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教授:后纵韧带骨化超过50%,前路手术效果最好
丁香园有幸在今年COA会场采访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袁文教授,在采访中,袁教授谈到:“对于后纵韧带骨化超过50%的患者,行前路手术效果最好”。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带不带支撑工具对患者影响不大?
袁文:首先要考虑到骨折的类型,是稳定型还是不稳定型,另外也取决于手术重建后的稳定性。举个例子,有些比较严重的骨折通过前路和后路方法进行重建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工具就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了。
但是如果某些骨折只做了一个后路重建,虽然损伤的椎体支撑起来了,但是中间是空的。如果过早负重,可能就会出现“蛋壳效应”,影响支撑物的稳定性。所以带不带支撑工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伤的类型和重建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就我们一般的经验来讲,或者根据大多数患者的体验来讲,人们总是认为带了支具会更加安全,因此大多数人为保守起见还是会选择戴一段时间,只是我们强调的是,带支具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要达到骨折愈合的基本时间,例如4周或是6周,就可以了,不需要戴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我们也遇到过由于携带支具时间过长而影响肌肉功能的病例,它会产生许多新的并发症,例如肌肉萎缩、慢性腰痛等,若长时间戴着颈托就会出现颈椎轴性疼痛,而这些疼痛产生的后果带给病人的困扰反而比疾病本身更严重。因此,这完全取决于医生如何指导病人使用支具,而不可以一概而论。
后纵韧带骨化治疗中,前、后路减压手术方式孰优孰劣?
袁文:我们医院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当骨化超过50%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的经典手术方式不能进行前路手术,只能采取后路手术方法。我们做了一项研究,对骨化超过50%的患者依旧进行前路手术,并观察其预后。我们研究过后得出结论,当骨化率超过50%时,前路手术方法的疗效优于后路手术。
而骨化率在50%以下的患者中,前路和后路方法的疗效是差不多的,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超过50%的骨化率而言,前路手术肯定是优于后路手术,但是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是,前路手术能不能进行?临床医生应该要掌握好其中的适应证,要在术前做好全面的评估,不能说打开后才发现不能实行前路手术。我们有一些判断的标准,包括对骨化的边界、骨化的范围,是否是连续性的,边界是宽基底型还是窄基底型。
第二方面,前路手术对韧带骨化,尤其是超过50%的韧带骨化来讲,手术的并发症要比后路方法多。所以如果想要选择前路手术方法,就要先具备控制手术并发症的能力,否则这个手术将变得非常危险。
比如说,一个非常简单的脑脊液漏病例,出现这种并发症之后处理起来就会特别麻烦,所以我们的研究就是对骨化的病人提供一个判断标准——硬膜是否发生骨化,如果硬膜发生骨化,一旦切除术后肯定会发生脑脊液漏。
所以在术前就要充分评估好骨化是否累及硬膜,若未累及到硬膜则手术对脑脊液来讲是相对安全的,如果累积到了硬膜,就要提前做好脑脊液漏的准备。
术后并发症该如何预防?
袁文:说实在的,这并不存在什么技巧的问题。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问题,做多了自然就有体会。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规范化培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医生必须经历“规范化培训”这样的学习曲线,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而去做这样的手术,想到一步登天,那肯定会出问题。
必须是一步一步地经过了完整的培训体系,再加上自己一点一点地经验积累,才能走到这一步。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必须要经过正规的临床实践培训和大量的经验的累积。
脊柱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年学手术方法,七年学适应证”,手术本身技巧的训练过程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关键是要掌握该不该做,该怎样做,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这其实是最重要的。
训练一个手术技能的医生过程是不复杂的,而理念上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没有捷径的
手术规范化究竟是什么?
袁文:现在规范化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毕竟中国非常之大,有这么多的医院,如此之多的医生,如果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培训或者规范化的手续,那么很多治疗将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我们目前看到的很多并发症实际上是不应该出现的,或者说是可以避免出现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并发症是因为临床医生缺乏系统培训。因此,上海市医院先行一步,对年轻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
上海市下一步紧接着将开展专科医师的培训,规培是第一步,拿到医生的执照资格,而专科医生还要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即专科医师的培训,只有经历过执业医师和专科执业的培训,才可以真正进入到相应的领域当中。
而不能像以前一样,大学一毕业,就去自己感兴趣的科室工作。那样的医生接受训练的知识不够全面,可能知识面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的知识,而规培是一个整体的培训,比如说外科系统都需要轮转然后才进入到专科培训。这样一来,打好了基础才能避免将来发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