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张宏教授专访:分子影像学发展潜力巨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1-09-30 10:10 文章来源:丁香园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点击次数:

2011年9月24~25日,第七届杭州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在杭州天元大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是由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协办,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后援的分子影像领域综合性、前瞻性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多模式分子影像新进展(New Trend  in  Multi-modality Molecular Imaging)。

本次大会邀请到来自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台湾及大陆等近30位分子影像领域国际顶尖的学者参加交流,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Welch 教授、Robert Freedman 教授、美国分子影像学会主席、日本分子影像学会主席YasuhisaFujibayashi教授、中华核医学会主任委员黄钢教授、韩国分子影像学会名誉主席Ick Chan Kwon 教授、日本核医学会主席Shigeru Kosuda教授、美国核医学杂志主编Heinrich Schelbert 教授、康奈尔大学放射学教授King C. Li、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Yilong Ma教授等。其中数位专家都不是首次参加本次会议,也有部分专家是首次慕名而来,他们都表示很荣幸参加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分子影像交流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最新进展。

大会共同主席之一张宏教授在会议间隙接受了丁香园专访。

分子影像学研究实现转化潜力巨大

分子影像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但怎样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应用,是一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张宏教授也认为两者之间的很多地方脱节了,主要原因是现在国内很多大学或研究机构太过专注,或者关注于基础研究例如探针或显像剂的研究,出现成果便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价值;或者太过关注于纯粹的临床研究,很多医院侧重于已经非常成熟的临床诊断技术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简单的检查诊断,即使是大学附属医院也都是如此,没有去承担相应的使命,丧失了研发创新性技术的机遇。

其实分子影像学是最典型的转化研究医学领域,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核心之一就是显像剂的研发,研发出来之后下一步怎样走,必须要经过临床前动物研究,然后才有可能转向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造成分子影像目前在中国发展脱节的原因就是显像剂的研发。

但是张宏教授也乐观表示,现在的情况已经改善,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都搭建了类似的研究平台,同时兼具基础研究平台和临床研究平平台的功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从2005年创建浙江大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所以来,目前的研究聚焦于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肿瘤疾病疗效监测、干细胞及基因成像研究等领域,就诊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获得了多项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资助,已经与斯坦福大学、首尔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

近几年,研究所也在积极招聘相关人员,包括分子生物学研究人员,干细胞研究人员,甚至是临床医生。分子影像学的发展核心就是显像剂的研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必须不断的拓充团队,需要各种专业包括药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基础医学,化学,计算机,放射医学等专业人才协作。目前国内的设备基本已经与国际接轨,国内外的差距,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差距,国内领域起步较晚,同时真正经过国外系统训练的人比较少,张宏教授希望吸引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研究所,也在努力培养相关人才,包括向国外派遣进行联合培养,汲取国外最前沿的技术!

发展热词:肿瘤、冠心病、干细胞

谈到分子影像领域近期的研究进展,张宏教授认为肿瘤的筛查、分期分级与疗效判断是PET分子影像应用的主要优势领域,也是最能体现PET影像价值的领域,因此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他进展较快的领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疗效预测等,例如在帕金森病等老年性疾病早期预测中的应用,因为这种疾病的发展非常漫长,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CT、MRI检查常无特征性改变,使用18F-FDG PET-CT显像可见双侧基底节区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增高,结合临床运动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综合指标的分析,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极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ET/CT检查心肌显像是公认的评估心肌活力的“金标准”,它可以通过心肌FDG显像评估心肌活力、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心脏手术疗效等,可有效地鉴别心肌梗塞区活性与无活性心肌,心肌有活力,搭桥或支架治疗就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对患者造成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

近年来,干细胞在治疗获得广泛应用。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存活和迁徙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问题是无法准确观察到干细胞在体内的变迁过程及其活性,而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干细胞活体示踪成为可能,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可以长时间动态的观察干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布、增殖、分化等行为,这样就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与监测方法。

搭建平台 收获多于辛苦

张宏教授从1994年就开始在国外学习,表现非常优异,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01年日本核医学会Asia and Oceania Distinguished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04年美国分子影像医学科学院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04年日本京都府知事奖、200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ward等。2004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一手筹建了浙江大学PET中心,并搭建了杭州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这样一个国内领先的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经是第七届了,但是谈及本次会议的时候,张宏教授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其中的辛苦,更多的是看到成绩和收获。

由于多年的国外求学经历,张宏教授对分子影像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差距深有感触,有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及中心的想法,浙江大学也非常支持,因此杭州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从无到有自此诞生。会议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为促进学科建设及国际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2010年,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Molecular Imaging Program at Stanford, MIPS)与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开始达成合作,从地处杭州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选派优秀博士和博士后赴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研究,并给予全额奖学金的资助,并委托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代为遴选。同时,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也与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其他学术机构联合申报了多个大型Grants,正在逐步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张宏教授表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发挥“汇聚国际大师,吸引专家学者,培养年轻才俊,促进务实合作”的作用。

虽然七年来,会议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张宏教授强调,办会不求规模,更希望保证质量。所以,一直坚持用英语作为会议交流语言,力求营造一种国际会议的氛围,用这种过程逐渐培养听众的国际化感觉。同时,小型会议可以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国内外友谊的发展,真正交流的实效可能反而胜于大型会议!

编辑: xiaoyan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