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作言院士:唯利是图会断送期刊的生命
《今日美国》的专栏中曾经提到:21世纪的媒体之争将是品牌之争,无论是同类传媒品牌之间的市场争夺,还是新兴传媒品牌对传统品牌的资源侵占,都会使媒体市场之争愈加激烈。
2009年10月27~28日,由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协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科技发展论坛在上海浦东龙东商务酒店隆重举行。会上,参会的各位国内外期刊界专家就“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会上,大牌出版商云集,Reuters 、Elsevier、Nature Publishing Group、Wiley-Blackwell等公司高层悉数亮相,一方面证实了中国市场的魅力,也从侧面预测了未来中国科技期刊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中国高质量论文的流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中国期刊高质量稿源的相对匮乏,如何留住这些优质的稿源,实现优质论文展示和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是中国期刊人不得不面对的伤心之痛和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丁香园编辑采访朱作言院士:唯利是图会断送期刊的生命
大国升级到强国 提高期刊质量是关键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总印数31.05亿册,总印张157.98亿印张,定价总金额187.42亿元,从品种上来说,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
但是大国能等同于强国么?
另有数字表明,2006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有17.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居世界第2位,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论文是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而不是在我们国产的期刊上发表的呢?这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国内很多期刊受制于体制、机制、资金和人才的严重束缚,总体呈现出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态,质量低下的学术期刊过剩,无法适应市场化的外部环境,生存状况堪忧。特别是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我国期刊出版行业的实力很难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抗衡,使我国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期刊强国。
因此,提高刊物的质量,进而提升刊物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内期刊人在积极思考应对的大难题。中科院期刊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作言院士在本次会议上做了题为“建设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报告,对于期刊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预想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无他,唯有提高刊物的质量,质量决定着一份期刊未来的发展,其他的做法只能是起到辅助作用。
朱作言院士指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制定好期刊定位,随着期刊品种的日渐丰富和期刊市场的不断细分,明确的市场定位是进入期刊市场的第一步,一份专业期刊和一份科普期刊,定位完全不同,此后的运营也是迥异;之后,还应根据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期刊定位明确期刊发展方向。
唯利是图的运营方式会断送期刊的生命
2008年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明确将科技期刊界定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并指出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作为经营性出版单位逐步转企改制的改革路径,即要逐步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机制运行。2008年以来,国家又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总之,对于报刊行业的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公司化和集团化成为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
但是公司化的运营方式会逼迫经营者考虑盈利的问题,虽然国内的一些其他类型的期刊在改制成公司化、集团化之后取得的成绩非常醒目,诸如瑞丽、知音等,它们依托强大的集团优势,综合运用人才、渠道、客户等多种资源,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科技期刊毕竟不等同于这些娱乐科普性质的期刊,它本身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被太多商业因素影响、推动期刊良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朱作言院士只是提出真知灼见:唯利是图的运营方式会断送期刊的生命——相信这是对中国期刊人在改制背景下最好的提醒吧。
评估论文价值需重视“同行评议”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评估其科研成果的最直接途径是评估其发表的论文,我们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但是一份期刊的影响因子能代表其中发表的一篇具体文章的质量和水准么?
朱作言院士认为,论文的价值评价体系目前尚不完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出现;因此,一篇论文的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多个元素,除了考虑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也需要重视“同行评议”的作用和价值。
同行评议源自科学共同体,指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科学家共同参加评议科研计划、科研成果的活动。根据科研计划或科研成果的不同内容、性质,在论证时聘请某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参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期刊论文和基金申请书的筛选。虽然常常也会受到效果差、速度慢等批评,但是对于保证学术质量是必需的。
个人简介:
朱作言,男,1941年9月出生,汉族,湖南省澧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1965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所所长,其中,1980-1983和1998-1994年间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进修和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授予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博士荣誉学位。
现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执行主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从2000年5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遗传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成果,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3篇已成为转基因鱼领域公认的经典文献,先后6次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
编辑: xiaoyan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