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 COA 国际学术大会(COA2016)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王坤正教授报告了《当前中国髋关节置换术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效果确切,已成为治疗髋部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工髋关节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手术医师、手术量、开展医院范围均迅速扩展,相关的基础研究、材料学及手术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仍面临着以下挑战。
1. 复杂病例多,手术难度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髋关节疾病往往发展至晚期,导致诸如高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严重骨缺损的初次置换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初次术后需行翻修术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2. 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假体价格高昂:目前我国国产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绝大多数仍属模仿,缺乏创新,且缺乏对新材料的研发。因此,进口假体仍占据我国人工髋关节的巨大份额,这也导致假体价格高昂。
3. 患者对术后康复的要求提高,仍面临出血与凝血、术后疼痛等问题:术后出血、血栓形成、疼痛等问题及各种并发症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不能满足病人快速康复的需求。
4. 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目前许多二级医院已经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等环节的处理水平相差甚远。
5. 资料丢失严重,随访困难:我国目前缺乏规范的登记随访系统,以致病人不能及时随访,导致许多病例资料丢失,不利于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同样不利于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
王坤正教授指出,面对以上挑战,我们需要群策群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我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水平的持续提高。
1. 提高手术技术,提倡微创化、个体化、智能化手术
个体化精准手术是骨科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 3D 打印技术可制备与患者解剖特点更为匹配的个体化手术导板和假体,实行个体化精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智能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aided surgery,CAS)技术及手术机器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克服了传统手术的一些弱点,可达到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
2. 鼓励并支持国产自主品牌发展
人工髋关节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因此在支持现有人工关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应用型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并建立、完善人工关节置换登记制度和随访制度,以收集更多信息,利于生产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关节。
3. 推动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和发展
微创化手术是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根本,可采用尽可能小的创伤,达到治愈病损的目的。目前髋关节的微创化手术包括传统入路的微型化和肌间隙入路。通过损伤较小的手术路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可以减少软组织创伤,缓解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并改善手术部位外观,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4. 依托学术组织,进行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
在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的引导下,建立关节外科医师培训基地,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关节外科医师,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整体水平。
5. 建立完备的关节登记系统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人工关节术后随访工作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关节登记系统可积累形成容量巨大的数据库,获取完善的关节置换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不断显示各类置换术的统计学资料,据此可论证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促进假体制造水平提高,并对不同假体的临床效果有客观公正的比较。通过登记系统,无论是对关节置换技术,还是对社会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王坤正教授认为,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创新和努力,我国髋关节置换会克服困难,战胜挑战,迎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福泽广大患者。
上次没得到骨科医生专属领带?现在机会又来了~
COA2016 福利第二波,骨哥将送出《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奈特简明骨科学彩色图谱(第 2 版)》、《各个击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骨科实用手术入路》4 本好书!
想知道与丁香园会议前方报道小分队并肩作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么?现在机会来啦!丁香园招募 COA2016 志愿者,名额有限,快来参加吧!
在 2016 年 11 月 17~20 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 COA 国际学术大会期间,将举行本书的首发售书及签名赠书活动。
扫一扫,领走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