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6-05-26 17:31 | 文章来源: 爱爱医网 |
关键词:
骨科诊疗![]() |
点击次数: |
骨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 一般常用技术
急救固定
【 急 救 】
原则是处理及预防休克,防止伤口污染,固定患肢,避免神经、血管进一步损伤。
1. 对外伤患者首先判断有无休克及休克程度。如有休克,应首先救治。
2. 有活动性出血,须采取暂时性压迫包扎止血,必要时上止血带。如上止血带者,应标示时间,并应视情况每半小时~1小时放松一次。
3. 有开放性伤口,局部应先用无菌敷料或干净毛巾包扎,以减少污染。
4. 情况不详时,不要盲目整复,保持伤员原来姿势护送到医院。
【 固 定 】
基本原则为固定损伤部位的上下关节。
1. 头颈部损伤时:用沙袋、米袋等物置于颈的两旁,作临时固定。严防头颈部前屈、后伸或左、右旋转。
2. 单纯锁骨骨折可用三角巾托住前臂悬吊于胸前。
3. 严重肩部损伤,在腋下先垫以软垫,然后将上臂固定于胸壁,再用三角巾悬吊在胸前。
4. 肱骨骨折,可用夹板放于前后两侧,再将其固定于胸前。
5. 前臂骨折,前后方用夹板固定,背侧板应超过腕关节,防止前臂旋转,然后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6. 脊柱骨折,保持伤后姿势置于硬板床上,在悬空位置放进软垫,搬运时严防扭转或过屈、过伸腰部。
7. 骨盆骨折,病者仰卧位置于木板床,骨盆周围不应放置重物,尤其在腹部耻骨联合处,必要时在骨盆两侧放置较宽木板,作为临时骨盆兜,以起暂时保护作用。
8. 股骨骨折,用长木板,连同腰部平齐固定。
9. 胫腓骨骨折,用木板四块、在患肢四周放置后固定,或将患肢固定于健侧,搬运时可作适当牵引,减少疼痛。
踝、跖、趾骨折:局部绷带包扎,避免负重即可。
石膏绷带固定
【 包扎前准备 】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
(1) 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 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 固定时注意事项 】
1. 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 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 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 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 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 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 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 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2) 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 不明原因的高热。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 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牵 引 术
【 适应证 】
1. 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 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3. 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4. 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 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 牵引方法 】
1. 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 穿针部位:
1) 尺骨鹰嘴:肘关节屈曲90°,在鹰嘴最突出部穿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位于肱骨内上髁下方的尺神经。
2) 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3)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4) 股骨髁上部位: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 操作方法:
1) 放好体位,划好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 手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 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进出口。
5) 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床脚抬高。
2. 皮肤牵引。
(1) 先清洁皮肤,在牵引区涂上安息香酸酊,并在其未干之前贴上胶布。
(2) 贴于肢体之胶布应先备妥,粘贴时要平坦无皱折,胶布末端分2~3块,以使牵引力均匀分布在患肢上。
(3) 在骨隆起处用纱块或棉垫保护,可用长条胶布大螺旋形将两侧牵引胶布连接,但切忌环形缠绕肢体。
(4) 再用绷带缠绕二层,但胶布近端留1厘米露出,以利日后观察胶布有否脱落。
(5) 牵引端用宽窄适宜的扩张板。
(6) 放置牵引架,加上适当重量。下肢牵引时要抬高床尾。
【 持续牵引的注意事项 】
1. 注意胶布有无松脱,扩张板是否在适合角度,有否折断。
2. 经常检查牵引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动,应及时纠正。
3. 注意牵引绳是否受阻,注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重锤应离地面26厘米左右。
4. 注意牵引针出入口处有无感染,有否移位,每天用75%酒精滴在纱布上,以防感染。
5. 患肢牵引轴线是否符合要求,有否旋转,成角畸形。
6. 注意肢体皮温、色泽,有否血循环不良或神经受压现象。
7. 骨折或脱位病例,除上述各项外,还应注意:
(1) 每天测量、并记录肢体长度变化情况。
(2) 应按患者具体情况、不同类型骨折,及时调整牵引重量。
(3) 视情况有规律地指导病人作肌肉运动及关节功能锻炼。
(4) 按术前或术后要求,及时调整牵引角度。
( 农绍友 )
小夹板固定术
【 适应证 】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内固定者,如股骨髓内针固定后。
【 注意事项 】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第二节 骨 折
闭合性骨折
【 诊断要点 】
