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简介

   2012-11-21
字体大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是院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中心、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承。科室核定床位140张, 包括南北2个普通病区、2个CCU病区、门诊(心血管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心律失常专病门诊,心力衰竭专病门诊,起搏器专病门诊,高血压专病门诊,冠脉介入专病门诊)、心脏导管室、心脏病研究室等部门。科室同时还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强、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学科团队。目前医师40人(其中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20人,本科学位5人),卫技和护士人员6人,另外有心内科病区护士60人,共计106人。医师队伍共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10职称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4人。

临床业务——起搏电生理

心内科于2002年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起搏中心,负责各类起搏器以及ICD的植入和随访,是上海市起搏与电生理方面的牵头单位。2004年又被评审为第一批国家级心电生理与起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9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

早在60年代我科就率先植入了全国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心内科起搏器的植入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频率应答起搏器、双心房及双心室同步多腔起搏器、具有抗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作用的起搏器植入术。起搏治疗房颤是近年房颤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我院在传统的心房Overdriving起搏的基础上,已经安装和大量使用具有治疗房颤起搏器,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国内率先应用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国内该项技术的领先单位。并采用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静脉窦解剖,在国内首批应用了左室电极导线。在国内率先将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与CRT治疗相结合,通过组织多普勒来进一步筛选适合CRT治疗的心衰病人,指导术中寻找最佳起搏位点,并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于术后优化和调整起搏参数,大大提高了CRT的疗效。该项成果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获上海医学进步三等奖。ICD植入治疗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也都取得满意效果。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疾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心房颤动可引起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使患者致残或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本世纪的重大医学课题。学科带头人刘少稳教授于2001年8月在国内最早开展应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心房颤动复发率等指标均接近国外大的心脏中心水平,使这项技术成为一项常规手术,并帮助国内40余家医院开展了此项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研究,并于2005年6月在亚洲最早开始应用心脏三维标测与CT图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辅助下的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中心是国内较大的房颤治疗中心和培训基地,亚太区的房颤培训中心,也是首批国家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从2003年起我科逐步开展了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并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冷冻消融治疗房颤。2008年2月刘少稳教授主持工作以来,大大提高了我科在房颤射频消融及其他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成为我国的房颤治疗中心和培训基地,也是亚太区的房颤培训中心。同时应用Ensite 3000和CARTO三维标测系统大大提高了各种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包括房速、不典型房扑、室性心动过速,也包括合并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三维标测和图像融合技术在房颤及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治疗中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随着心内科在心律失常方面学术影响的扩大,所收治的患者来自国内各地,包括东北和大西北,也有国外的患者慕名来求医。

现房颤及各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年手术总量超过500台。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目前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在相关科研领域也取得一定进步,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慢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策略”一项,与巴德公司合作开展“Mesh导管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一项。2010年我科联合长三角20余家兄弟医院心内科成立了心律失常专病网络,旨在搭建一个心律失常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疑难病诊治基地,从而帮助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治、科研和教学水平。自2009年成为首批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以来,现已顺利完成2名学员的培养,在读学员2名。近年还帮助强生公司CARTO培训部举办了7次全国地区专科医师培训,共有约200余名医师参加。在起搏方面,我科加强了起搏专科门诊的力量,改变了以往起搏门诊只有工程师没有医师的尴尬局面,为广大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人性的服务。

临床业务——冠心病介入诊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一直是我科特色,以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为依托,我科今年的冠脉介入手术量较去年上升10%左右。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因其低血管并发症、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和缩短住院、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是为当前冠脉介入治疗入路的发展必然趋势,鉴于此我们今年也不落窠臼,大力发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数量;同时我们也开展经左桡动脉和尺动脉介入治疗,可做为常规介入治疗很好的备选路径。此外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冠脉内旋磨、冠脉内超声等治疗,CTO手术成功率较往年增高。提高近郊的医疗环境是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响应此号召,我科也高度重视松江介入手术的发展,今年我科松江冠脉介入治疗和急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手术量明显上升,较去年上升了2倍以上。同时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年有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及台湾的冠脉介入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

