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乳腺干细胞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2-06-16 15:58 文章来源:丁香园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乳腺干细胞 生物专题 丁香园 丁香通 百通生物   点击次数:


乳腺

乳腺是一种管-泡结构腺体,由多个管状分支和囊泡结构(小叶)组成,哺乳期管状结构与小叶相连。小鼠乳腺上皮埋于脂肪垫中,但人乳腺上皮包埋于纤维脂肪结缔组织中,而纤维组织与上皮紧密接触。在人和小鼠乳腺中,上皮由两种上皮细胞组成:腔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为方形或柱状,排列于乳腺管或小叶腔,在哺乳期与乳汁分泌有关。肌上皮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具有收缩功能,位于腔上皮下接近基底膜附近。大约3-8%乳腺上皮细胞不表达终末分化表型,在细胞级系中可能处于更高的位置1,2。人们推测,乳腺上皮的生成和维持是通过乳腺干细胞(mammary stem cells, MaSC)完成的。MaSC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是产生乳腺管状和小叶状结构的基础,能分化为所有系列乳腺上皮细胞。近来的研究提示,乳腺癌是由于乳腺干细胞或接近干细胞水平的祖细胞病变引起3,因此,乳腺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

小鼠乳腺干细胞

1998年,Kordan和Smith等研究证实,单个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并产生管状和小叶状上皮细胞,因此符合MaSC的标准4。MaSC广泛存在于乳腺分支中,将乳腺上皮的任何一段移植到去除上皮的脂肪垫上,就能重建上皮细胞,最多可以连续移植7次才失去重建能力5-8。这些重建管状和小叶状上皮细胞的乳腺细胞,称为乳腺重建单位(mammary repopulating units, MRU)。MRU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乳腺管的膨胀末端分布最广,而在分泌乳汁的小叶含量最低1,2。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乳腺组织中有一群发亮的小细胞(称为小光亮细胞,small light cells, SLC),可能是MaSC或与其水平相近的祖细胞1,2。这些细胞位于乳腺上皮组织,比例为3%,不存在于处于生长停滞期上皮9。SLC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且能形成腔状或肌上皮细胞,因此,不可能是跨过上皮细胞层的淋巴细胞。可惜的是,没有对这群在形态上定义为SLC的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也没有建立分离SLC的方法。

另外,有研究者推测在青春发育阶段,位于乳腺管延长端的帽细胞也可能是MaSC10-12。帽细胞只存在于腺管末端,低表达腔上皮和肌上皮特有的标志。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可能是啮齿类动物乳腺干细胞10-12。但是,也有作者认为,这些帽细胞只是肌上皮祖细胞,与腺管发育过程中腺管的延伸有关13。像SLC一样,也没有功能试验证明帽细胞具有重建上皮结构的功能。

Welm等的实验首次表明, Sca-1阳性细胞富含MRU;将细胞移植给去除脂肪垫的小鼠后,能够重建管-叶结构14。随后的研究又证明,Sca-1阳性细胞群中低表达Sca-1的细胞富含MRU,这群细胞的表型特征为CD45-,TER119-,CD31-, lin-,CD24+,CD29hi,CD49fhi;利用上述标记筛选细胞,每20-90个细胞中就有一个MRU15,16。这些MRU细胞符合MaSC的标准,单个细胞首次或再次移植,均可产生乳腺组织16。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群富含MRU的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和孕酮受体17。集落形成细胞(CFC)实验显示,乳腺细胞中的CFC存在于lin-/CD24hi的腔上皮细胞中,而且,大多数的CFC雌激素受体阴性15,16,18。有一群CFC存在于基底膜,表型为lin-/CD24lo ,能产生肌上皮细胞19。

将乳腺内皮细胞极限稀释,然后输注给去除脂肪垫的小鼠,发现细胞群体中含有管状或小叶上皮定向祖细胞,两者均来源于MaSC20,21。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祖细胞的表型特点及在组织中的丰度。另一种乳腺上皮祖细胞与妊娠有关,在第一次妊娠时出现,二次妊娠时发育为上皮祖细胞21,22。17,18 这群细胞先进行产乳细胞分化,在妊娠后乳腺再塑期并不发生凋亡;相反,细胞分布于腔状上皮内,在以后再次妊娠时作为小叶祖细胞发挥作用。

人乳腺干细胞

早期的实验多利用CFC检定乳腺上皮中原始细胞的存在。实验表明,人乳腺上皮内存在三种祖细胞:腔上皮定向祖细胞(EpCAMhi/CD49f+/MUC1+)、肌上皮定向祖细胞以及能向腔上皮和肌上皮分化的双向祖细胞(EpCAMlo/CD49fhi/MUC1-)23-26。将双向祖细胞连续传代发现,肌上皮祖细胞是双向祖细胞的子代细胞24。

