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腰麻平面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网友[liupanr]:
3、病例选择。低位手术,要求不高,硬膜外容易保证,范围节段不广,是初衷。重比重或是轻比重都可以完成这一手术,但是药物在T12-L5节段分布浓度一定是不均衡的。相反,如果可以做到等比重,那么药物作用是比较均匀的,本来是想观察这个,可惜没做到。
4、腰硬联合问题。联合是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我考虑基本的还是需要精确的把握单纯腰麻的控制,所以在发帖时故意去掉了硬膜外成分。本例试验,很可能不成功,所以一定要有保驾。
5、腰部脑脊液容量问题,somnolent前辈列出的数据帮助很大,谢谢了。脑脊液容量大和少相比,在重比重操作中,应用临床剂量,对于可以达到的平面高度,影响应该不大,影响明显的是高节段处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近期剖宫产的改善可以简单说说,请战友们指点:
1、用具。现在大家一般硬膜外、腰硬联合多,我们这里几乎不给硬膜外的术后镇痛,所以常规腰硬显得罗嗦了一点,并且7号腰麻针引起头痛的偶尔会有,所以考虑直接用25G的内针穿刺,去掉硬膜外步骤,减少术后头痛几率。曾有前辈指出细针可能容易折断,在体外试了一下,柔韧度不错,存在针芯情况下,直进直出几乎不可能折断。这也不是新东西,很早就有人做了。
2、药物。0.5%布比卡因2ml+50%高糖0.1-0.2ml+脑脊液一共3ml,给1.8-2.5ml。
3、间隙。多数选择L 2-3,不能确定的选择低一位间隙,前者床平,后者头略低一点,目的是L2低于L4,药物注射后在侧卧时就向头移动到L3之前。
4、操作。细针很软,所以需要用针头开皮,减少穿皮阻力,不然很难办、不舒服,搞不好为了进皮针就弯了。进皮后双手握针(长、软),直进直出,比起粗针难一点,但还是可以的,尤其老手,比较简单。突破感很明显,有了突破再深入一点,侧开口,2.5mm,脑脊液流出慢,但一般还不错,回抽慢慢,一般也能抽够。
5、平面控制。注药速度和平面高低没关系,所以一律慢注。注药后平卧,床左侧倾斜15度,马上试平面,测T12、T8、T6,确定感觉平面达到T8以上,马上床头高15-20度,然后2分后再测平面,如果达到T6以上,床头再高一点。床头高的意义是控制药液不再向头侧移动,平面不再上升,甚至让药液回向尾部,加深T6以下节段作用。这样控制后,结合补液,多数仅轻微血压下降,胎儿娩出后即正常。此种方法控制,即使少部分产妇感觉平面仍可达到T4甚至T2,但因为药物很少,浓度很低,胸闷的很少见,心率基本不会减慢,而且高节段很快退掉,过程平稳。
6、手术时间一般30分,很少超过45分,一小时以上有待观察。
网友[somnolent]:
敬佩,敬佩,再敬佩,就一个非麻醉专业的人员来说,对腰麻认识的水平,已达水准以上,难能可贵的是,对学问的炙热追求与研究好问的精神,值得吾人表率。
就产科腰麻的部份,几点个人看法与问题。
1、纯腰麻,使用腰麻针即可,比较经济实惠,也较好操作,一般26、27G都没问题。
2、既然是重比重操作,不需使用脑脊液稀释,直接糖液稀释,操作上比较俐索,也减少腰针移位的可能。
3、糖份约33~16mg/ml,比商业化包装80mg/ml,更轻一点。理论上,已经比较不会扩散太高。至于随阻滞高度调整头部水平,基本上,个人觉得作用不大,因为还是会有到达T 2-4的情况发生。反而有人觉得,一律头低10~20度即可,一方面不会影响胸曲高度,另一方面促进静脉回流,有助于减缓低压的程度。
4、偏低剂量,一般使用5~6.6mg + 少量fentanyl或sufentanyl,不完善阻滞率还有10%,需要硬膜外救援,不知网友liupanr的完善率为何?以缩短手术时间30~45分钟,应该可以提高低剂量麻醉的完善率,以这种速度,网友liupanr所在的妇科手术团队,可说水准以上,但在教学医院,一般不能达到这种水平。最后请教,6mg与8mg之间如何取舍,两者有差异性吗?
