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陈海啸:多点执业会倒吸基层医生向上流动

   2014-12-01
字体大小:

对于“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许多人都表示可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的需求,实现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对此,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有另一番理解。“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推开,我预见的并不是越来越多大医院里面的医生到小医院,或者中心城市医生到边缘山区去了。而是另一番景象:更多边远地区小医院的优秀医生倒吸到中心城市工作。”

“多点执业,意味着医生的选择是自由的,是双向的。现在医疗行为对医疗设施、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大医院所提供的辅助医护人员、条件和环境都远非基层医院所能比拟的,而且对医疗质量、患者风险也都有更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基层优秀年轻医生希望受雇于大城市医院,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陈海啸解释道。

边界在于“点”和“业”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松绑,比如无需经过第一执业单位同意、不限定执业地点数量等,那么多点执业的边界在哪里?陈海啸表示,有三个决定性因素:第一,医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强弱;第二,由于医学专业性的特殊要求,和律师等其它行业不一样,医生一定要有合作者,而且对工作地的条件也是有要求的;第三,来自社会的需求和管理规程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医生是否要去选择搞多点,以及执业地点的数量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执业地点的数量限制不会成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医生在扩大执业规模的时候,究竟应在什么时候选择停下来呢?“临界点就是医生不能再继续产生效率的时候,最终决定医生是否愿多点执业的评价是医生个人和社会的效率和效益。”陈海啸指出。

难成为灵丹妙药

陈海啸同时表明,虽然“多点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均衡各地医疗资源。但也应认识到,多点执业并非医改的灵丹妙药,并不能寄希望于该政策解决目前医改面临的所有问题。

首先,多点执业短期内并不能够明显增加医疗供给,也不可能迅速改变目前供给过剩并存的结构性问题。有资格进行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医生,已满负荷工作,到其他执业点工作,必将减少原来的工作,这并不能增加供给;要么超负荷工作,透支体能或降低质量标准。“白加黑(白天和夜晚)”、“5+2(一周七天)”这样的工作模式是不可取的,这对医生工作以及生活的质量都将是极大的伤害。

其次,通过多点执业,来降低医疗费用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它只会抬高医疗费用。因为如果是患者导向的竞争,医生、医院通过设备和技术比拼来竞争患者,会推高医疗费用。而如果是付费者导向的竞争,通过控制成本和改善服务竞争付费方(政府或医疗保险)的医疗拨款,才能降低医疗费用。因此,需要有支付方式改革的配合,实现从按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付费的方式,向按病种、人头付费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恰恰要求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契约关系走向长期雇佣。

“在多点执业过程中,我觉得绕不过去的就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自由精神包含三个方面:选择缔约者的自由、决定缔约的内容与方式的自由。契约精神下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医生的身份是自由的,其与医院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执业合同所约定,进出是自由的。医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多家医院执业,也可以自己再开一家个人诊所。如果个人能力够强,甚至可以组建一个医生团队。这个医生或团队可以享有与医院的议价权,包括医疗责任保险的购买、医疗责任的承担、医疗收入的分配等。” 陈海啸分享道。

最后,陈海啸提出,“医改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去看待医生的问题,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对于医生的期待绝不仅仅是希望他们成为普通人而已,而是应该成为精英,有着很高的技术能力、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医生能否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这将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杆。我们现在很多制度都只是把医生当做普通人,是不利于造就精英的。但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已,而是拯救生命的人。因此,应该在整个医改过程中,设计配套措施,来还原和支撑我们对医生这一角色的期待。”


编辑: sunwei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