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李兆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9-09-09 17:16 文章来源:丁香园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李兆申   点击次数:

李兆申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近30年,在消化内镜关键技术临床应用、胰腺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Hp)相关疾病及野战内科学等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获多项创新性成果。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国家重点学科)、胰腺病中心(上海市重点学科)、野战内科学(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及重点实验室、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培训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5、6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全军及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副主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及《中华胰腺病杂志》总编等多个学术职务。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及上海市重点基金课题2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6篇,累计IF 234;第一作者发表中文论文191篇;获国家专利11项;主编出版专著13部。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被列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主要成就和贡献如下:

1.开创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新局面,为我国消化内镜事业的技术创新、普及推广及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兆申率领团队针对国内消化内镜诊治的薄弱环节,以内镜诊疗关键技术为重点,以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诊治水平和解除患者病痛为目标,在国内率先开展上消化道异物取出、胆道良恶性梗阻引流、中晚期胰腺癌内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10余项,例数、疗效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上消化道异物1088例内镜治疗是国际上同类研究例数最多的报道,发表于内镜权威杂志Gastrointest Endosoc,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在ERCP并发症研究中,牵头完成了2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明确了ERCP并发症的多个危险因素,并证实了奥曲肽的预防疗效,研究结果均发表在Am J Gastroenterol。积极探索内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牵头开展了ERCP会议现场和手把手演示教学的多中心研究,论文发表于Am J Gastroenterol 和Gastrointest Endosc,国际著名ERCP专家Petter Cotton教授对此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可承载放射性粒子的塑料支架并用于治疗胆、胰管恶性梗阻,研究成果发表于Clin Cancer Res和Gastrointest Endosoc,该发明获PCT1项和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在超声内镜(EUS)诊治方向上,首次发现EUS细针穿刺物中的粘蛋白分子 MUC1、MUC2和MUC5AC在不同来源的胰腺肿瘤中有特异性的表达,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发表于Int J Cancer;同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EUS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种植新技术治疗晚期胰腺癌,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和生存率,发表于 Endoscopy。自主研发了10项内镜附件及器械并获得国家专利,主持制定了多部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规范及质控标准,率先成立亚太地区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主办国际及全国大型学术会议7次,培养国内外消化内镜专业人才460名。发表中文论文52篇,SCI收录27篇,主编出版消化内镜相关专著 5部。该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三等奖(1991),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各一项。

2. 深入开展消化系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胰腺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及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疾病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针对胰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诊断难、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的现状,瞄准这一国际难题,潜心开展胰腺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20年。率先提出了以内科为主多学科协作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综合治疗新模式,近5年累计救治 SAP患者500余例,抢救成功率提高至90%以上,医疗费用显著降低。首次开展了我国急性胰腺炎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发表于 Pancreas和Digestion。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SAP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国际上首次明确提出抗生素不能有效预防SAP发生坏死感染及降低死亡率,在Am J Gastroenterol上发表,被Lancet等杂志引用多次。牵头开展了我国慢性胰腺炎(CP)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全国2008例CP 病例数据库,研究结果发表于Pancreas。在胰腺癌基础研究方面,发现其发生过程中存在Hedgehog通路配体依赖的活化形式,应用通路的负反馈调节因子PTCH1基因启动子特异性调控通路Smo反义核酸可达到基因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对Hedgehog通路的特异性基因治疗策略,相关研究发表于 Gene Therapy。上述研究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军队重点等12项基金课题资助,学科被批准为上海市胰腺病重点学科,创办了国内第一本胰腺疾病专业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主编出版胰腺疾病专著《现代胰腺病学》,发表中文论文72篇,SCI收录17篇。

(2)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牵头及参与完成了国内2次GERD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中国人食管24h pH正常值标准,制定的中国人GERD功能诊断标准得到国际认可,并被Medtronic公司编入食管pH检测分析软件。建立了GERD反流类型的动物模型,提出了胃底容受性舒张功能障碍导致GERD发生反流的新理论,并提出胆汁反流是GERD发生的重要损害因素。上述研究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2项基金资助,发表相关论文14篇,SCI收录2篇,获国家专利1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2)和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2003)各1 项。

(3)带领团队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Hp菌株毒力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阐明了中国Hp菌株的临床特点,于国内首先明确了中国Hp菌株的CagA基因的携带率>90%,揭示了我国Hp相关胃肠疾病发生率高的原因,被2003年中国《Hp感染专家共识意见》所采纳,用于指导国内Hp感染的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各1项。

3.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形成了野战内科学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

针对我军野战内科学领域相对落后的状况,自80年代开展了野战内科学系列研究。系统研究了军事应激相关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揭示了胃酸分泌、胃粘膜血供障碍、细胞凋亡和适应性保护缺乏是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重要机制,发现了应激相关内脏高敏感性胃肠病发生中肠神经免疫传导的途径,评估了制酸剂、粘膜保护剂和胃肠动力药物防治应激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研究了重大军事演习及军事训练对基层部队官兵心理的影响,阐明了官兵在军事行动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并建立了陆、海、空、二炮和装甲兵五个基层官兵心理研训基地。研制的“基于GIS东南沿海战区疾病预防控制辅助决策系统”,可以模拟和评价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卫勤决策提供支持。上述研究共发表论文36篇,主编专著2部,制定了平战结合、符合国情的《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学科被批准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获军队重点、专项等6项基金资助(1660万元),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二等奖(2001)各1项。

李兆申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正派、勇于创新、善于团结和合作。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先进个人、全国首届百名优秀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勤部优秀***党员及贯彻科学发展观先进个人、科技银星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获第二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上海市银蛇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3次,2006年被列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培养硕士45名、博士32名、博士后8名、留学生15名,培养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2篇,获总后勤部院校育才奖金奖。
 

编辑: ch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