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腰麻平面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网友[liupanr]:
为了加深理解,临床试验了等比重,具体如下:
病人选择:双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45岁,男性,身高180,体重75Kg。一般状况非常好,检查都很好。下肢静脉曲张程度不重,无皮肤溃疡。
麻醉方案设计:本例手术麻醉要求为T12-S1节段镇痛,不要求肌松,手术时间2-3小时。病人未下尿管,容量控制,避免被迫的大量液体输注。0.5%布比卡因原液为等比重,应用充分量脑脊液稀释后应该仍为等比重液,而且更接近病人自身脑脊液比重,得到最接近的等比重药液。L1节段至下脑脊液量为4-6ml,因此,注入此种液体5ml,应该可以达到需要的麻醉范围,并且麻醉范围与体位不相关,仅取决于注射相关的分布因素,如速度、针开口、针体与脊柱失状面夹角、身高等。因手术时间略长,为避免麻醉效果出现偏差,选用腰硬联合技术。
具体实施:病人左侧卧位,床平。因病人身材中等,柔韧性好,腰部出现塌陷,最低处T 11-12左右,骶尾部明显高于L 2-3处,未纠正此体位变化。选择L 2-3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cm,穿刺及置管过程中及后未注入任何液体。L 3-4细针行腰麻,穿刺到位后矢状夹角80度(针尖向头),药液0.5%布比卡因2ml,缓慢抽吸脑脊液至4ml(有一师兄助阵,觉得5ml不踏实,尊重师长,故少抽1ml)。取下注射器,转针缺口向天(取消缺口因素,并再次观察脑脊液回流,并且希望鞘内因脑脊液抽吸形成的紊流得以改善),注射器内液体充分混允,注入全部药液,速度缓慢(充分发挥占位效应,属试验性的)。注完固定导管缓慢平卧。
结果观察:平卧后没有出现平时重比重时的迅速效果,患者诉小腿发热然后发麻,脚趾可活动,膝以上无明显痛觉减退,未调床位。等待10分钟后,结果差不多,自述脚心发麻,小腿最麻,大腿不怎么样,脚趾可动,抬腿没问题。膝以上针刺痛,与腹部无差异。整个过程生命体征无变化。麻醉效果似乎只有L3以下,而且骶部神经似乎还没的明确效果,当时铺巾了,没办法看肛周的效果。15分手术开始,膝至踝可接受,腹股沟有痛,患者有部分触觉,本体感觉存在。先做下面,硬膜外加2%利多卡因5+7+5ml,手术2小时顺利完成,术毕双下肢运动不能,不过硬膜外加药了,后面的不分析了,意义不佳。
疑问:
1、麻醉范围,比预想的要窄很多,而且L3以上几乎没效果,不知为何,难道比重偏轻,但是脚趾又一直可动。10mg呢,搞不很明白,药一定都进去的,这一点在注射时很注意。
2、起效速度明显慢于重比重。慢慢的,肌松不好,阻滞深度不好,实在理解不通。药液局限分布,浓度0.25%,没道理。请教老人,说是加糖有助于局麻药作用能力,待查。
3、本例注射速度极慢,并且为侧开口的细针,药液分布不广,并且无明显药液再分布出现,符合等比重特点。从另外意义证明脑脊液的自循环对药物分布影响极小,剂量因素极小,热运动因素极小。
4、仅此一例,观察时间又短,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估计会不少战友怀疑我打的药跑到硬膜外去了。希望有兴趣的战友一同临床验证,大家交流,这样会科学、公正、准确的多。
最近我们用理论再武装后,剖宫产直接细针穿刺,注药6-8mg,临床效果非常满意,而且几乎不用麻黄素了,这就是思考的快乐。
这例病人回访,尿潴留明显。原因可能10mg药物集中作用在马尾附近,导致作用时间过长。
提供一个幻灯,北医进修医讲课的。腰麻-刘小颖.ppt 。
腰麻-刘小颖.ppt (275.0k)
网友[somnolent]:
影响局麻药于脊柱内的扩散,在不可控制因素中,脑脊液的容量与比重,其实是很重要的。因此若使用低于一般临床剂量(为了要控制低压程度),想达到‘控制’阻滞范围的作法,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保证达到外科要求的阻滞高度与时间。因此,需要使用CSE(combined spinal epidual blcock),以硬膜外当作救援手段。
先说,脑脊液比重的因素,正如网友liupanr于前帖所言,没有所谓的等比重溶液,因为有个体性的差异,更有男女性、怀孕与停经等差异,所以应该只能考虑低比重或重比重的临床的运用,也就是配成绝对的低或重比重溶液。若要思考等比重的运用,在理论上是不可行的!
