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四月专题,主要说“搞注册”者的未来
这个话题,已经有这许多战友高论,还跑来跟帖,不免有些惶惶然。一则担心自不量力,误导群众,贻笑大方;二来每个人的阅历和立场不同,专长各异,所谓八仙过海,各有各的神通,也不敢以偏概全。但我以为,若论长久,还是只能从基本功练起。低门槛暴富的黄金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而急功近利的制药领域,也乱到了非变革不行的关头,建议还是少从歪门邪道上下功夫,走正道吧(药研界之乱,有兴趣见敝作由创业想到的)。所以,我的这个帖子,还是正面性的,阴暗面就不多写了,也尽量不谈国是。
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什么都会,什么都做的大牛。所以,我们制药行业内理想的状态是:立项注册的,研发的,生产的,销售的人员,都各行其是。每个岗位都很重要,都是值得钻研一辈子的。科学越进步,专业越发展,分工只会越细。
而现在我们许多同行,似乎都是“万金油”,好像什么都会,什么都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不精。我自己就一直对此很介怀,一想起来就满背蚂蚁爬。有些战友可能研发、注册、立项、生产甚至销售都有过接触,但是,却很难把任何一样做到臻境(当然也囿于行业的整体水平)。那么,在此寒冬将至时考虑何去何从,似乎首先需要自我规划一番: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深入,是行政?一线科研?注册立项分析?生产?销售?还是其他。问问自己喜欢什么角色,适合什么角色。
每一种专业角色,都有其价值所在,都需要相应的专门知识结构。做注册立项的也是如此,虽然看起来,做我们这行的知识结构似乎要庞杂些,最好研发生产销售处处有所涉猎。但我以为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因此,在日常的积累中,如果能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应该更有意义。
好了,场面话说起来很累的,就到这里吧,下面开始具体讨论:
一、角色的转变——从业务员到顾问
来新药版长期混的兄弟,都是哪路神仙呢?我想,主流还是“搞注册”的。——这个身份,其实很尴尬,好听的说,它是一个新兴职业,但是我们不晓得应该如何准确定义这个职业,甚至感觉似乎有些上不了台面。而更有部分观点认为“搞注册”的不需要啥智商和专业,皮厚心黑足矣(见llzx12345战友的注册专员等级与收入)。我承认,虽然让人不爽,但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出来混的其实都心里有数。但难道我们就一直这样混下去?想想看10年以后我们会如何?“搞注册”的不太敢想未来,一想,心里就泼凉泼凉的。——从长远看,我不相信靠厚黑与关系的“注册”会一直繁荣昌盛。
那么,“搞注册”的兄弟说话了:难道老子们以后没得混了?我猜可能是要下岗一部分吧,但是以制药行业发展预计,前途还是光明的。道上的兄弟们应该有信心,以后,我们“搞注册”的也会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未来,还是我们的。
但是,以后我们“搞注册”的可能要改一下混江湖的招数了。
目前似乎还没有对“搞注册”到底是啥的权威定义,还是那么暧昧。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想,应该给正正名。因此兄弟不才,在菜鸟晋级全攻略中,给“搞注册”的分了一下级。我以为,从发展来看,我们的工作应定义为:“注册、立项、分析”。即全面负责注册申报、产品研发立项、投资评估的分析,应该是一种顾问性质的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尤其是企业的注册专员,其实都是企业养的“业务员”,整天瘪三一样“跑”注册。既然所注册的品种都是些低水平的烂货,自然脑浆的作用就比不上脸皮。“搞注册”竟成了“公关”的同义词;而且,企业的老大们,也不怎么拿搞注册的马仔当回事,毕竟“大事”都需要手眼通天的主儿,也指望不了注册专员。人微言轻,公司要开发什么品种,老板拍脑门说了算,没你插嘴的地方。此外,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加上药价政策的弊病,企业的生存既不取决于研发生产部门,更不取决于注册工作,而是“营销推广”。老板们关心的是药怎么杀进医院,而不是药的研发注册生产本身。
