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教授谈黑色素瘤的中国研究之旅
丁香园:郭教授,您好,欢迎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正如秦教授在会议上所提到的,五年前黑色素瘤并不是一个很受大家关注的领域,当时您为什么选择进行黑色素瘤的研究?
郭教授:好的。我想首先是我对黑色素瘤比较感兴趣。在读博士期间,我的研究课题就是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毕业后就一直想在研究中能有所突破,并希望将研究的成果可以转化为临床实践,能让黑色素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在当时,黑色素瘤是很少有人做的,首先因为病例少;其次黑色素瘤当时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医生缺少成就感;第三,复发率比较高,相比之下,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就好一些!可以说黑色素瘤越治越痛苦,患者痛苦,家属痛苦,医生也痛苦。另外还有就是经济效益方面的原因。
丁香园:那么您是如何开始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科研道路的呢?
郭教授:当时我想,越难越高的地方风景才越美,别人都去走的地方可能科研容易开展,但对我的吸引力比较小。当时想着需要放弃一些比较虚的东西,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一些更有意义事情,可以称之为想实现一个梦想吧。与发病率排名第五位的欧美想比,虽然中国患者发病率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黑色素瘤患者绝对数量很多。目前全球公认澳大利亚是黑色素瘤大国,但是大家不知道中国新发病例数是澳大利亚的两倍。如此多的黑色素瘤患者理应得到规范化的治疗!在老一辈肿瘤工作者的领导下,像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治疗的规范化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而黑色素瘤差距非常大。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所以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特别是秦叔逵教授的倡导下,创建了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从原来黑色素瘤研究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已成为亚洲第一,在国际肿瘤学大会上发言,并得到国际黑色素瘤学界同道的广泛认可,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为世界黑色素瘤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丁香园:有什么事情激发了您对黑色素瘤研究的热情吗?
郭教授:我想应该是民族荣誉感吧。记得在2006年的ASCO会议上,当时我与国际黑色素瘤同道还不熟悉,会议期间我向一位美国著名学者请教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时,觉得非常不屑,并且说中国对黑色素瘤的发展是零贡献,我当时感觉非常痛苦。我想是该我们在黑色瘤方面做一些事的时候了,不能让别人这样评价我们。我记得参加ASCO关于黑色瘤的会议,我会尽可能听完每一场讲座,去拓展视野,研究如何在中国开展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科研研究。可能我们不会做出很大的成绩,但绝对不是零贡献。
丁香园:除了感情方面的因素之外,在开展黑色素瘤研究时,已是否对黑色素瘤发病率在逐渐增多等趋势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郭教授:实际上,关于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增高也是在进行科研之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的,之前我也不清楚。因为中国当时也还没有黑色素瘤流行病学方面的统计,国内一般只统计前十位的肿瘤,而黑色素瘤排不到前十。所以应该说当时作黑色素瘤的研究,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很少有理性的思维,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才有了理性的思维。
丁香园:连续两年的ASCO大会,关于黑色素瘤治疗都有突破性的研究公布,今年4月份关于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的修订在昆明进行,ASCO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结果是否会对《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的更新产生影响?
郭教授:今年《指南》的更新已经是第三版。昆明会议就新版《2011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进行了探讨,将于九月份CSCO会议上正式对外发布,所有肿瘤学同道在黑色素瘤专场将获得免费赠书。本次指南修订会将最新的、级别较高的证据全部纳入指南,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证据都将纳入,从某种意义而言新版的指南会更激进。包括国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存在KIT突变的研究成果,也将写入指南。
丁香园: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郭教授:无论BRAF基因,还是KIT基因抑制剂都经历了早期非常有效,分别6个月和3.5个月后肿瘤明显缩小,然后肿瘤出现恶化。欧美对其耐药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今年的ASCO上也有一些报道,但给我的感觉是这些研究都比较早期,侧重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虽然曾在《cancer cell》等杂志上发表过高水平的文章,总得来说,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改变临床耐药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发现伊马替尼激发耐药的患者ERK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一例患者耐药后伴有新的KIT基因突变发生,但关于耐药发生的机制仍然不明确。
丁香园:感谢郭教授接受丁香园的采访!
郭教授:不客气。
编辑: muoquan 作者:muo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