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两个关系特别紧密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东西。
网友绿色荧光蛋白:请方先生谈一下出国做博士后对年轻人是不是一种机会,至少有机会可以专心做科研了,我周围许多人都这么干的,反正都没有回来。
方舟子:我们国家整个科技发展水平毕竟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特别在生物医学领域这个差异可能比其他的领域还要大一些。如果说有机会到国外去做研究的话,不管是读研究生也好,去做博士后也好,做访问学者也好,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应该抓住,这都是很难得的。到国外学习,不仅能够学到一些最新的科学知识,先进技术,最重要的还有一条,跟我们今天有关的,学习人家的学术规范,看看人家做研究多么严谨。我个人觉得我受到的科学训练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形成的,以前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对这方面,对整个科学规范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认识的,当时都是很模糊的。只有在国外留学期间才知道的,真正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做。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从个人素质的培养角度还是从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都是有机会应该到国外去学习的,去开拓眼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成了回国当然是好事,因为这是直接参与到中国的科技发展当中来,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来了,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你即使是留在国外,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帮助中国科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医学领域,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做到了副教授、教授,甚至当到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一级,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忘了中国的生物医学界的发展,他们还是用了各种方式在帮助中国。所以我觉得留在美国也不是什么坏事。
主持人:可能跟他自身的选择可能周边各种各样的学术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
方舟子:对,并不是说只有回国才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甚至有的回国在起负作用,也有这样的。
主持人:他回来以后,自身价值并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话,还不如在国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为自己祖国的科技的进展做出贡献。
方舟子:为什么说有的回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阻碍作用?我们也揭露过很多种搞学术腐败的人,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留学回国的人,回国招摇撞骗,浪费中国的科研资源。就这样的,还不如留在美国。
网友zcgkiller:请方先生谈一下对国内药品研究数据造假问题的看法,因为这个关系到用药的安全,以及FDA对虚假数据的处理情况。
方舟子:国内药品研究的问题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可以这么说,在国际上名声也不是很好,搞得大家对中国做出来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不相信。这个问题有的是属于弄虚作假,有的是没有弄虚作假,但是也没有完全遵循国际医学界的规范这套来做。可能他的数据都是真的,但是没有遵循研究规范,比如不做随机、双盲试验,不做安慰剂对照。几年前英国有一家期刊曾经做过对中国的药品研究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都没有做对照组,这个人家就不会承认的。关于弄虚作假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地方医学院的院长发表论文研究一个中药,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用药量是8克,另外一篇论文用药量是30克,这两篇论文看上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包括最后的数据结果都一样,但是用药量不一样,这一看明显是造假的行为。他还为自己辩护,说为什么用药量不一样,因为两次用药浓度不一样,第一次做那个实验用8克是在日 本做的,日 本的药可能纯一点,到中国以后,这个药不太纯,所以改用30克。看上去用药量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样的。这个辩解是站不住脚,他用的是小白鼠来做的实验,我们做实验都知道,不同的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做实验存在实验的误差,统计误差,即使完全用一模一样的用药量重复同一个实验,也不可能得出的是一模一样的数据。所以这肯定是编造的数据,他还认为自己讲的很有道理。这个是很常见的问题,有一些论文实际上就是捏造出来为了能够增加论文的发表数,评职称,或者报什么奖。
主持人: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在药品方面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更多的一些实验或者动物实验当中,大家为了某些原因,其实这种造假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
方舟子:对,不止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说的学术腐败并不局限于生物医学领域,但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会导致一个比较严重的结果。你在其他的基础学科弄虚作假的话可能不会直接危害到人的生命健康,在生物医学领域就有可能。你的药本来不起作用,你通过弄虚作假,伪造实验数据非得把它说成有用的,这样会贻误病情,害了病人,这是更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话说回来,现在大家都不相信这种实验了,你做这些实验的话,要害人的话倒也不是那么严重了,最主要的危害是浪费了国家的科研基金。
主持人:因为这位网友也提到在美国像FDA对虚假数据的处理是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措施处理这种情况?
方舟子:据我所知FDA并不直接去管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它只是管药品的批准,如果单纯出现虚假问题的话,应该由其他的机构来介入。(方舟子按:这个现场回答不太全面。FDA如果在新药申报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除了做为重罪案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外,还会做出禁止有关公司以后再申请新药的处罚)
主持人:因为刚才也提到现在在我们当今很多教育或者是晋升过程当中,很多学生也好,教授也好,为了到达更高的层次,在论文的要求方面,也是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说一个研究生刚进来,可能导师就要求他在有sci杂志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或者你的文章影响因子必须要达到教授也无法达到的标准,对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方舟子:我觉得现在国内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比如要求博士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因为他做不出来。做不出来的话只好编,有些是因为这个逼出来的,这个不切实际。就美国来说没有这种要求。比如说我的母校他只是要求你到快毕业的时候,只要有一篇论文可供发表,还不一定是已经发表的。做生物医学的研究有时候是实验周期要很长的,不一定都能做出来,只要有一篇实实在在的,足够好的,足够高的论文就可以了,不要追求数量,非得三篇不可。这有点逼良为娼的意思。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不合理的学术体制,应该从这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打击、处罚那些违规的人,同时也应该从制度上来做一番根本的改变。
主持人:在美国也没有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文章。
方舟子:它有一些要求,像我刚才说的要拿出一篇论文,我的母校是要求你有一篇论文,我们搞生物医学都知道在JBC,能够在JBC这个档次或者比这个高一点的期刊上发表就可以了,但是并没有说非要多少篇,这个没有。提出的要求必须要合理。比如现在国内博士生只读三年,怎么可能要求三年之内做出三篇论文,我读博士还读了五年呢。而且硬性规定一个时间这个也不对,你非得三年毕业,不毕业的话博士学位就完了,这个也不合理。可以定个大致的范围,不应该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比如说美国博士一般读五年,但时间长的,多到八年都有呢。
主持人:这个问题可能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位网友想问国外高校如何培养年轻教师的,我们20号的工资都要自己挣了,国家法定工资预支给你,年终拿课题讲课费折算,如果没有达到,辛苦一年是负数,国外是这样培养年轻教师吗?