1. 病史:外伤史 。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 治疗原则 】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内脏损伤者,先处理内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 农绍友 )
锁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及时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应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 检 查 】
1. 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2. 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气胸;锐利伤还应注意臂丛神经损伤及锁骨下血管的损伤。
3. 应摄锁骨X线片,如果体检怀疑胸腔损伤,应摄胸部X线片以利确诊。
4. 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 诊 断 】
1. 有明确的外伤史。
2. 伤处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时局部隆起,伤侧肩及上臂拒动;局部压痛,有的可能触及到骨折端,可能触及骨擦感。由伤侧肩向锁骨方向纵向叩击痛阳性。
3. 锁骨X线片可显示锁骨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 治疗原则 】
1. 手法复位:锁骨固定带或横“8”字石膏固定4周。无移位或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周后拍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去除外固定。
2. 手术治疗:对锁骨骨折移位严重,骨折片刺破锁骨下血管或臂丛神经或胸膜顶,则在手术检查的同时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也可根据患者的要求施行手术。
【 疗效标准 】
1. 骨折愈合:8周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消失。
2. 延迟愈合:4~8个月摄X线片复查,骨折线仍清晰。
3. 不愈合:8个月摄X线片骨折线仍清晰。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肩胛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包括受伤的时间、机制、部位及伤后处理的经过。
【 检 查 】
1. 接诊后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注意是否合并胸腔脏器损伤。
2. 应拍摄肩胛骨X线片,了解是否骨折及移位情况。注意是否合并肋骨骨折。
3. 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 诊 断 】
1. 明确的外伤史。
2. 肩胛区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血,压痛,骨擦感阴性不能排除肩胛骨骨折。患侧肩关节及上肢活动功能受限。
3. 肩胛骨X线片可显示其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 治疗原则 】
1. 对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将患肢制动保护1~2周;或将上臂用胶布或绷带固定于胸壁上则可。
2. 对移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尤其是肩胛冈骨折移位,在手法复位仍不理想时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 疗效标准 】
1. 治愈:X线片示肩胛骨骨折线消失。
2. 基本治愈:严重的肩胛骨骨折,可遗留不同程度的患肩关节功能受限。
【 出院标准 】
症状改善,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肱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 检 查 】
1. 医师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对肱骨干中下1/3骨折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桡神经损伤。对肱骨髁上骨折尤其是严重移位者应注意是否伴有肱动脉损伤;对开放性肱骨干骨折,应注意出血情况、上止血带时间、桡动脉搏动情况。
2. 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对多发性损伤应摄全肱骨X线片,以免遗漏肱骨解剖颈、外科颈、肱骨髁上、肱骨内外髁、肱骨髁间及肱骨小头骨折。
3. 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明确的外伤史。
2. 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畸形、压痛、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出现肩关节功能受限,肱骨远端骨折可出现肘关节功能受限。
3. 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 摄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对疑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摄胸部X线片。
【 治疗原则 】
1. 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
(1) 无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保护患侧上肢,或将患侧上臂贴胸壁固定,或用外展架固定4~6周。
(2) 有移位骨折,可在局麻下手法复位,用超肩关节或外展架固定,或用甩肩疗法。
(3) 若移位明显的骨折,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理想,患者又有较高要求,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2.肱骨干骨折:
(1) 无移位的骨折,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6~8周。
(2) 有移位的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也可用悬垂石膏。肱骨干开放性骨折或皮肤缺损需要换药者,可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
