学生要积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让导师看到自己的改正,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其次,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干活。假如老老实实地干活,脚踏实地的做出一点东西(比如参与申请基金或临床工作出色)。性格再极端的导师在这些成绩面前也会感觉到您的存在和价值,导师改变原有看法指日可待。最后一点是要有原则。假如遭受无法容忍的不公平待遇等,可向相关部门(如研究生科甚至院长、校长)如实反映。在常规方式无法解决时,可考虑申请换导师,对于严重的人身侵害等应该立即报警和向上级反映。

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您的未来也许会和导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对临床型的研究生来说,专业上的持续交往必然存在。与导师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能让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学到更多,进步更快,也可能会对毕业后专业上的发展有益。

总之,站在研究生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认识自我并努力使自己专业过硬,积极进取。试想哪一个导师不喜欢自己的学生能够做出一番成就?其次是要寻找合适的方式和导师积极交流,并能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和宽容。下面是两位“过来人”和导师相处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个人经验1:
怎样与导师相处?换位思考吧。如果您是导师,您希望自己的学生应该怎样与自己相处呢?导师也是普通人。也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与地位。他们也会落寞,因为学术的不同意见;也会高处不胜寒,因为自己的曲高和寡;当然,他们也会与别人有各种摩擦与矛盾。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衍伸开来,我们是学生,是后辈,是“子女”。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导师。而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生活中的导师最好相处。打小与自己父辈祖辈在一起,这样的相处再简单不过。想导师之所想,为之分忧。去年12月天寒地冻的时候,导师的一个课题需要结题审批,期限卡的很死。下午知道了,晚上9点踏上火车出发。凌晨4点下火车。虽然折腾一天,但顺利完成。这些辛苦导师自然看在眼里。

学生有时不只是跟着导师作学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掌握以后的生存技能。这种技能是全方位的,可以称为综合素质。一要搞好学术,毕竟这才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本,是王者之道。二要跟着导师搞好各种关系。为导师,为自己,为今后的路做好铺垫。三要跟着导师学做人。导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缺陷与不足,让我们去进步;照出导师的缺陷与不足,让我们去改进。

与导师都搞不好关系的学生,正视一下自己,而不要总是盯着导师的不足。与自己导师都搞不好关系的人,恐怕今后也很难与身边的人相处。时刻记住,矛盾无处不在。

老师总是喜欢聪明勤奋的学生。打从小学起,我就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勤能补拙。如果很聪明,那就更勤奋一点,先天加后天,就具备了成为大师的潜力。所以,学术上的导师也很容易相处。不会就问,别不懂装懂。自己的那点小聪明,骗不了导师。我们有多大能力,导师很清楚。与导师意见不合,大胆提出。我们对了,给导师一个启发,也许新的思路会让课题柳暗花明;我们错了,让自己少走不必要的弯路,省钱省力。但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别让导师下不了台。导师喜欢有思想的学生,但要分清场合。

在与导师相处中,可预见自己的未来,窥一斑而见全豹。与导师相处是门艺术,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艺术。

个人经验2:
我的硕士导师,是大学二年级时便认识的。他是我实习处一位带我进入现在这一领域的老教授的学生,也是一位院士的学生。起先并没有打算要报考他的研究生,那时候我一心一意要考入老教授门下,不巧那年老教授只能招博,教授门下一位学生便推荐我报考他的。所以,开始我并没有将他当导师看,仿佛就是个认识的师兄,还郁郁着没有做成老教授的门生。也许正是这个基调,使我在未来三年里没有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导师,我是底下恭恭敬敬的学生吧。师兄大概也有这样的感觉。导师也曾说过,他心里就两个自己的学生,一个是师兄,一个是我。大约因为我俩都是这个学校毕业。而师弟妹们都说感觉与老板有隔阂,没那么亲近,挺陌生。

父亲一直教导我,勤快的人不吃亏。我想我还算勤快,虽然心里没有在意过导师的架子,但他交给的任务每次都认真完成,甚至通宵达旦,而且不提什么要求。久之,导师便很放心地很多活都交过来让我做。

很多人都说我是幸运的,老板和教授都对我很好。“好”,应该是相对的,踏踏实实干活那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导师“好”,那导师有什么事情肯定也会多为学生考虑的。其实,天底下导师大都一样,都希望学生多干活,那他肯定也会对学生好一些。

还有,多与老板交流,让他知道您在做什么,有什么打算,预期结果将是怎样,这也非常重要。不然,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他并不知道,或许还会误以为您不按照他的意图行事。

三年硕士结束,仿佛与导师的关系还算不错。而今终于又回到老教授门下了,为了这个“鸡肋”般的博士学位。对教授,我是充满尊敬,绝不担心与之相处的问题,也因他对我寄予厚望与信任,我还得努力实验。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4 ]   [5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