再说脑脊液的容量因素,一定的剂量于不同的容量液体中扩散,如果容量的差异很大,则扩散的范围与浓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异性。这就谈到第一段有关腰骶部脑脊液容量(lumb0sacral cerebospinalfluid volume)的问题,目前有四篇相关的研究,结果是28.0-81.1 ml(n = 25),42.7-81.1 ml(n = 9),20.5-61.6 ml(n = 41),10.6-61.3 ml(n=85)(含spinal stenosis的病人)。最少与最多的差异可达两倍以上。临床上的意义是,知觉阻滞高度与时间及脑脊液容量成负相关,因而可以解释同样的剂量于临床上有这么大的阻滞差异。
网友liupanr所提供的案例,正如网友liupanr所言,只有一个实验体,很难作什么推论,只能用个体差异来解释;理论上不加糖的0.5%bupivacaine 于室温下,低比接近等比,于体温时为低比,故混合脑脊液。于混合后的比重与温度综合考量下,理论上还是接近低比重。低比重的特点是往上扩散的能力低于重比重,且较不可预测。其次,如果该病人的脑脊液又异常多,则可以解释10mg的bupivacaine只有L3的阻滞高度。
以上个人意见,请不吝指教,最后网友liupanr留了个尾巴,言犹未尽,希望能提供您的经验总结,期待中。
2.Influence of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ensity, velocity, and volume on extent and duration of plain bupivacaine spin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2004;100:106–14
3.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and the influence of body habitus and abdominal pressure. Anesthesiology 1996;84:1341–9.
4.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in Humans using three-dim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esthesia & analgesia 2006;103(5):1306~1310.
网友[liupanr]:
非常感谢somnolent前辈指点,非常感谢。我不是麻醉专科出身,接受正规麻醉教育时间为零,现在所在医院最主要问题是手术难度不大(不仅不大,还很小),手术例数也很少。麻醉医生不少,不是教学医院,理论实践都很棒的带教还在盼望中。所以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干、想、看书、园子里请教,慢慢积累,不容易。在自己医院没办法学术交流,大家都不讲理论,只讲经验。
之所以想到做个等比重,不是想搞什么新花样(等比重在临床基本被枪毙掉了),也不是想创建一种临床工作方式,仅仅是为了更确实的感受药物在鞘内的分布,印证相关理论。
1、药物比重,考虑到有可能是比重偏轻的,所以注药时体位骶尾高于穿刺点,穿刺点高于L2脊突,没有纠正,就是怕向头扩散太多。最后的结果确实有轻比重的可能,只是测平面当时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观察到肛周情况,但术后回访,长时间(11小时)的尿潴留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
2、理论依据,上一帖发了幻灯,为北医进修医讲课幻灯,其中有:
自硬脊膜终止部(第二骶锥部位)
至第一骶锥约为2-3ml
至L1约4-6ml
至T9为4-9ml
至T6为12-19ml
至C6为16-25ml
至枕骨大孔部为20-30ml
