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麻醉医师修养【美文赏鉴】NO.19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4-23 21:1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修养 心智模式 麻醉感觉 麻醉境界 美文赏鉴 点击次数:

  2、修炼三Q,超越自我

  《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文中的“三Q”包括智商IQ、情商EQ和逆境商AQ。许多麻醉前辈在选材时略有同感:灵气悟性+刻苦勤奋=成才。先天禀赋与后天的努力在取得成功是缺一不可的条件,但两者在每一个麻醉初学者身上体现不尽相同。

  比如智商是人类衡量成功的指数,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成功的指数,因为先天的禀赋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勤能补拙”,普通人经过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或“笨鸟先飞”,或持之以恒,同样可以登上成功的顶峰。所以,既承认人类存在个体差异,又不为之所困,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智商的修炼主要是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是唯一的捷径。所谓智者,“无非把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已”,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深邃的道理。

  情商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是一种人的性格因素;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的体现;因而也是一种能促使和激励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力量。我认为一个成功的麻醉医师修炼情商主要从了解、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或理解别人的情绪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着手。

  而逆境商是一个人面对逆境的应对和反应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挫折商。比如当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千古绝唱,同样身处逆境,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反应与选择。逆境商指数高的人,当他面对逆境时,不惧怕,不退缩,把逆境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并调动和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反之,逆境商指数较低的人在困难面前,惧怕、沮丧或迁怒别人,表现出患得患失,很快败下阵来。两者相比,泾渭分明。大量研究证实,一个人的逆境商指数越高,就越能化危机为契机,沿着自己判断的思路坚定地走下去,最终获得成功。

  临床医学是一实践中的科学,任何麻醉初学者必须要经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需要面对挫折、失败、坎坷、曲折,甚至是一蹶不振,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况且医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有许多领域还不被人们所认知、所掌握。而医生也不是世界万物的“救世主”,不是能治百病的“神仙”,允许失误、允许失败、允许有一个时间、允许有一个过程,但不允许草菅人命。成长是需要代价的,成长的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师者,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老师的谆谆教诲亦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严加管教与悉心呵护兼而有之,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唯一能做的就是缩短这个过程。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麻醉医师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比如手术治疗是临床实践中最富于“集体”的项目或工作的实例,成功的手术不能看作是某一个人的业绩,而是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当然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医护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成功的合作不分彼此,不强调主次,使集体工作如同一个人一样的协调,步调一致;而失误的合作也不必埋怨、推诿,甚至指责一方,造成矛盾的激化产生负面影响,面对事实应该正确认识,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集体工作中的一分子始终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谨记“只有学会尊重别人的工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的道理,谦虚、谨慎与不骄不躁是良好医德的一个具体体现。

  总之,成功麻醉医师的心智模式需要不停地修炼;综合素质需要的是不断地提高;三Q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地积淀;麻醉经验需要的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专业理论需要的是方方面面地学习借鉴。

  3、麻醉的“感觉”

  “感受→知觉→自信”,这是一个麻醉医师积累经验的简单过程,细细揣摩才有所感悟。当麻醉医师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所谓的“感觉”就有了,自信也就随之而来,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自信是感觉的不断积淀,不断叠加,不断积累,而感觉在临床麻醉中确实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感觉:感——是由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引起的反应,即感悟、感知、感受,是接受外来的信息或信号;而觉——对外界刺激的感受与辨识,乃知觉、味觉、触觉,是各种信息反映在大脑中的综合体验。感觉首先是感,然后才能是觉,由感而觉,觉是对感的验证。换言之,麻醉经验即为感,每一次麻醉体验(客观或主观)即感受一次;麻醉操作实属觉,每一次麻醉即或累积一次,久而久之将积累丰富的麻醉经验在麻醉操作的每一环节及步骤中得到回味和体现、得到回顾及判断、得到指导与完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真实“感觉”。而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出现越多越好,出现的越迅速越好,最好是每一次麻醉都能出现,但不能若隐若现,或是若即若离的时隐时现。最终,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不断地积累,不停地飞跃,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麻醉的感觉基本分为两种,即:总体感觉(心理感觉)及局部感觉(手感)。所谓总体上的感觉即内心世界对麻醉的成就感,但凡从事临床麻醉多年的或多或少均有这种感觉及体会。比如通过一些流畅的技术操作辅以一组合理的麻醉药物,顷刻间病人失去知觉、停止呼吸,有条不紊的程序接踵而来——诱导、插管、维持、苏醒,这样的可控性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来讲再平常不过了。这是对麻醉事业总的感觉、总的把握、总的体验而悟出的“感觉”,是对麻醉的一种再认识与再理解;而另一感觉即局部细微的感觉(或察觉),诸如椎管麻醉的层次感、突破感或落空感、深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中的阻力感等,也就是说临床麻醉中的感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找到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跟着感觉走”。

