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调适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9-02-17 15:51 文章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发展 社会心理 调适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使之无性繁殖并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出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技术。它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基因操作,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转基因技术使人类可以对生物性状进行“任意修改”,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

上世纪70年代初,当科学家们第一次利用重组基因技术把大肠杆菌的人口噬菌体病毒和猿猴的SV40病毒构建成重组基因分子时,人们产生了一种恐惧。一些人担心,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制造出人类无法控制的超级生物。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就离人类面临灾难之日不远了。可以说,从转基因技术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安全性就引起了科学家们及许多国家政府的强烈关注。

目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反对派认为,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原先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流,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赞成派认为,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生物技术真正导致危害的实例。一些可预见的或潜在的危险,通过生物安全手段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例如,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问题,现有的大多数栽培作物经人工驯化后,在自然条件下,已失去适应性和自然竞争力,其退化为杂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尽管争论的结果一时难以定论,但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应用技术,其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8年全世界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达2780万公顷,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美国播种的大豆有35%、棉花有42%是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包装食品中含有转基因食物成分的已占60%。1998年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已达15亿美元。转基因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项新技术产生以后都要面临一个社会化的问题。转基因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经历这一过程以获得和完善其社会属性,形成和实现其社会角色。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会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产生影响。

2.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心理的调适

所谓心理,是自发产生的,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它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认知的调适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它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过程。如果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而言,所谓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社会对这一新技术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社会认知是决定该技术和社会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受到认知背景、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在生物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的全球背景下产生的。这在客观上为这一技术的迅速社会化,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过在中国,由于转基因技术起步较晚,不少民众对其了解不多,社会认知的调适自然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公众对这一技术的了解加深,社会认知的调适就会变得容易。这是因为,社会认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公众的认知会受到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及态度又必然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

2.2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情感的调适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感受以及相关的情绪反应。它比认知更重要。社会情感也就是社会对某项技术所做出的情绪反应。在新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情感的调适比社会认知的调适更重要。

倘若整个社会从情感上对某项技术十分热情,那么,该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将很容易,社会也就能很快接受这项新技术。反之,则该技术的社会化将变得艰难,例如,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中始终有一种岛国心态、危机意识。因此,日本社会一直对那些以节能为目标的新技术情有独钟。日本产品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其技术特点可归结为“轻、薄、短、小”,这都是为了节能。

转基因技术要发展同样也必须为社会情感所容纳。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这使很多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一开始从情感上就厌恶这种技术。一些专家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广泛性、潜在性、长期性的危险,可能会影响环境中非目标性生物的生态结构,改变物种竞争关系,出现转基因植物杂草化和部分产品的毒性、致病性和过敏性等一系列问题。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由布莱德国际公司开发的具有抗虫害能力的转基因玉米能使蝴蝶幼虫死亡,成为“蝴蝶杀手”。2000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冻结这种转基因玉米进入欧洲的批准程序,同时警告生产并已在欧洲销售类似作物的生物科学公司,如果欧盟科学家判定他们的产品将危害环境,则将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有些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对上述结论提出了质疑,但反对者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公众的社会情感对这项技术的态度大为冷淡。欧盟的决定表明了欧洲社会对转基因技术的情感已大大改变。这种社会情感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化过程无疑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要促进转基因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必须加强社会情感对这一技术的调适。

2.3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动机的调适

需要是社会动机的心理来源,而动机则是需要的转化形式,而且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即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目的总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从技术与社会动机的关系而言,社会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动力。而社会需要、技术目标对人的激发则影响动机的形成。

编辑: ludongcn    作者:佚名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