引用了其中“至L1约4-6ml”。然后考虑如果比重十分接近脑脊液,那么药液在低速进入鞘内后,几乎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只会少量扩散或是吸收、转移,只是扩散程度如何,不好说,恐怕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所以才想做做看。如果药液不移动,那么作用范围就是占位范围,也就是取决于容量。
为了加深理解,临床试验了等比重,具体如下:
病人选择:双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45岁,男性,身高180,体重75Kg。一般状况非常好,检查都很好。下肢静脉曲张程度不重,无皮肤溃疡。
麻醉方案设计:本例手术麻醉要求为T12-S1节段镇痛,不要求肌松,手术时间2-3小时。病人未下尿管,容量控制,避免被迫的大量液体输注。0.5%布比卡因原液为等比重,应用充分量脑脊液稀释后应该仍为等比重液,而且更接近病人自身脑脊液比重,得到最接近的等比重药液。L1节段至下脑脊液量为4-6ml,因此,注入此种液体5ml,应该可以达到需要的麻醉范围,并且麻醉范围与体位不相关,仅取决于注射相关的分布因素,如速度、针开口、针体与脊柱失状面夹角、身高等。因手术时间略长,为避免麻醉效果出现偏差,选用腰硬联合技术。
具体实施:病人左侧卧位,床平。因病人身材中等,柔韧性好,腰部出现塌陷,最低处T 11-12左右,骶尾部明显高于L 2-3处,未纠正此体位变化。选择L 2-3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cm,穿刺及置管过程中及后未注入任何液体。L 3-4细针行腰麻,穿刺到位后矢状夹角80度(针尖向头),药液0.5%布比卡因2ml,缓慢抽吸脑脊液至4ml(有一师兄助阵,觉得5ml不踏实,尊重师长,故少抽1ml)。取下注射器,转针缺口向天(取消缺口因素,并再次观察脑脊液回流,并且希望鞘内因脑脊液抽吸形成的紊流得以改善),注射器内液体充分混允,注入全部药液,速度缓慢(充分发挥占位效应,属试验性的)。注完固定导管缓慢平卧。
结果观察:平卧后没有出现平时重比重时的迅速效果,患者诉小腿发热然后发麻,脚趾可活动,膝以上无明显痛觉减退,未调床位。等待10分钟后,结果差不多,自述脚心发麻,小腿最麻,大腿不怎么样,脚趾可动,抬腿没问题。膝以上针刺痛,与腹部无差异。整个过程生命体征无变化。麻醉效果似乎只有L3以下,而且骶部神经似乎还没的明确效果,当时铺巾了,没办法看肛周的效果。15分手术开始,膝至踝可接受,腹股沟有痛,患者有部分触觉,本体感觉存在。先做下面,硬膜外加2%利多卡因5+7+5ml,手术2小时顺利完成,术毕双下肢运动不能,不过硬膜外加药了,后面的不分析了,意义不佳。
疑问:
1、麻醉范围,比预想的要窄很多,而且L3以上几乎没效果,不知为何,难道比重偏轻,但是脚趾又一直可动。10mg呢,搞不很明白,药一定都进去的,这一点在注射时很注意。
2、起效速度明显慢于重比重。慢慢的,肌松不好,阻滞深度不好,实在理解不通。药液局限分布,浓度0.25%,没道理。请教老人,说是加糖有助于局麻药作用能力,待查。
3、本例注射速度极慢,并且为侧开口的细针,药液分布不广,并且无明显药液再分布出现,符合等比重特点。从另外意义证明脑脊液的自循环对药物分布影响极小,剂量因素极小,热运动因素极小。
4、仅此一例,观察时间又短,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估计会不少战友怀疑我打的药跑到硬膜外去了。希望有兴趣的战友一同临床验证,大家交流,这样会科学、公正、准确的多。
最近我们用理论再武装后,剖宫产直接细针穿刺,注药6-8mg,临床效果非常满意,而且几乎不用麻黄素了,这就是思考的快乐。
这例病人回访,尿潴留明显。原因可能10mg药物集中作用在马尾附近,导致作用时间过长。
提供一个幻灯,北医进修医讲课的。腰麻-刘小颖.ppt 。

网友[somnolent]:
L1节段至下脑脊液量为4-6ml,因此,注入此种液体5ml,应该可以达到需要的麻醉范围,不知网友liupanr关于腰骶部脑脊液容量的数据由何而来?又注入‘等容量’达到‘等节段’阻滞的理论根据为何?请赐教!