(3) 对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满意,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在手术探查时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3. 肱骨远端骨折:
(1) 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内外髁骨折、髁间骨折、肱骨小头骨折,可行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对髁上骨折,伸直型应功能位固定,屈曲型应伸直位固定。
(2) 对有移位的上述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较低,应及时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 疗效标准 】
1. 骨折愈合:4个月内愈合。
2. 延迟愈合:4~8个月。
3. 不愈合:超过8个月骨折线仍清晰。
(1) 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致程度不同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2) 肱骨远端骨折可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3) 肱骨内外髁骨折可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肘内、外翻畸形。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尺桡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应包括损伤的原因、性质、时间、部位及伤后处理经过。
【 检 查 】
1. 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尤其要注意是否合并神经血管的损伤。对尺桡骨干骨折应注意勿遗漏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2. 应拍摄尺桡骨正侧位X线片,尽可能地包括肘、腕关节。若不可能时应正位包括肘关节,侧位包括腕关节。
3. 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明确的外伤史。
2. 前臂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血、畸形,压痛、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功能障碍。孟氏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可有肘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盖氏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则可有腕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3. 摄尺桡骨X线片可确诊。
【 治疗原则 】
1. 无移位的尺桡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桡骨远端骨折,可用石膏固定。
2. 对移位的骨折,尤其是孟氏骨折、盖氏骨折、尺桡骨双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3. 对有移位的上述骨折,经反复多次地复位仍不满意者,或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检查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 疗效标准 】
1. 骨折愈合:4个月内骨折线消失。
2. 骨折延迟愈合:4~8个月内骨折线消失。
3. 骨折不愈合:超过8个月骨折线仍清晰,骨折断端骨质硬化。
孟氏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或桡骨颈骨折、尺桡骨上1/3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肘关节功能障碍。盖氏骨折、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尺桡骨下1/3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腕关节功能障碍。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股骨颈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骨折的时间、致伤因素、外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 检 查 】
1. 患者到院后必须尽快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四个程序进行)。
2. 辅助检查:
(1) 有条件者一定及时摄伤肢X线片检查,必要时根据患者年龄于2周内复查。
(2) 有条件者可行CT检查。
(3) 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外伤史。
2. 患肢不能负重,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障碍。
3. 肢体短缩、内收及外旋畸形,股三角区有压痛,大粗隆处有扣击痛,Bryant三角底边短缩。
4. X线片及CT片提示骨折征象、断端移位方向及程度,有无合并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
【 治疗原则 】
1. 骨折的治疗:
(1) 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依据骨折部位考虑其治疗方法。
1) 无移位的基底骨折:牵引加“丁”字鞋制动8~12周后练习扶双拐下地活动,或选闭合穿钉内定固术。
2) 有移位的基底骨折及中段骨折:多针类或加压钉类内固定。
3) 头下型或经颈型Pauwel氏角大而有移位的骨折:根据年龄选用多针类或加压钉类内固定,并可加行带血管或肌蒂的骨瓣植骨术,或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4) 儿童骨折:无移位者可用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治疗;有移位者可用多针类内固定。
(2)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畸形愈合考虑截骨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加带血管或肌蒂骨瓣植骨术;功能仍难以恢复者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
2. 辅助性治疗:
(1) 防止休克: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止痛。
