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张斌教授:术前全身治疗对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0-07-13 16:49 文章来源:大会会务组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乳腺癌 个体化治疗   点击次数:

一、对乳腺癌认识与治疗策略演变的历史回顾

一个世纪前,在Halsted的‘乳腺癌初位于乳房内,其后的转移是按解剖部位顺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认为乳腺癌为一局部性疾病,在早期阶段,只要把病变的乳腺连同区域淋巴结全部清除就可获得治愈,于是Halsted根治术被视为乳腺癌的经典疗法长达半个多世纪。Adair等曾总结1940~1943年在纽约纪念医院接受Halsted 根治术的1458例乳腺癌患者,30年无瘤生存率仅13%,57%死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这份有代表性的资料反映了手术治疗效果的局限性。此后大量的文献资料证实,乳腺癌治疗的失败主要因未能控制肿瘤的全身播散,而非局部治疗的不彻底。20世纪70年代,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产生了以Fisher为代表的提出了‘乳腺癌为一全身性疾病’的新概念,认为“乳腺癌从发生起便是全身性的。早期乳腺癌手术切除范围的大小,对病人预后影响不大”。于是,治疗上更多地从乳腺癌的生物学角度考虑,增强了整体观念,兼顾了对肿瘤的根治性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认识上的飞跃,治疗的策略随之转变。治疗的重点由只放在局部而转向同时注重了全身治疗,并将各种疗法有机的联合应用,构成了当今乳腺癌综合治疗。全身治疗由术后辅助治疗转向更积极的术前全身治疗。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淋巴结清扫的微创手术逐渐推广应用。生物学靶向治疗使乳腺癌治疗更有针对性。

二、未来乳腺癌治疗发展方向

当代,肿瘤治疗原则是根除肿瘤与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并重。乳腺癌是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异质性肿瘤,分子分类能够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如肿瘤的侵袭程度,复发、转移风险,以及对各种治疗的反应 。欲实现上述治疗原则,须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实施个体化治疗。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产生了肿瘤以某(些)基因表达而表现出生物学特性各异的乳腺癌分子分类,如Luminal A, Luminal B, HER-2过表达和Basal-like型等。由于不同类型乳腺癌对各种全身疗法的敏感性和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用分子分类指导治疗选择,使治疗的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强劲地推动了个体化治疗的进展。21基因与70基因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其对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及治疗选择具有可靠价值。随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未来治疗选择(包括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必然以乳腺癌基因、蛋白水平的生物学特性为指导,实现个体化治疗。

三、乳腺癌诊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可手术乳腺癌诊治模式,多仍停留在传统的治疗程序,即手术切除肿瘤,依术中冰冻切片的诊断选择术式,术后再依病理报告结果制定辅助治疗计划。冰冻病理仅能提供病变良、恶性质诊断,难提供癌的组织学分类、分级和生物学特性。且冰冻与石蜡切片诊断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以此施治,极易出现过度治疗,治疗不足,乃至治疗不当。如仅以术中冰冻病理提供乳腺癌诊断的:对本是原位癌,进行了腋淋巴结清扫,易增加上肢功能障碍和淋巴水肿并发症;不适合保乳的(如组织学分级高,或浸润性小叶癌等,保乳手术复发风险高)施行了保乳手术等。个体化治疗,需在全面了解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前提下施治。在术后病理报告后,方知初始治疗不当,似有相见恨晚之感。上述诊治模式,难以达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四、术前全身治疗在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意义

乳腺癌术前全身治疗适应症,主要用于局部晚期,或肿瘤较大期望保乳治疗的乳腺癌,但术前全身治疗,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获得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分级,ER、PR及HER-2结果后,按乳腺癌分子分类,选择新辅助全身治疗。同时,新辅助全身治疗可作为一体内药敏试验,这些对实施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引发的一个思考,即:治疗前,首先获得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分子分类,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术前全身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学靶向治疗)及手术术式选择,不失为当今实施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可行、有效的诊、治模式。

本文未经作者与本次大会会务组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编辑: muoquan 作者:张斌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