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逍遥游》中记载了一则寓言故事,宋国有擅长生产预防冻疮药的一户人家,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外地人知道这件事,甘愿用百两黄金的高价向他们购买这一预防冻疮的药方。他们召集全族的人商议,说:“我们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丝絮,收入不过几两黄金,今天一旦卖出这一秘方,便能得到百两黄金的高价,就卖给他们吧。”
那个外地人得到这一药方后,拿去献给吴王,告诉吴王这药方的人率领军队去抵抗越兵。当时正值冬天,吴越双方进行水战,由于吴国士兵用了预防冻疮的药,手脚都没冻伤,因而大败越军。为此,吴王特划出一大片土地封赏给那个献药方的人。
同样是能预防冻疮的药,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只能用它维持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丝絮的职业,这就是用法不同的缘故啊!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一件用途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其效果就完全不同。因此,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本身的用途,还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我提这个寓言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同样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差别会这么大,同样,思维方式应用的地方不一样,所体现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没有受到训练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迷惑,但对于有自觉意识的人来说,这应该并视为一个正常的可解读并可模仿的过程。
我们再回到“成就<=创新思维+文献”的公式上去,我提过创新思维无非是替代、比较、反复等几招,就让我们以替代举例。对于研发而言,我认为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内容:
1、课题的替代
在研究课题当中,对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剖析,然后估算研究这些现象与主目标研究的价值比较,就可以考虑到是否进行课题的替代了。很多的科学发现都是这样出来的,我觉得在一些条件优化的实验中,为进一步进行研究或者达到一些其他目的(如有文章的需要),课题替代尤其适用。我看很多的学生对于文章很发愁,实际上如果意识到这些的话,文章的问题我想是可以轻松解决的。无论什么文章,要求的无非是创新点,而创新点不应将自己的眼界仅仅局限在目标产物的合成上,而是要看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创新性成果。然后将之扩大化就可以变成一个较好的文章了。我曾经在一个药化的被喻为发文章的垃圾课题上,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从选题到实验到发了几篇SCI和EI的过程(如果想进一步的话,还可以逐渐发一些,只是后来觉得为发文章而做工作有些没意思而放弃了)。而在此前我主要从事横向项目,从没发过一篇文章,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这样的。
2、原料或路线的替代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现在的很多的课题都是这样产生的,例如某个反应使用还原剂,使用其他还原剂来替代,而对于多步反应,则考虑使用其他路线来进行替代,而在药物化学中,如果与代谢相结合,则包括产物的替代,如药物中的前药的合成。
3、条件的替代
这一类在普通的期刊中是最多的,从文章的角度来说一般很难上SCI或EI,但是对于工厂研发是很常用的优化工艺条件的手段,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
4、催化剂的替代
使用其他的催化剂来替代现有的催化剂是一个很常用的手段,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如用固体超强酸替代浓硫酸,我看文章可不少。
5、理论的替代
这是难度比较大的,但是也是一个很常用的手段,象在液相色谱中就借用了精馏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如理论塔板数等。实际上,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研究新的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中所形成的理论普遍化,看是否可以适用到其它领域。在这点上和应用范围的替代有交叉点。
6、设备的替代
不同的设备三传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的设备适用不同的要求,因此如很多的创新是改变一下设备的型式就可以了,比如将高压釜反应改为固定床反应等。
7、分析的替代
分析手段的不断完善使得分析的替代不断成为可能,如现在的药典修订,TLC逐渐被HPLC代替,就是这样。
8、应用范围的替代
在有创新点后,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之一就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尤其是对于做方法学研究人员而言,绝对会做这个工作的。但对于一般的企业研发人员而言,可能这部分的工作就比较忽视了,实际上这个步骤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地方。
我想,如果了解了这些方法,就基本上不会被选题所迷惑,从而可以高效率地取得一些成果。
当然,正如公式中所表达的,在这种方式背后,最重要的部分是文献的支持,也就是如何进行逻辑性的文献查阅工作,来完成文献查找和阅读的全面和高效。毕竟,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件用途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其效果就完全不同。
因此,思维方式的着眼点应该提到战略的高度。正如一句话说的,努力会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就是这样。
编辑:7100
作者: syn022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