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研发的逻辑性(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20 14:58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化学合成 药物研发 点击次数:

    我想就人的思维而言,大致可以这么分类:

    1、第一类人无招阶段,包括以自己的阅历进行自发的思维判断和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及二者兼有的人,以自己的阅历进行自发的思维判断在第一类中起点又是起点比较低点的,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应该比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的更强一些,但是由于他们所建立的基础过于狭窄限制了其思维方式作用的发挥。而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其缺陷在于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而采用,但由于所学的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使得他们能够比纯自发的思维判断更为好些,而对阅历和所学知识进行了粗略总结的应该是在这一类人中比较优秀的。

    
2、第二类人有招阶段,是对所学的知识以及阅历做过深入思考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理论体系仅仅建立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另外一部分是将理论体系应用范围扩大化,并形成了合理的思维方式的。第一部分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通过学习在自己的行业中应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游刃有余,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方式合理性的存在,所以他们只能在本行业中进行发展,一旦环境转化他们便无所适从了,所谓的博士、教授做管理不太好就是这个原因。第二个部分可以称为哲人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依照自己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这一类人包括孔子、庄子等等,但由于过于信任自己的理论,对理论基础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或可以说过分追求完美,不愿意理论基础的局限性,所以行事未免会拘泥,这一类人一般而言是理论多于实际的。

    3、第三类人无招阶段,有点返璞归真之意,他们遵循合理性,依据天地规律形成思维判断,寻其根源,行事不拘泥,由于多为博览群书之人,其思维方式建立的基础广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毛、列等可以列入此列。实际上 第三类人是第二类两种人的综合。

    其实这些思维方式的划分还是比较粗略的,相互之间的确是有交互的,只是说哪个占更为主要的地位而已。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可能就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了。在我的理解之中,我们大多数人是处于第一个阶段的,能够处于第一到第二阶段之间的人就已经比较出类拔萃了。当然,在每一个阶段,又存在量的不同。

    无招的问题,从实质上和佛学中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同一个问题。与庄子的无为,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同一个问题,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也同一个问题,与很多领域中的尖端的思想都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无招,为什么会出现菩提本无树这样的提法呢,我曾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试图去解释这些问题,我想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不论是物质也好,理论也好,都是相对的结果吧,例如在我们所有的理论当中,所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当中,实质上都存在着人的参与性在里面,我们的描述绝对不会是客观的,与参与的人有很大的关系,而参与的人的自身发展程度问题决定着他对事物看法一定会存在局限性,所以说真理是永远无限接近,不可能达到,所以理论永远是相对的,不会是绝对的,而在佛学中认识到了这种局限性,并扩展到同样认为物质之间也是一种相对的结果(其实从物理学上而言可以这样说,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一种能够穿透一切东西的粒子而不会有任何羁束,那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也就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外界的事物是人的肉体或借助的一些工具的参与的结果,而对于精神或者说合理的思维而言,如果仅仅感受到这种相对性,就很容易被事物所迷惑而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而试图研究事物的本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解释世界是每个行业的精英的共同的愿望,当认识到这些相对性后应用于各个领域就会以各种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出现了色即是空、无为、无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说法。

    所以,我认为不要相信什么理论,即使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适用的,在运用的时候也一定考虑一下限制条件,我们可以使用理论来解释一些事情,但一定要自觉地知道理论本身是由人参与而形成的,这样的话,一旦有异常的现象,才可以及时地发现并予以研究解释,从而能够使感觉敏锐起来。

    不论是为工厂的研发还是作为理论课题的研究,对于异常现象的关注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顶尖的合成研发人员是去制造异常,一般的合成人员是关注异常,而忽视异常的合成人员就比较难以把握方向了。因此,这也和我前面所说的,研发是一种研究规律的主动性的行为,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只有抱着研究规律的方式去做,才可能是去制造并研究一些异常。

< 上一页 下一页 >
分页: [1 ]   [2]   [3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syn022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