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纪立农:为改变中国糖尿病现状而努力

作者:rabbit0487    2014-06-16
字体大小:

2014年6月7日出版的The Lancet杂志发布了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和代谢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专访文章。

纪立农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医生世家,198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对内分泌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对1型糖尿病遗传基础进行的一些初步研究使他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出国留学奖学金,他得以前往去心目中的“糖尿病研究圣地”—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加斯林糖尿病中心学习。

那对他和他的妻子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当时他的双胞胎儿子才只有3个月大,但那段时光不仅对他,对自己的祖国都至关重要。在糖尿病遗传学和流行病学专家Andrzej Krolewski的指导下工作4年后,纪立农回国发现整个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

90年代初的中国,因为经济问题,食物供给受限,糖尿病患病率估计为1%,然而截至1997年他归国时,经济的繁荣使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糖尿病患病率约为3%,且呈螺旋式升高,目前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加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超过15%,纪立农教授一路见证了这种疾病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损失,因此决定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纪教授一直致力于改善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他不仅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副主席,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专家委员会成员。

在谈及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时,他指出,“我们不堪重负,每天要接诊约600例患者,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后果不堪设想,随着糖尿病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中国将成为一个透析之国,近30年来所努力积累的财富将浪费在透析机上。

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糖尿病研究项目负责人张普洪指出,“虽然他在探讨疾病的科学或医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他的首要重点是将研究转化为现实”。纪教授的很多工作都着重于了解目前糖尿病患者治疗和管理的切实情况,结果往往令人震惊。

他与IDF有许多合作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很难找到1型糖尿病病程长达30年或者更长的患者。而在英国、美国和欧洲,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接近健康人群。他就此提出,这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需要给予1型糖尿病患者更多关注;他们的命运不应该取决于他们的出生地。

另外,只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已确诊糖尿病,且其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因素的控制还很差。

纪教授预测,中国的糖尿病状况在好转之前会变得更糟。由于没有国家干预或系统方法来加以预防,糖尿病患病率将继续升高。政府对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关注,但如此泱泱大国,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照,中国要更多的依靠自身的才智和力量。

但在管理已诊断糖尿病方面,已有非常好的例子,如英国和美国,对此要做的就是实施标准治疗。其中一个措施就是使社区初级医疗保健系统具备管理1型和2型糖尿病的能力,目前已经就此与政府合作开展工作。

纪教授指出,中国可以从其他国家过去的经历中学习经验,我们必须学习,否则未来形势会非常严峻。

编辑: rabbit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