临床业务——心力衰竭疾病管理

我们开展了结合心衰教育、心衰门诊和电话随访的心衰疾病管理项目,自行开发了心衰的疾病管理软件,初步研究结果疾病管理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率,改善治疗依从性。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项目是一个整合多学科的系统的疾病管理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临床业务——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本年度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较既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病例数量较去年翻了两番,病种涉及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瘘、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年龄跨度大,从14岁至72岁不等。对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多孔房间隔缺损、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等特殊类型介入治疗也获得了成功。

临床药理方面

今年在临床药理试验方面大大提高,发起及参与的各级临床研究多达10余项,且在各领域均有国际大型临床研究参加,如:冠心病方面的TIMI研究,高血压方面的替米沙坦研究,抗凝方面的阿派沙班研究,诺华公司的心衰方面研究。

人才培养:

近三年内科室培养博士6人次,硕士26人次,在职学位申请硕士3人,博士1人,出国进修培训(三月以上)6人次,每年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年累计受训1000余人次 。接受外来医院进修医生62人次 。承担交大医学院《内科学》、《诊断学》授课,交大、南医学生实习、见习带教。

科研成果: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 2项,参与973及十一五课题7项,其他省部级课题 15项,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统计源或核心期刊124篇,主编著作4部,获得专利5项 。

科室历史传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于1864年,至今已有145年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三家西医院之一(另二家为上海市仁济医院和福州第二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名公济医院,于1954年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改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后,第一任内科主任为乐文照主任,他与颜福庆二人在1927年联合创办了上海医学院,即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他推荐颜福庆担任院长,自己兼任教务长和代理院长。他是我国最早一代的内科学家,在消化、心血管等方面有许多建树,在我国较早引进内科分科制度,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责成颜和昌医师,专攻心血管专业。

1952年中央卫生部委托我国心血管专业奠基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请董承琅教授举办全国心血管进修班,颜和昌医师此时跟随董承琅教授学习进修。进修回医院,颜和昌医师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心电图学专著------《实用心电图学》,由上海宏文书局在1953年11月出版发行(151页),概述已经介绍了心电图的基本概念,并已经形成了目前心电图学的基本框架。

1957年内科和外科合作,在上海较早的开展右心导管造影术(仅亚于上海仁济医院)。

1958年颜和昌主任主编,由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临床心电图手册〉一书,进一步介绍了心电图简明知识。

1961年内科和外科通力合作,在外科霍銮锵主任和内科颜和昌主任的带领下,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国产的心脏除颤器。并在临床应用,抢救危重心脏病人,获得成功。同年,在霍銮锵主任和颜和昌主任的带领下,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人工心脏装置,并安装在一头小牛身上,取得成功,存活一个月。

1962年10月4日,完成中国第一例国产心脏起搏器(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继电器厂联合研制)的临床应用,并取得成功,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64,63( 5 ):307-315。

1965年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继电器厂联合研制的“国产心脏起搏器”参加上海市“四新”技术展览会展出。

1965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颜和昌、刘忠豫和陈爱芬等完成中国第一台自制的心电向量图仪,并刊登在196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的科技成果报告中。

1965年颜和昌医师和陶清医师,在中国最早研究和发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文章,并提出五例报告(曾被称为“颜陶氏综合征”)。

1972年刘忠豫和上海化工厂合作,国内首先研制出聚乙烯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并临床使用。

1973年刘忠豫和谢桐医师合作研究空心纤维透析仪,透析液在中空透析细管流动血液在细管外流动,达到透析的目的。

197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颜和昌医师的主持下,与有关医院主编中国第一本《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学》。

1980年在颜和昌主任主持下,在我国首先采用“腹膜透析治疗心力衰竭”。

1981年医学工程研究室和心内科合作完成中国第一例《无创伤体表希氏束的检测》。

1982年在颜和昌主任的支持下,与河北省人民医院邓开伯教授,都本洁教授,上海仁济医院郑道声教授,上海中山医院等联合在厦门举办全国第一届心血管功能讲学班,参加人数有近300人,在全国心血管学术界造成较大影响,推动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1983年在心脏科颜和昌主任和肺科强韵卿主任的主持下,在国内首先开展肺心病人微型心导管的肺动脉压力监测,观察肺动脉高压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

1984年在颜和昌主任的主持下,在我国率先开展微型心导管进行心力衰竭病人的肺动脉压力监测。

1984年在颜和昌主任主持下,在我国率先开展用微型心导管监测硝酸甘油软膏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证实硝酸甘油软膏的药代动力学效应。

