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结果的资讯共有1000 条
2019.11.14 王玉芳教授: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药物性肠病
。随着相关临床检测技术的进展,医生对小肠的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小肠疾病专题的开展为小肠疾病基础与临床的最新进展与焦点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未来发展将集中在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各类粪菌移植和各种炎症通路上。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
2018.10.10 CSCO 2018 | 盛锡楠教授:新药发展将改变晚期泌尿肿瘤治疗现状
向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的联合方向发展。膀胱癌的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内分泌药物和靶向药物的综合运用都发展迅速。这一系列药物治疗的突破给疾病的整个治疗都带来了提高改善,病人既往的临床的难题正在被不断解决。临床实践的发展变革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将引导晚期肾癌的治疗走向靶向药物与PD-1的联合。目前
2019.07.24 负「重」前行,不忘初心——共话重症患者液体复苏
是重中之重。通过筛选献血者、供血检测来控制入库血浆,后经过减毒处理、灭活步骤等措施可有效增加白蛋白的安全性。在筛选环节遵循了 PPTA(血浆蛋白治疗协会)自愿标准,并基于产品安全进行筛选;在检测环节,同时检测多种高危病毒;在减毒环节,通过多种专业减毒步骤来灭活和清除病毒;在品控环节,通过病毒有效性研究来印证病毒减少的成果
2019.11.14 曹倩教授:IBD 诊疗现状及标准诊治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IBD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涉及遗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屏障受损、以及免疫紊等多个因素,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病过程。IB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揭示,目前 IBD 的基础研究都围绕其发病机制展开,且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基础研究
2019.11.14 2019IBD大会人物专访:田丰教授、沈骏教授、顾于蓓博士
或少见病因引起的小肠改变;同时,越来越多的小肠疾病被发现,如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免疫性小肠炎、及一些血管炎和血液系统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普及的重要性IBD的发病机制是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我国近两年
2018.06.04 DDW 2018 | 口服缓释亚甲蓝药片有助于发现难以识别的结肠息肉或癌变
不精确、耗时、局部化的缺点。随着片剂的发展,大部分染料能够在结肠中释放,增强了结肠镜检查对黏膜病变的检测。研究人员补充说,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癌最好的检测技术
2020.04.11 线上研讨会 | IVD产业新势力暨数字营销研讨会
全面解读IVD投融资、并购等动态2.重点剖析新冠检测的市场及投资价值3.项目投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对话交流:大咖云集洞察新趋势
2018.10.25 整合罕见病防治资源 提升罕见病诊治能力 “中国罕见病联盟”在京成立
队列研究」项目,建立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平台。2017 年起,北京协和医院开设罕见病专病门诊,组建罕见病诊治多学科专家协作组,建立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团队,为罕见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