网友[liupanr]:
1、腰麻针,网上查阅,微创腰麻针有贝朗的Sprotte和BD的Whitacre,英文不是太好,好像都有直接可用的笔尖头的腰麻针,并且成人有9cm和12cm(胖,坐位可用)两种长度。单位G和国产的7、9号怎么对应没查太好。7号可能是22G,9号可能20G。
2、腰麻药液中的糖,园子里有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1&id=8499523&tpg=1&ppg=1&sty=1&age=0#8499523 帖,讨论过糖的浓度。国外的成品药糖的浓度为7.5%或是8.0%,我们一般配出来的是3.33%(2ml+1ml10%糖)。应用50%糖,假设抽取准确,最后药液容量为3ml的话,加0.1ml为1.7%,加0.2ml为3.3%,加0.3ml为5%,加0.5ml为8.2%,都是小于10%的,也就是都符合重比重的安全要求。但考虑抽取精度,还是0.1-0.3ml为好。脑脊液糖为50-90mg/dl(2.5-4.5mmol/l),换算为浓度不足0.1%(0.05-0.09%),和配出来的药物浓度相差比较大。但是如果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过高的话(比如浓缩、炎症等),1-3%的糖浓度是否还可以保证重比重就不好说了,毕竟蛋白的分子量比起葡萄糖(180)要大很多。
3、关于somnolent前辈提到的重比重头低位问题。北医刘老师讲课也曾提到过,在保留胸曲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静脉回流是其理论基础。对于剖宫产,平面T8可以,T6就很完善了,胸曲最低为T6椎体,对应的可能为T8脊髓。适度头低位对于腹部手术合适,可以使平面升到T4(位置可能为T3椎体)但不会高太多(不跨过颈曲,但药液到此,估计也稀释到不会再是重比重了),但对于剖宫产,我觉得严格限定药液达到T6椎体(T8脊髓)后不继续上移的体位应该是药液流动到T6椎体后头高15-20度,因为平面测定要滞后于药物分布,而且床位调整后,药物也不会马上停止前移。当然这都是理论的,假使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临床上的选择是比较灵活的。毕竟有很多前辈没有考虑如此精细的理论,临床上也做了很出色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有了准确的相关理论,平面的调控将更加理想,也就可以把小量的药物作用到精确的部位。
4、我们这里现在妇科两组人,主刀都是主任级,速度确实是相当快,再有一个很客观的因素,较高难度的(前置,早剥,子痫等)非常少。
5、somnolent前辈提供的图片讲的是应用重比重一定剂量,病员腰部脑脊液的量和平面高度的关系。在以前翻阅的文章中也曾提及,腰麻达到的感觉平面的高低和剂量相关。但是临床上,确曾15mg注进去平面到不了T10,如果人为调控的话,可以每一个都超不过T10。所以不知道如此试验或是观点产生设定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律同一体位,同一穿刺位置尚可理解,但是图片中Lateral Group和Seated Group,似乎讲的是侧卧组和坐位组。侧卧好理解,也有一例平面超高者;坐位重比重,即使是单纯的感觉平面,也很难相信多数样本平面超过了T7,这和我们临床上的现象差别实在太大。难道要给以充分的时间?还是当我们严格限定平面在T12以下时,实际上还是达到了感觉T7的高度??理解有困难。决定今后每次干下肢的活尽量打15mg,然后仔细平面测定。
6、脑脊液量大影响到平面高度是有的,曾有一例阑尾患者,男性,身体匀称,10mg,L 2-3穿刺,注意头低,平面也仅T6,存在轻微的牵拉,估计可能是这个原因。不知到临床上估测或是实测腰部脑脊液量有何简易直观方法。
网友[somnolent]:
1、关于调整体位会不会影响最高阻滞平面,可以作实验观察看看,提醒,最后固定平面的时间约20分钟,所以观测时间不能太短。
2、关于侧、坐姿于重比重麻药分布的实验,作者只是要观察初始姿势对局麻药物分布的影响,并没有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坐姿只维持2分钟,即改平卧位。基本上,其结果,最高平面分布与卧姿并无差异性,这部份与实际经验并无背离。