有些公司,因为注册部门是公司“秘密”的汇总处(天知道有何秘密可言),一般都让老板的“心腹”来做,偏偏这心腹却是个不懂技术的,再怎么认真负责,也就能看看资料有没有错别字,申报资料交给这样的人负责最终把关,也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现在普遍不重视注册专员的素养,企业的注册专员可以是刚毕业的毫无工作经验本科生专科生,甚至是非药学专业者。工作也就是印一印,订一订,跑一跑,抄一抄。技术人员看不起注册专员的智商,也就源于此吧。一般来说,搞技术的只要还有活路,不会去转做注册,感觉“沦为”注册专员是没前途的买卖。殊不知,理想中的注册专员却应该是技术出身的。
很多“搞注册”的人看不到未来,也是因为一直被企业置于一个业务员的位置,缺乏知识积累和技能,没有“一技之长”。一旦大势有变,则无所适从。怎么办?只能未雨绸缪了。而要在未来有所发展,则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业务员向顾问转变。
没错,我们以后应该是“顾问”,由“注册专员”升级为“注册立项顾问”。我以为这是未来的需求,也是“搞注册”者的奋斗目标。
道上的兄弟们,但愿有朝一日,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跟别人说:大爷我就是药事法规的专家,立项分析的高手,投资策划的谋士;老子可以将新药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以“投资”和“风险”之绳串起来,最终指导猪头们如何投资制药。
我们钻研法规,跟进技术,把握原则,搜集咨讯,分析市场,权衡利弊,盘算光阴,计较锱铢,归根到底不就是为了“立项”么?“立项”者,不就是为了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风险的最小化么?
为了说明一下境界,这里借用《孙子兵法》的一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做注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注册立项顾问从头到尾的参与到药物的研发中,在法规、技术、原则、市场等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协作,保证技术研究不偏离原则,工作中就已经处处符合审评、生产和市场的要求,完成的申报资料自可一蹴而就,不会一而再的发补。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不可能实时追踪法规和审评原则的进展,不可能全盘计划,不可能熟悉市场。而这些方面,却是注册立项顾问应该考虑的,两者合和,相得益彰。注册立项顾问应该始终能正确把握研发的脉络,使之不出现原则问题。
其次伐交。——公关还是很重要的,注册立项顾问本身倘不能做到前期与技术人员进行合作,那么,也应该有广泛的人脉,让合格的人来帮忙完成。而且,万一资料在审评中有争议,则与审评部门的沟通也算是公关的一部分,遭遇过发补的战友应该知道,撇开一些不规范行为不谈,在正常条件下,与审评员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下攻城。——问题出大了,没办法,只有尽力补救,四处张罗。是为其下攻城。
可见,注册立项顾问者,应该以独特的眼光来看问题,就是把一切归结为“投资”、“风险”和“收益”,并尽量的趋利避害。基于这样的根本,同样是说法规、说技术、说周期,却有了明确的指向。(有兴趣的战友可参考拙著中药6.1类外用制剂开发思路,此文粗略对立项的各方面利弊作了权衡,把法规、技术难度、试验要求和保护措施整合为立项的判断。)
当前我国的制药业仿改成风,自然无所谓“立项”,不过是一拥而上罢了,所以还没有对注册立项顾问的迫切需求。唯有以真正的新药研发为主导的创新环境下,才会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来精打细算;唯有新药审评机制更加透明和成熟,才会需要专业的注册代表与审评部门沟通。——发达国家制药公司的注册代表和立项顾问,都是专业上顶尖级的人物。
——说到审评机制的成熟,扯扯题外话,我们都知道GMP\GLP\GCP\GAP\GSP,却不知美国还有GRP(Good Review Practices),即针对审评中心(CDER)的“良好评审操作规程”,我们的CDE虽然也有不少的管理规范(如审评计划、审评要点、专业审评会议、综合审评会议的管理规范),但是比起SFDA硬性要求企业做到的那几个“G*P”而言,其自身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作者: 从零再来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