与小鼠MRU相比,检测人MRU比较困难,这是由于缺乏合适的上皮与基质相互作用机制,人乳腺细胞不易在去除上皮的脂肪垫上生长27。为此,有人先将乳腺成纤维细胞接种于脂肪垫上,使之人源化,之后接种人乳腺上皮细胞单细胞悬液;或者,将人乳腺上皮细胞单细胞悬液接种于胶原或Matrigel中,然后掩埋于动物皮下或肾外膜下28-30。经过上述处理,接种于肾外膜下的人乳腺上皮细胞,组织化学分析酷似人乳腺上皮,包括极化的β-酪蛋白阳性腔上皮细胞(受体鼠受孕时)、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腔细胞以及 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肌上皮细胞30。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体内测定乳腺上皮细胞的方法,可能只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自我更新能力的多系祖细胞。为使标准更加严格,植入小鼠4周后将胶取出,获取其中的细胞,进行CFC培养。除进行MRU定量外,CFC技术尚能间接反映能产生体内表皮细胞的植入细胞,是否含有原始子代祖细胞及双向祖细胞。流式细胞学分析发现,这些四周后取出的细胞表型为EpCAMloCD49fhi,表明MRU是一种基底细胞30。这种表型特征与双向祖细胞相同,但是,两种细胞是否有重叠性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提示,MRU高表达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 31。

将人乳腺上皮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中,阻止细胞贴壁生长,即可形成三维结构的集落,称为乳腺球(mammospheres),以区分在三维基质内形成的小叶结构33-36。乳腺球结构与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中的神经球相似。将乳腺球分散后细胞体现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且富含多潜能上皮祖细胞。乳腺球的启始细胞可能为乳腺干细胞,如此,将为乳腺研究提供一个崭新而有重要意义的途径。

注:加拿大StemCell 技术公司和杭州百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人乳腺干细胞相关产品, 详情请向杭州百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垂询,或登陆网站http://www.stemcell.com或<http://www.biowish.com/>。

参考文献:

Chepko G, et al., Tissue Cell 29: 239-253, 1997

Chepko G, et al., J Mammary Gland Biol Neoplasia 4: 35-52, 1999

Sell S, et al., Lab Invest 70: 6-22, 1994

Kordon EC, et al., Development 125: 1921-1930, 1998

Hoshino K, et al., Anat Rec 151: 364, 19655.

Daniel CW,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1: 53-60, 1968

Smith GH, et al., J Cell Sci 90: 173-183, 1988

Daniel CW, et al., Exp Cell Res 65: 27-32, 1971

Smith GH, et al., Cell Tissue Res 310: 313-320, 2002

Williams JM, et al., Dev Biol 97: 274-290, 1983

Rudland PS, J Histochem Cytochem 39: 1471-1484, 199111

Rudland PS, Histol Histopathol 8: 385-404, 1993

Sapino A, et al., Differentiation 55: 13-18, 1993

Welm BE, et al., Dev Biol 245: 42-56, 2002

Stingl J, et al., Nature 439: 993-997, 2006

Shackleton M, et al., Nature 439: 84-88, 2006

Asselin-Labat M-L,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98: 1011-1014, 2006

Sleeman KE, et al., J Cell Biol 176:19-26, 2007

Asselin-Labat M-L, et al., Nat Cell Biol 9:201-9, 2007

Smith GH,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39: 21-31, 1996

Smith GH, et al., Cell Prolif 36 supplement: 3-15, 2003

Wagner K-U, et al., Development 129: 1377-1386, 2002

Stingl J, et al., Differentiation 63: 201-213, 1998

Stingl J, et al., Breast Cancer ResTreat 67: 93-109, 2001

Pechoux C, et al., Dev Biol 206: 88-99, 1999

Clayton H, et al., Exp Cell Res 297: 444-460, 2004

Hovey RC, et al., J Mammary Gland Biol Neoplasia 4: 53-68, 1999

Yang J, et al., Cancer Lett 81: 117-127, 1994

Proia DA, et al., Nat Protoc 1: 206-214, 2006

Eirew P, et al.,Nat Med 14: 1384-9, 2008

Ginestier C, et al., Cell Stem Cell I: 555-567, 2007

Al-Hajj M,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3983-3988, 2003

Dontu G, et al., Genes Dev 17: 1253-1270, 2003

Reynolds BA, et al., Science 255: 1707-1710 1992

Reynolds BA, et al., Dev Biol 175: 1-13, 1996

Rietze RL, et al., Nature 412: 736-739, 2001
 

编辑: gaowei2010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