  三、追求麻醉境界

  麻醉境界(anesthesia boundary)涵盖麻醉医师言语活动的驾驭能力的培养、麻醉艺术的体现和造就麻醉“大家”三部分。

  1、语言表达——麻醉医师的基本素质

  行为专家伯格兹通过研究发现:管理者在实施活动时的言语活动(含书面的)要远远多于其它活动;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学者张声雄曾经说过:沟通的责任100%在于自己。因而,一个全面的麻醉医师当然也必须学会善于表达、富于演讲、长于沟通,这是培养麻醉医师的必备基本素质。

  一方面临床工作中,麻醉科医师需要面对着不同的手术科室、不同的手术专业、不同的手术医师、不同的手术操作及习惯,以及不同医师的不同性格等;除此之外,还要面对者本科室不同的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及其相关的人员等等。如此众多的手术科室,纷杂的人员结构,形形色色的大小巨细事情,作为一个年轻的麻醉医师怎样去应对?怎样去沟通、去交流?唯一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中适宜的表达方式来具体实现。或许不经意间地自然流露;或许举手投足时的刻意表达;或许在细微之处的得体展现等等,都能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其目的在于双方增进了解、增加友谊,达成工作中的默契与协调。这样麻醉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麻醉教学中,“医教合一”的形式在许多医学院校依然存在,临床麻醉医师同样肩负着大量的临床麻醉学的教学任务,实习生、见习生及进修者众多。麻醉学的系统理论要靠麻醉学老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栩栩如生的生动表述来具体实现。医、教、研工作缺一不可,也不能有所偏颇。

  教学离不开讲课,讲课讲求演讲技巧,欲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克服三种不良倾向:即:视觉上的障碍、听觉上的障碍及各种不良习惯等。

  (1)视觉上的障碍

  视觉障碍主要包括演讲者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的身体时不时地左右摆动摇晃,夹杂着手臂的动作过多。或者目光呆滞无神,不注重自身的形象,衣冠不整,不修边幅。

  (2)听觉上的障碍

  听觉上的障碍主要包括演讲者的说话声音颤抖,发音不标准;或者有重复习惯性辞句的毛病;或者讲话的语速过快,学生们反应及记录跟不上;或者演讲者缺乏抑扬顿挫的质感,毫无激情;或者声音柔弱,少气无力,无精打采等。

  (3)不良习惯

  避免出现那些演讲时的自鸣得意、自恋自爱、自说自话、自高自大的“忽悠”;当然还要克服胆怯紧张、或没精打采,以及一些无意识习惯等。

  鉴于上述的种种障碍及不良习惯,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该准确把握非言辞的沟通技巧;与台下时有目光的短暂交流;嗓音要富有“磁性”和激情,学会控制发声;当然口吃清晰,讲求语速及节奏,还要注意音量和语调的细微变化;克服紧张情绪,注重开场白与结束语的作用等等。

< 上一页 下一页 >
分页: [1 ]   [2]   [3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张迎宪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