1985年在颜和昌主任的主持下,在我国率先开展氨先心胺对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证明用药组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49.2%。

1986年在颜和昌主任主持下,在我国首先开展电击心脏消融术的动物模型研究,制造成功狗的心力衰竭模型和三度传导阻滞模型,总结电击狗心脏后的病理变化。

1988年在刘忠豫主任支持下,顾菊康医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心功能检测技术专著《心功能监测技术》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在颜和昌主任和刘忠豫主任的主持下,由庄亚纯主任等共同研制成功中空合金珠法制造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模型。1991年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1年在颜和昌主任的支持下,派出顾菊康医师和山东滨州医学院张子彬教授等合作,在山东泰安市组织召开全国第一届心力衰竭学术交流会,出席人数达到1000人,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医学学术会议。

1992年开展腔内电生理检查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

1992年在刘忠豫主任的主持下,开展用心律平(普罗帕酮)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并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2年6月在颜和昌主任和刘忠豫主任的支持下,心功能室顾菊康医师和河北省医院邓开伯教授联合,主编,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和发行了中国第一部《临床心功能学》专著(78万字),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占编委的50%。

1994年在颜和昌主任的支持下,与上海信谊药厂联合研究酸甘油口腔颊贴片,获得成功,并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5年在刘忠豫教授的支持,在上海首先开展电话传送心电图技术面向普通百姓的服务工作,得到病人的好评,抢救了一批危重心脏病人,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实现2万公里(从上海到法国巴黎,50秒内完成)的远程心电会诊。多次由电视等新闻媒体介绍,并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四期全国电话传送心电图讲学班。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了220名电话传送心电图技术骨干技术队伍。

1997年开展冠脉介入治疗。

1998年孙宝贵教授受聘我院心内科主任,推动了我院起搏与心电生理、冠心病等介入治疗方面的重大发展。同年,心内科心电图室庄亚纯主任参加黄宛主编的〈临床心电图学〉第四版的心律失常的编写工作,得到黄宛主编的高度赞扬,认为使该书的前言中注明,由于庄亚纯主任主写了心律失常一章,使该书在“心律失常领域描述,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

2001年心内科成立分子心脏病研究室。同年开始筹建以我院为中心、联合我院周边的30家各级医院、建立了覆盖上海市北边区域(宝山、杨浦、虹口、闸北等区)的高效的心脏病急救网络。

2002年心内科成立心脏起搏中心。

2002年纪念心电图100周年活动中,由北京医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电图百年》的书中,我院心内科颜和昌教授,被列为解放后全中国八位心电学领军人物之一,在全上海的八位领军人物中,我院心内科占三位(刘忠豫、庄亚纯和顾菊康)。

2002年由心功能室顾菊康医师参加主编的中国第一部《临床心电信息学》巨著(235万字),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我科开始使用冷冻消融技术治疗房颤。同年我科顾菊康医师和陈灏珠院士等联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和发行,全书编委中,我院编委占40%。同年7月心内科牵头同心外科联合成立市一医院心脏急救中心,并在同年9月列为上海市心脏急救中心,建立急性心梗诊治绿色通道,规模化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改变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转诊模式,极大缩短了门-球时间。

2004年获第一批卫生部心电生理与起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并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

2005年我院心内科成功申请并获得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危重冠心病优化治疗与新技术应用”(资助经费200万元),为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冠心病的急救与治疗寻找最佳的模式及方案。同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已进入中国15强的行列。心脏三腔和四腔起搏技术在全国进入第一流行列。

2007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获2007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是心脏起搏领域唯一的获奖项目。

2008年2月,刘少稳教授担任心脏科主任,再次促使我科心脏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进入全国第一流行列。

2008年10月,由我院心脏科孙宝贵教授、顾菊康教授和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三人担任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心脏危重症监护治疗学》,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发行,2009年该书获华东科技图书出版一等奖。

2009年获第一批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同时被授予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亚太区培训中心。

2010年我科联合长三角20余家兄弟医院心内科成立了心律失常专病网络。

2011年我科室被确定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

编辑: 唐方    来源:丁香园

男,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1960年开始参与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并于1962年主刀植入中国第一台感应式临时起搏器,并获得成功,于1964年在第八届外科会议上报道此中国第一例起搏治疗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