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九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胸腰椎爆裂骨折早期下地是否佩戴支具不影响疗效

作者:orthowhq    2014-11-19
字体大小:

没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相对常见,损伤机制为压应力所致,不伴有剪切、旋转或移位。因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疼痛、功能和恢复工作方面基本一样,其治疗也就存在争论。保守治疗从卧床6到12周,演变为早期佩戴现成的可调节胸腰段支具下地活动。后者治疗疗效好,缩短住院时间和花费,有利于康复和早期功能锻炼。也说明胸腰椎爆裂骨折本身稳定。

但是,有些患者因经济或地理位置所限,不能佩戴支具,而不能早期下地活动。不太充足的证据表明该类骨折足够稳定,不需外部支撑而能下地活动。证实此观点,有利于节省资源,提高患者的活动,也会显著影响到没有支具的发展中国家的医院和患者。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伦敦医疗科学中心骨外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提示胸腰段粉碎骨折早期下地、不带支具既经济又不影响疗效,文章于2014年10月发表在Spine J上。

该临床试验研究于三所加拿大三级医院脊柱中心开展,2002年至2009年招募病例,至2年随访期,于2011年结束。病例纳入标准为胸11到腰3的AO-A3型骨折,后凸畸形低于35度,骨骼发育成熟,年龄16到60岁的患者,受伤72小时。AO-A3型骨折为椎体压缩,向后凸入椎管,后柱无损伤。

将病例随机分为胸腰段支具固定组和不用支具组,支具组佩戴支具后下地活动,从8周后逐步少用,共佩戴10周。不用支具组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尽早活动,在8周内限制弯腰。

评估指标为骨折后3月时评估Roland Morris残障指数,共 24项,评分0(无残障)到24(严重残障)。其他指标包括SF-36量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满意程度和后凸。

结果显示,2002年至2009年,共招募病例110例,除外因种种原因不能纳入的14例,共96例,其中支具组47例,非支具组49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均为40岁,约70%为男性,绝大多数为腰1骨折。最终46例患者可用于结果分析。

骨折后3月,支具组Roland Morris残障指数均值为6.8,不用支具组均值为7.795%的可信区间在预设的等值范围内。6例患者因骨折块压迫神经而需手术治疗,其中4例为支具组患者。需手术的6例患者中5例均在初始住院期间。

上述结果显示,对于胸腰段AO-A3型不伴神经症状的骨折,用或不用支具,伤后3个月效果一样。早期下地活动,不用支具,可避免支具的额外支出和适应过程,以及没有支具情况下,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和医疗支出。

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因经济或地理因素,无法佩戴支具的患者,本研究提供了I级的依据支持。历史上,对于此类骨折的治疗为卧床3个月。后续有学者推荐采用胸腰段支具固定而早期下地,逐渐成为该类骨折的推荐治疗方法。

本研究表明,胸腰段爆裂骨折早期下地安全,带不带支具,效果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该类患者不再需要卧床很长时间。

关于胸腰段骨折稳定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争论。一般认为,后凸15到35度,椎体高度丧失40%到60%,以及后柱的骨折/脱位,为胸腰段骨折不稳的标准。本研究中胸腰段骨折患者,支具组和不用支具组后凸角度平均为15度和14度,而且随访期间后凸角度无变化,表明本研究中患者骨折皆为稳定型。

另外,本研究中尽管骨折皆为稳定型,但5例患者需手术,也表明了该类骨折的另外一个手术适应症,即保守治疗下地活动失败,原因可为疼痛或多发伤。

编辑: orthop217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