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合结果的资讯共有667

2007.11.10 邱双健教授:微环境与肝癌转移复发

邱双健教授:微环与肝癌转移复发

2007.09.21 罗荣城教授:类肝素酶与肿瘤微环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罗荣城 杨洋 崔瑶罗荣城教授PPT节选  一、概述  (一) 肿瘤微环境  肿瘤细胞周围的环境,即微环境...之间以及与微环境成分的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交流:向基质中分泌表达特异性蛋白分子,如VEGF 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借助基质成分进行信息物质的传递;通过粘附或破坏

2014.04.13 干细胞粘附分子

干细胞的生长依赖于严格的微环境。在微环境内干细胞可以与其他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粘附分子介导干细胞之间及其与基质蛋白。基于E钙粘蛋白的细胞粘附对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多分化潜能的保持有重要作用。哺乳动物胚胎脑组织中如缺乏整合素及神经干细胞与基质的相互粘着,会发生凋亡。整合素还与造血干细胞

2017.11.23 杨建中主任:「神经元保护神」小胶质细胞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是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是大脑中常驻的免疫细胞,不断地巡视大脑微环境,对病原体和损伤做出应答,被喻为神经元的保护神。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将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丁香园第五期精神时间的学术论坛上,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建中教授分享了小胶质细胞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中的最新

2023.09.15 第二届ADC及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

从抗体到ADC,从小分子偶联药物到BTCs,从靶向TAA到靶向肿瘤微环境;魔法的背后是技术的迭代和科学家们无数次思维碰撞的产物。纵观抗体药的发展史,治疗性抗体的市场份额正在进入指数型增长。就ADC而言,目前全球至少有1400项ADC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在过去两年里,87款新ADC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46款来自亚洲

2019.11.14 2019IBD大会人物专访:田丰教授、沈骏教授、顾于蓓博士

发病机制和疾病普及的重要性IBD的发病机制是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我国近两年IBD发病率越来越高,可能与居民饮食习惯改变,特别是逐渐西方化的饮食习惯有关;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的克罗恩病发病率更高,可能与环境暴露有关。在IBD的临床诊疗方面

2019.11.14 王玉芳教授: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药物性肠病

,从而实现了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转换,使得IBD领域呈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齐头并进的现象。很多研究者认为IBD的发病机制是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

2019.11.14 曹倩教授:IBD 诊疗现状及标准诊治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IBD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涉及遗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屏障受损、以及免疫紊等多个因素

1 2 3 ... 82 83 84 下一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