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识结构的建立——从法规和办事程序向多学科全方位专业化转变
我认为注册专员未来的发展是乐观的,但是正如前述,必须实现境界的提升,把自己变成专家顾问级的人物。这自然就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
而作为负责注册立项的顾问,必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需要广泛的涉猎各环节,需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限于水平,我说不出更多,只尽我所能,冒昧将我理解的必需知识结构列在了菜鸟晋级全攻略中,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不吝指教修正。
总的来说,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为了我们可以全面的分析注册立项问题;而积累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投资”二字而已。凡事都从“投资”这个立场去考虑,才是抓住了根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仿改之乱,导致了很多同仁知识结构的严重偏废,因为做来做去,也就是药学部分很熟悉,但药理毒理和临床,则非常陌生;而且由于都是仿改,看几篇市场分析报告,道听途说什么品种好卖就做什么,缺乏科学严谨的市场分析能力。——丰富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知识,并且锻炼市场分析能力,是亟需重点着手的。
三、市场,永远是第一——行销的品种,未必是高技术的品种;有技术价值的品种,未必有开发价值
做技术时间长了,容易钻牛角尖,毕竟搞定一个技术难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这种感觉不要带入注册立项的思路中。有些项目,从技术上来说很有意义,很合理,但是却不是个好项目。
比如在中药现代化的大旗下,对经典方改剂型是很有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方都适合开发。举个例子:传统方“槟榔南瓜子合剂”,治疗绦虫病效果非常确切,药理作用研究得也很清楚,有效成分也知道(槟榔碱和南瓜子氨酸),而且原处方为口服全药材,剂量大,服用不便。易有不适感。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非常的适合改剂型。可以将其有效成分提纯后做成适宜的口服制剂,甚至可以考虑人工合成有效成分。——但是,从立项来说,这个项目却不是一个好项目,因为:
① 发病率低,不超过万分之五;
② 患者地域性强,且大多为偏远地区;
③ 患者大多数是农村的穷人,没什么油水;
④ 如果做成新药定价低划不来,定价高患者却又情愿直接吃槟榔南瓜子;
可见,这个经典方,改剂型从技术上看很有前途,但从投资的眼光看则没什么前途。除非知道哪个亚非拉地区有大量的绦虫病患者,把这个品种做成像青蒿素之类的基本上出口赚钱,否则,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
至于哪些品种技术含量低但是却有开发价值,涉及商业问题,不能介绍。有心人自己求索吧。——我不是主张投机取巧,只是为了说明,不要把技术和市场混淆,当然最好的药物一般也是高技术的结晶。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立项时,应该兼顾技术和销售。但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观点立场是不同的。技术人员更关心产品的可行性,合理性。而销售人员的究极目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为此什么手段都可以用。评价技术人员的指标是项目攻关能力,其工作是对物质和仪器开展的;而判断销售人员的唯一尺度就是销量,其工作是基于对人心的把握和蛊惑开展的。立项时,应该两者兼顾。但根本,还是要放在市场上,首先必须是有利可图的。
四、多个角度出击,走出仿改困局
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自然可以寻求不同的突破口。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还是需要稳扎稳打的。而不可否认的是,灵感和信息在其中亦有重要作用。
前面战友有提出ME-TOO药,不过我觉得这很不容易。现在国外的原研公司都很精明,申请专利保护是会考虑到如何让你无法ME-TOO。而且,如今的新型化合物药物研发,在开始时就已经作了一系列衍生物和结构类似物的比较筛选,但凡有活性的都不会放过,其遗漏某种有活性但是没有研究的衍生物的可能性,实在很小。而且,ME-TOO药也是长线投资,风险很大。
相对而言,根据长期的民间积累,从中药里寻求活性成分,似乎更易成功。当然,这也是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不过相对于化药似乎容易些,也更“浪漫”。比如看了中药“康复新”从民族药蟑螂开始的研发历程,很少有人能够不浮想联翩。
在研发方面,可以进步的地方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效率问题。现在多如牛毛的“研发公司”效率很高,但是基本上都是造假;而有能力搞创新药的研究所,其效率却是低下的。——研究员缺乏生存压力,并不是做不出来就没有饭吃,因此没有紧迫感;而研究生虽然有压力,但是一则需要从头学习,从新手变成熟手,二来研究一个课题的研究生通常只有一个,纵然勤勉,但客观而言效率是很低的。尤其是老板们为了保密,往往将一个课题分成若干节,每个研究生各做一段,却缺乏沟通和协作,犹如瞎子摸象。
如何提高做创新药的研发单位的工作效率,这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在保密与资源整合共享之间,在各自利益与项目进度之间。在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之间,需要寻求平衡点。
制药业已经将触角伸到了海外,虽然目前中国只有原料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订单,制剂和中药仍在周边徘徊。但是,机会是存在的,所缺的,就是懂得操作的人才;另一方面,因为国内的一系列政策,进口药,尤其从印度等国进口,也是值得重视的着眼点。这一进一出,皆有机遇。
而且,也未必仅将眼光限于人用药。如前所述的“槟榔南瓜子合剂”,作为人用药似乎市场不大,但是,如果可以人工合成槟榔碱和南瓜子氨酸的话,可否考虑作为兽药出口呢?保健食品虽然令做药的技术人员不齿,但是,现在却的确有很多人在捞这个偏门。
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几个鸡肋,比如1.6和3.4,通常而言,这类品种既要做临床而又没有监测期,还不太可能申请专利。辛辛苦苦做了又容易被别人仿制,枉为他人做嫁衣,实在是很不划算。但是,这其中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么?如果采取某种手段让人难以仿制呢?
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我更倾向于外用制剂,没别的,容易做,好保护,风险小而已。
至于中药新药,我还是觉得6.1比较适于投资,原因已在中药6.1类外用制剂开发思路中讨论过。
五、结语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编辑:7100
作者: 从零再来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