(2) 防止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
(3) 物理治疗。
(4) 功能锻炼。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愈合、股骨头无缺血坏死,患肢功能基本正常。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股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 检 查 】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 有条件者一定摄伤侧X线片。
(2)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 治疗原则 】
1. 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 儿童。
(2) 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 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限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鹅颈钉、双翼钉、“γ”钉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梅花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及其它具有锁定功能内固定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骨栓、特形钢板等。
5. 辅助性治疗:
(1) 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 防止并发症。
(4) 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 物理治疗。
(6) 功能锻炼 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 疗效标准 】
1. 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 丁 强 )
股骨髁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 检 查 】
1. 应检查足、 趾活动情况,足背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 如果病人情况允许,应同时检查膝部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有否损伤。
3. X线检查,摄膝部正侧位片。
4.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伤后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关节内积血,局部压痛明显;
2. 检查有无侧副韧带损伤,韧带处有无压痛。检查内外侧应力试验;
3. 清晰的膝部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 治疗原则 】
1. 对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Ⅰ型骨折,若关节积血明显,应先抽液,然后加压包扎,长腿石膏固定。随即开始股四头肌活动,3~4周除去石膏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
2. 对移位明显的Ⅱ型、Ⅲ型骨折,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怀疑有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时应作探查修补,术后外固定,去除外固定后功能锻炼。
【 疗效标准 】
1. 治愈: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膝关节屈伸活动接近正常。
2. 好转:骨折复位良好,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仍有部分障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胫腓骨干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 检 查 】
1. 检查足趾背伸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 若小腿肿胀明显,应同时注意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3. 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
4.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外伤史,伤腿肿痛、活动受限。
2. 具有骨折的专有体征,对小腿上段的骨折,应详细检查血管、神经情况。
3. 清晰的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 治疗原则 】
1. 无移位或经整复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行长腿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
2. 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等不稳定性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取骨牵引、石膏或夹板、手术内固定或外支架等方法,或联合使用。
3. 开放性骨折的病人,应根据伤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况,清创后选用骨牵引或即时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
【 疗效标准 】
1. 治愈:患肢无疼痛,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折功能复位,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线消失。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踝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 检 查 】
1. 应检查侧副韧带有无损伤,有无踝关节脱位。
2. 应摄踝部正侧位X线片。
3.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外伤史,伤后踝部肿胀、压痛、功能受限。
2. 清晰的X光片,加上受伤机制可以明确骨折类型。
【 治疗原则 】
1. 对无移位的踝部骨折,可以石膏固定6~8周,并早期行肢体锻炼。