方舟子:国外高校的体制和国内差别很大的,他的教师是两条道,一条是走助教、讲师这条路,做一些教学工作,不搞研究的。另外一条是教授这条路,是做研究的,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到正教授,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两条道不太一样。所以很难跟中国目前的教师体制做一个比较,很难的。
美国教师做到副教授这一级的话,一般就是国内所谓的终身教授了,相当于有一个铁饭碗了,学校不能把他辞掉,除非他发生了很严重的学术不道德行为,学校还是可以把你开除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能把他辞掉。助理教授一般是签个五年的合同,过五年升为副教授就不用再签合同了。讲师有的是一年签一次合同,有的是三年签一次合同,这是另外一条路。所以很难和中国的比较。至于工资问题,签了合同肯定是保证你的工资的,这个是不会有问题,不会说非得自己去自谋生路。
主持人:我觉得这位网友说的也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他的那个现象,可能出现某种情况之后的一个现象而已,不能说明一个全部情况。
方舟子:我想说一下,中国的高校教师的收入出现两极分化,穷的很穷,富的很富。富的很富的一个原因,除了这些教师在外面可以兼职,当人家的独立董事,在企业做顾问,有一部分收入,另外一部分收入从科研经费来的。我知道中国的科研经费30%是可以作为个人收入的,这就很不正常了。这就导致了一批人先富起来了,申请的科研经费越多他的收入就越高,而且高得离谱,这是很不对头的,导致了现在高校里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话,必然会使老师之间的矛盾会变得很尖锐。
主持人:最终解决一个是多种因素的解决,还有一个可能是体制的问题,可能也不是说解决了某一个环节就能够总体上改变这个现象的。
我们这边还有一些网友想请教方老师,全美高校的实验仪器是共享的,而且是免费,这点在国内有无可行性,如果可以的话,在现实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内容,美国高校是如何保护公用资源的。
方舟子:美国的仪器至少同一个系里的仪器是共享的,这跟他们的用纳税人的钱的观念有关的,因为这些仪器是向国家申请来的科研基金买的,国家的科研基金哪来的,就是纳税人交了钱来的,所以这些东西实际上不属于某一个人所有,实际上就是公共的财产。但你要分的话,还是分得出这个仪器属于哪个实验室的,会贴一个标签在上面,但是用的话可以用,这不是某个人的东西,这是属于公共财产。我觉得国内应该有这个观念,你这些仪器虽然是你申请来的,但并不是属于你个人的财产,是公共财产,公共财产的话,就应该共享。
当然你也可以采取某种合作的方式,比如说一起搞合作研究的方式,做为一种过渡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有这是公共财产的概念,让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有的人把仪器放在那里,自己不用,还不许别人用,这就不正常了。有的仪器用得多,大家抢着用,排队就可以了。我以前在美国大学做研究的时候,有些常用的仪器,像超离心机用的人多,大家签一下名排队,就可以了。最主要还是怎么样合理分配的问题。
主持人:第一树立公共的概念,第二树立合理使用的规则。
方舟子:对。
主持人:这边有一个网友认为个人读到博士份上,强调的是科研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如果说读博士就是为了提高临床能力,应该把读书这几年获得临床到某大医学进修,相信临床一定能得到提高,又何必浪费几年青春,遭这种罪,目前国内在高学历的人才培养上,有一些问题,想问一下国外在培养博士这种高学位人才的时候,这种模式是什么样的?
方舟子:现在美国培养博士跟国内在体制上面也有一些差异,比如在生物医学界博士是分两种,一种是MD,一种是PHD。MD的话就是医学博士,培养MD注重的是临床的能力,PHD注重的是科研能力。本来是两条路,两个方向,不一样,但是在中国,有一点不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医学博士实际上更注重的是研究能力,并不是临床能力。如果按这个方向来培养的话,本来应该就是做研究的,你拿了医学博士以后,就应该做研究,但是现在不正常的是你读了硕士,读了博士以后,又回去做临床,而且比那些有临床经验的人来说地位更高,往往比如说主治医生,必须由这方面的人来担任。
医学界许多人跟我谈过这个问题,认为这个是很不正常的,因为这些读了博士出来的人,他们的临床经验并不会比那些只读了学士,但是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人要强,但是变成必须由他们来管。所以我觉得这是在整个教育培养体制上面出现了问题。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医学博士应该是偏向临床方面才对,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虽然也有临床方面博士也有,但是医学博士总的还是偏向于科研的。既然是科研的话,就应该从事科研,不应该跟临床的混在一块。
很多人在做了临床医生后,又到医学读研究生、博士,最主要的是镀个金,因为在晋升的时候有这方面硬性的规定。医生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行业,还是应该看实际的经验比较好,在文凭上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并不是很妥当的。我并不是说文凭不重要,文凭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文凭只是一个门槛而已,像医生这种专业的话,更应该是看实际的能力。现在搞得博士、硕士实际的临床能力还不如在第一线的这些学士,这样的话就说明体制有问题了。
作者: 方舟子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