3、临床尚无有效可行估算脑脊液的方法,故作者们开宗明义说,他们的实验结果无临床上的指导作用,只是提供局麻药物分布差异性大的一个可能解释。
编辑:ache
3、病例选择。低位手术,要求不高,硬膜外容易保证,范围节段不广,是初衷。重比重或是轻比重都可以完成这一手术,但是药物在T12-L5节段分布浓度一定是不均衡的。相反,如果可以做到等比重,那么药物作用是比较均匀的,本来是想观察这个,可惜没做到。
4、腰硬联合问题。联合是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我考虑基本的还是需要精确的把握单纯腰麻的控制,所以在发帖时故意去掉了硬膜外成分。本例试验,很可能不成功,所以一定要有保驾。
5、腰部脑脊液容量问题,somnolent前辈列出的数据帮助很大,谢谢了。脑脊液容量大和少相比,在重比重操作中,应用临床剂量,对于可以达到的平面高度,影响应该不大,影响明显的是高节段处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近期剖宫产的改善可以简单说说,请战友们指点:
1、用具。现在大家一般硬膜外、腰硬联合多,我们这里几乎不给硬膜外的术后镇痛,所以常规腰硬显得罗嗦了一点,并且7号腰麻针引起头痛的偶尔会有,所以考虑直接用25G的内针穿刺,去掉硬膜外步骤,减少术后头痛几率。曾有前辈指出细针可能容易折断,在体外试了一下,柔韧度不错,存在针芯情况下,直进直出几乎不可能折断。这也不是新东西,很早就有人做了。
2、药物。0.5%布比卡因2ml+50%高糖0.1-0.2ml+脑脊液一共3ml,给1.8-2.5ml。
3、间隙。多数选择L 2-3,不能确定的选择低一位间隙,前者床平,后者头略低一点,目的是L2低于L4,药物注射后在侧卧时就向头移动到L3之前。
4、操作。细针很软,所以需要用针头开皮,减少穿皮阻力,不然很难办、不舒服,搞不好为了进皮针就弯了。进皮后双手握针(长、软),直进直出,比起粗针难一点,但还是可以的,尤其老手,比较简单。突破感很明显,有了突破再深入一点,侧开口,2.5mm,脑脊液流出慢,但一般还不错,回抽慢慢,一般也能抽够。
5、平面控制。注药速度和平面高低没关系,所以一律慢注。注药后平卧,床左侧倾斜15度,马上试平面,测T12、T8、T6,确定感觉平面达到T8以上,马上床头高15-20度,然后2分后再测平面,如果达到T6以上,床头再高一点。床头高的意义是控制药液不再向头侧移动,平面不再上升,甚至让药液回向尾部,加深T6以下节段作用。这样控制后,结合补液,多数仅轻微血压下降,胎儿娩出后即正常。此种方法控制,即使少部分产妇感觉平面仍可达到T4甚至T2,但因为药物很少,浓度很低,胸闷的很少见,心率基本不会减慢,而且高节段很快退掉,过程平稳。
6、手术时间一般30分,很少超过45分,一小时以上有待观察。
网友[somnolent]:
敬佩,敬佩,再敬佩,就一个非麻醉专业的人员来说,对腰麻认识的水平,已达水准以上,难能可贵的是,对学问的炙热追求与研究好问的精神,值得吾人表率。
在重比重操作中,应用临床剂量,对于可以达到的平面高度,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影响明显的是高节段处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发两个图给您参考一下,一个是10个样本使用50mg重比重Lidocaine,一个是74个样本使用15mg重比重,研究脑脊液容量对最高知觉阻断的关联性。
就产科腰麻的部份,几点个人看法与问题。
1、纯腰麻,使用腰麻针即可,比较经济实惠,也较好操作,一般26、27G都没问题。
2、既然是重比重操作,不需使用脑脊液稀释,直接糖液稀释,操作上比较俐索,也减少腰针移位的可能。
3、糖份约33~16mg/ml,比商业化包装80mg/ml,更轻一点。理论上,已经比较不会扩散太高。至于随阻滞高度调整头部水平,基本上,个人觉得作用不大,因为还是会有到达T 2-4的情况发生。反而有人觉得,一律头低10~20度即可,一方面不会影响胸曲高度,另一方面促进静脉回流,有助于减缓低压的程度。
4、偏低剂量,一般使用5~6.6mg + 少量fentanyl或sufentanyl,不完善阻滞率还有10%,需要硬膜外救援,不知网友liupanr的完善率为何?以缩短手术时间30~45分钟,应该可以提高低剂量麻醉的完善率,以这种速度,网友liupanr所在的妇科手术团队,可说水准以上,但在教学医院,一般不能达到这种水平。最后请教,6mg与8mg之间如何取舍,两者有差异性吗?