影响局麻药于脊柱内的扩散,在不可控制因素中,脑脊液的容量与比重,其实是很重要的。因此若使用低于一般临床剂量(为了要控制低压程度),想达到‘控制’阻滞范围的作法,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保证达到外科要求的阻滞高度与时间。因此,需要使用CSE(combined spinal epidual blcock),以硬膜外当作救援手段。
先说,脑脊液比重的因素,正如网友liupanr于前帖所言,没有所谓的等比重溶液,因为有个体性的差异,更有男女性、怀孕与停经等差异,所以应该只能考虑低比重或重比重的临床的运用,也就是配成绝对的低或重比重溶液。若要思考等比重的运用,在理论上是不可行的!
再说脑脊液的容量因素,一定的剂量于不同的容量液体中扩散,如果容量的差异很大,则扩散的范围与浓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异性。这就谈到第一段有关腰骶部脑脊液容量(lumb0sacral cerebospinalfluid volume)的问题,目前有四篇相关的研究,结果是28.0-81.1 ml(n = 25),42.7-81.1 ml(n = 9),20.5-61.6 ml(n = 41),10.6-61.3 ml(n=85)(含spinal stenosis的病人)。最少与最多的差异可达两倍以上。临床上的意义是,知觉阻滞高度与时间及脑脊液容量成负相关,因而可以解释同样的剂量于临床上有这么大的阻滞差异。
网友liupanr所提供的案例,正如网友liupanr所言,只有一个实验体,很难作什么推论,只能用个体差异来解释;理论上不加糖的0.5%bupivacaine 于室温下,低比接近等比,于体温时为低比,故混合脑脊液。于混合后的比重与温度综合考量下,理论上还是接近低比重。低比重的特点是往上扩散的能力低于重比重,且较不可预测。其次,如果该病人的脑脊液又异常多,则可以解释10mg的bupivacaine只有L3的阻滞高度。
以上个人意见,请不吝指教,最后网友liupanr留了个尾巴,言犹未尽,希望能提供您的经验总结,期待中。
最近我们用理论再武装后,剖宫产直接细针穿刺,注药6-8mg,临床效果非常满意,而且几乎不用麻黄素了,这就是思考的快乐。1.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sensory block extent and duration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1998;89:24–9.
2.Influence of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ensity, velocity, and volume on extent and duration of plain bupivacaine spin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2004;100:106–14
3.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and the influence of body habitus and abdominal pressure. Anesthesiology 1996;84:1341–9.
4.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in Humans using three-dim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esthesia & analgesia 2006;103(5):1306~1310.
网友[liupanr]:
非常感谢somnolent前辈指点,非常感谢。我不是麻醉专科出身,接受正规麻醉教育时间为零,现在所在医院最主要问题是手术难度不大(不仅不大,还很小),手术例数也很少。麻醉医生不少,不是教学医院,理论实践都很棒的带教还在盼望中。所以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干、想、看书、园子里请教,慢慢积累,不容易。在自己医院没办法学术交流,大家都不讲理论,只讲经验。
之所以想到做个等比重,不是想搞什么新花样(等比重在临床基本被枪毙掉了),也不是想创建一种临床工作方式,仅仅是为了更确实的感受药物在鞘内的分布,印证相关理论。
1、药物比重,考虑到有可能是比重偏轻的,所以注药时体位骶尾高于穿刺点,穿刺点高于L2脊突,没有纠正,就是怕向头扩散太多。最后的结果确实有轻比重的可能,只是测平面当时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观察到肛周情况,但术后回访,长时间(11小时)的尿潴留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
2、理论依据,上一帖发了幻灯,为北医进修医讲课幻灯,其中有:
自硬脊膜终止部(第二骶锥部位)
至第一骶锥约为2-3ml
至L1约4-6ml
至T9为4-9ml
至T6为12-19ml
至C6为16-25ml
至枕骨大孔部为20-30ml
引用了其中“至L1约4-6ml”。然后考虑如果比重十分接近脑脊液,那么药液在低速进入鞘内后,几乎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只会少量扩散或是吸收、转移,只是扩散程度如何,不好说,恐怕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所以才想做做看。如果药液不移动,那么作用范围就是占位范围,也就是取决于容量。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