2. 对有移位或复位后仍有移位的骨折及脱位,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要求做到:
(1) 踝穴要求解剖对位;
(2) 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3) 对关节内的骨及软骨碎片必须清除。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解剖复位,踝部疼痛消失,行走无不适。
2. 好转: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踝部仍有疼痛或行走时疼痛。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距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 检 查 】
1. 临床检查:局部肿胀、压痛、活动障碍。
2. X线检查:摄踝部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或脱位情况。
3.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外伤史,伤后踝部肿胀、压痛、功能受限。
2. 根据X线片明确骨折及脱位情况。
【 治疗原则 】
1. 对无明显移位,或经复位后骨折脱位情况得到纠正者,可给予石膏外固定。
2. 对移位明显的骨折脱位或复位失败者应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距下关节融合,术后再予石膏固定。
3. 距骨骨折脱位整复后,为了防止距骨缺血坏死,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半年内不宜负重。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踝部及行走无影响。
2. 好转:骨折复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无大影响者。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跖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 检 查 】
摄足部正斜位X线片。
【 诊 断 】
1. 外伤史,足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2. X线照片可以显示骨折情况。
【 治疗原则 】
1. 对无明显移位骨折,可行石膏外固定。
2. 对移位明显影响足部负重的,应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3. 对跖骨骨折合并脱位者,手法复位比较困难,主张切开复位,术后石膏外固定。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行走不受影响。
2. 好转:骨折复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无大影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跟骨骨折
【 病史采集 】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3. 受伤原因多为高处跌下,足跟着地压缩所致,常伴有胸腰椎骨折,勿误诊。
【 检 查 】
1. 临床检查:局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全身的系统检查。
2. X线检查:摄跟骨侧及轴位片。
【 诊 断 】
1. 多有高处坠下史,足跟局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2. 清晰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情况及跟距关节是否波及。
3. 注意并发症的诊断。
【 治疗原则 】
1. 对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可行石膏外固定。
2. 对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主张功能疗法。
3. 跟骨上后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陈旧性骨折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可手术治疗。
4. 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行走不受影响。
2. 好转:骨折复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无大影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 岑景文 )
颈椎骨折脱位
【 病史采集 】
1. 即时采集病史,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仔细询问致伤原因、损伤时间、外力作用方向、致伤体位姿势及伤后知觉运动机能变化情况。
3. 快速依序检查,确定损伤节段、范围、程度并详细记录之。
【 检 查 】
1. 致伤部位肿胀,软组织破损,颈肌痉挛,触痛,颈部活动受限,部分病例可有损伤节段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
2. 合并脊髓损伤,其支配区域可有知觉运动机能障碍,肌力、肌张力及反射改变。
3. 常规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部位、形态及移位征像。
4. CT扫描,MRI能清晰反映出骨折、移位、椎管矢状径改变和脊髓受损程度,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5.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明确的纵向压缩暴力或来自水平方向之横向撞击暴力等外伤史。
2. 损伤部位疼痛,肌肉痉挛,软组织肿胀、破损、局部触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患者双手扶持头部等颈椎失稳的症状体征。
3. 躯体知觉、运动机能障碍,肌力、肌张力改变,神经反射异常有助损伤节段的定位诊断。
4.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形态、移位方向,CT扫描,MRI检查能清晰显示骨折形态,移位方向,椎管矢状径改变及脊髓受损图像。
【 治疗原则 】
1. 非手术治疗:
(1) 无论是否伴有脊髓损伤,均应按危重病人处理,作好各种应急措施的准备。
(2) 严格制动:对移位不明显无脊髓损伤者,可在头颈两侧放置沙袋固定于中立位,保持椎节局部稳定。
(3) 牵引复位:对骨折脱位者不论有无截瘫均应牵引复位,根据伤情一般选用颅骨牵引。
(4) 骨折复位2~3周后改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或颈胸支架固定至骨折愈合。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6) 脊髓脱水:凡有脊髓刺激症或受压症状者,均应予以甘露醇、高渗糖、地塞米松或甲基强地松龙静滴脱水治疗,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减缓脊髓继发性损伤。