网友[liupanr]:
1、腰麻针,网上查阅,微创腰麻针有贝朗的Sprotte和BD的Whitacre,英文不是太好,好像都有直接可用的笔尖头的腰麻针,并且成人有9cm和12cm(胖,坐位可用)两种长度。单位G和国产的7、9号怎么对应没查太好。7号可能是22G,9号可能20G。
2、腰麻药液中的糖,园子里有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1&id=8499523&tpg=1&ppg=1&sty=1&age=0#8499523 帖,讨论过糖的浓度。国外的成品药糖的浓度为7.5%或是8.0%,我们一般配出来的是3.33%(2ml+1ml10%糖)。应用50%糖,假设抽取准确,最后药液容量为3ml的话,加0.1ml为1.7%,加0.2ml为3.3%,加0.3ml为5%,加0.5ml为8.2%,都是小于10%的,也就是都符合重比重的安全要求。但考虑抽取精度,还是0.1-0.3ml为好。脑脊液糖为50-90mg/dl(2.5-4.5mmol/l),换算为浓度不足0.1%(0.05-0.09%),和配出来的药物浓度相差比较大。但是如果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过高的话(比如浓缩、炎症等),1-3%的糖浓度是否还可以保证重比重就不好说了,毕竟蛋白的分子量比起葡萄糖(180)要大很多。
3、关于somnolent前辈提到的重比重头低位问题。北医刘老师讲课也曾提到过,在保留胸曲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静脉回流是其理论基础。对于剖宫产,平面T8可以,T6就很完善了,胸曲最低为T6椎体,对应的可能为T8脊髓。适度头低位对于腹部手术合适,可以使平面升到T4(位置可能为T3椎体)但不会高太多(不跨过颈曲,但药液到此,估计也稀释到不会再是重比重了),但对于剖宫产,我觉得严格限定药液达到T6椎体(T8脊髓)后不继续上移的体位应该是药液流动到T6椎体后头高15-20度,因为平面测定要滞后于药物分布,而且床位调整后,药物也不会马上停止前移。当然这都是理论的,假使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临床上的选择是比较灵活的。毕竟有很多前辈没有考虑如此精细的理论,临床上也做了很出色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有了准确的相关理论,平面的调控将更加理想,也就可以把小量的药物作用到精确的部位。
4、我们这里现在妇科两组人,主刀都是主任级,速度确实是相当快,再有一个很客观的因素,较高难度的(前置,早剥,子痫等)非常少。
5、somnolent前辈提供的图片讲的是应用重比重一定剂量,病员腰部脑脊液的量和平面高度的关系。在以前翻阅的文章中也曾提及,腰麻达到的感觉平面的高低和剂量相关。但是临床上,确曾15mg注进去平面到不了T10,如果人为调控的话,可以每一个都超不过T10。所以不知道如此试验或是观点产生设定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律同一体位,同一穿刺位置尚可理解,但是图片中Lateral Group和Seated Group,似乎讲的是侧卧组和坐位组。侧卧好理解,也有一例平面超高者;坐位重比重,即使是单纯的感觉平面,也很难相信多数样本平面超过了T7,这和我们临床上的现象差别实在太大。难道要给以充分的时间?还是当我们严格限定平面在T12以下时,实际上还是达到了感觉T7的高度??理解有困难。决定今后每次干下肢的活尽量打15mg,然后仔细平面测定。
6、脑脊液量大影响到平面高度是有的,曾有一例阑尾患者,男性,身体匀称,10mg,L 2-3穿刺,注意头低,平面也仅T6,存在轻微的牵拉,估计可能是这个原因。不知到临床上估测或是实测腰部脑脊液量有何简易直观方法。
网友[somnolent]:
1、关于调整体位会不会影响最高阻滞平面,可以作实验观察看看,提醒,最后固定平面的时间约20分钟,所以观测时间不能太短。
2、关于侧、坐姿于重比重麻药分布的实验,作者只是要观察初始姿势对局麻药物分布的影响,并没有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坐姿只维持2分钟,即改平卧位。基本上,其结果,最高平面分布与卧姿并无差异性,这部份与实际经验并无背离。
3、临床尚无有效可行估算脑脊液的方法,故作者们开宗明义说,他们的实验结果无临床上的指导作用,只是提供局麻药物分布差异性大的一个可能解释。
编辑:ache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