2. 手术治疗:对非手术治疗未获满意恢复或椎节不稳,骨折不愈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 寰椎骨折脱位可选经口咽前路或后路枕寰融合术。
(2) 齿状突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选用后路寰枢固定,颈枕融合,或前路开放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3) 寰枢半脱位可选用寰枢融合术。
(4) 颈椎小关节交锁牵引复位失败者,可选用后路小关节突切除椎板植骨融合术。
(5) 颈椎骨折脱位关节不稳并有椎管内压迫物存在者,应在伤员全身情况允许条件下,尽早施行手术治疗,原则上压迫在哪里就在哪里减压并同时做植骨融合或内固定以求椎节间相对稳定。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折脱位复位良好,椎节稳定,骨折愈合,临床症状消失,知觉运动机能恢复。
2. 好转:骨折基本复位,感觉运动机能部分恢复。
【 出院标准 】
骨折固定可靠,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进行康复治疗及门诊随访。
( 向香成 )
胸腰椎骨折
【 病史采集 】
1. 及时采集病史,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要求全面、系统,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及伤后处理情况,尤其详细询问伤后胸腹症状。
【 检 查 】
1. 脊柱检查,要求入院后立即完成,包括脊柱畸形、压痛、肿胀情况,同时进行胸部及腹部检查,以防合并胸腹损伤的漏诊。疑有胸腹部损伤者,即请有关专科会诊。
2. 神经系统检查: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在全面检查基础上,重视两下肢运动、感觉、反射的检查,切忌遗漏肛门及会阴部检查结果,并做好记录。
3. 辅助检查:
(1) 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 CT或MRI检查以便观察骨折移位及对椎管、内容物压迫情况。
(3)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有明确外伤史。
2. 受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畸形、压痛、叩击痛及功能障碍。
3. 根据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改变。
【 治疗原则 】
1. 屈曲压缩型骨折。
(1) 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50%,予卧硬板床及对症治疗3~4周。并尽早作腰背肌功能锻炼。
(2) 椎体压缩>50%,影响脊柱稳定性,主张手术器械复位内固定。
2. 爆裂型骨折,脊椎前中柱均受破坏,且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主张早期治疗,尽早行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3. 屈曲牵引型骨折,多系脊柱后柱损伤,对不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者,主张卧床及对症治疗。
4. 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此类型骨折常伴有关节突骨折或脱位,为恢复脊柱生理载荷,主张手术治疗。
5. 剪刀型脱位,主张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椎的稳定性。
6. 合并脊髓损伤者,作好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如褥疮、呼吸系及泌尿系感染等)。
7. 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炼。
【 疗效标准 】
1. 痊愈:脊柱稳定性恢复,功能无障碍。
2. 好转:经治疗后脊柱活动功能部分障碍。
3. 改善:脊柱骨折治愈,对合并脊髓损伤者截瘫无恢复。
【 出院标准 】
骨折固定可靠,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院外进行康复治疗及门诊随访.
骨盆骨折
【 病史采集 】
1. 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外伤事故(包括重挤压、工地高处摔伤、交通事故等)的发生、时间、受力部位(大多由直接暴力),有无功能障碍。有无并发症、治疗经过及效果。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有无颅脑、胸腹腔内脏损伤及多发性骨折。
2. 局部检查:注意骨折畸形、肿胀、有无腹肌张力增高、压痛,更要注意病人的申诉。
(1) 骨盆环完整检查法:前后挤压法、骨盆分离法、合拢挤压法,检查髋关节有无压痛,下肢作“4”字试验,肢体长度是否改变等。
(2) 了解骨盆骨折后骨盆有无移位,检查脐(髂前上棘)间距离和髂后上棘有无移位。
(3) 测定内出血情况,有无合并内出血,需做腹腔穿刺。
(4) 肛指检查:可了解骶骨骨折的尾骨脱位,并可测出有无直肠损伤,指套有无血迹,女性观察有无***流血。
(5) 伤后不能自排小便或尿道口有无血迹及血尿。必须流置导尿管,导尿管放不进尿道内或有血性液体流出,都说明可有膀胱、尿道损伤。
(6) 神经系统检查:膝是否伸直(检查股神经)、下肢能否内收(检查闭孔神经)和足能否背曲(检查坐骨神经)。
3. 骨盆平片,确诊骨折脱位,类型,移位情况。
4.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 诊 断 】
1. 较大暴力损伤史,常合并全身多发损伤和休克。
2. 局部症状主要是疼痛,体征主要为骨盆挤压,分离阳性。
3. X线片可确诊。
【 治疗原则 】
1. 非手术治疗:
(1) 骨盆环未完全断裂,无明显移位,无合并症,卧床休息4~6周。
(2) 骨盆环完全断裂,有明显移位畸形的耻骨、坐骨支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应骨盆兜悬吊牵引固定8~10天,悬吊使臀部刚抬离床面为度。
2. 手术治疗:
(1) 耻骨联合分离明显,多处骨折明显移位者,可内固定。牵引治疗效果不佳,亦可考虑行手术复位内固定。
(2) 对合并大出血休克,经短时间大量输液输血休克得不到纠正者,可行髂内动脉栓塞疗法。
3. 内脏损伤,请有关科室协助处理。
【 疗效标准 】
1. 治愈:骨盆环恢复原状,功能恢复。
2. 好转:骨盆骨折经治疗略遗有畸形,功能部分障碍。
【 出院标准 】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编辑:dream1
作者: 维他命1991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