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

CDS2015:翁建平教授呼吁重视中国 1 型糖尿病研究

作者:王妍    2015-12-10
字体大小:

2015 年 12 月 10 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开幕式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以「中国 1 型糖尿病研究回顾」为主题,为与会来宾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

翁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 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变迁、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这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全面深刻地回顾了我国 1 型糖尿病研究情况。

翁建平.jpg
图为翁建平教授在专题报告现场  王妍/摄

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变迁和数据特点

在报告中,翁教授总结了我国历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患病率调查情况。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数据显示,全球 1 型糖尿病(T1DM)发病率升高,由其是 15 岁以下患者。2013 年,全球约有 79,100 儿童被新诊断为 1 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每年增长近 3%;根据可靠的、最新的发病率数据,欧洲地区(26%)、北美和加勒比地区(22%)占比最高。

IDF 数据显示,我国新诊断 1 型糖尿病儿童 < 1.5 万/10 万。WHO DIAMOND 研究中,我国 1 型糖尿病发病率表现为:14 岁以下儿童的 1 型糖尿病发病率约 0.59/10 万人年,是世界上 1 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低于北欧高加索人约 365 倍。

流行病学资料缺乏  治疗仍面临挑战

在报告中,翁教授指出,全球 1 型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无成人 1 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WHO DIMOND 项目的中国部分调查至今已过去 20 余年,我国 1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因此,1 型糖尿病登记管理项目将首次提供我国 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且是覆盖全年龄段的 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 1 型糖尿病登记管理项目的研究目的:

1. 通过回顾性调查,推算中国 1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第一阶段);

2. 了解我国 1 型糖尿病患者的现状,包括代谢控制、急慢性并发症、治疗情况、生存寿命、医疗花费等,找出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因素;

3. 通过随访 1 型糖尿病患者,探索中国 1 型糖尿病的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机构的 1 型糖尿病诊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标准化教育管理方案;对患者实施医疗救助,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致死。

翁教授指出,胰岛素是 1 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尽管胰岛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 1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但 1 型糖尿病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血糖控制难度大,血糖控制差,达标率低,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率高,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对自我管理要求高等。

国外学者在 1 型糖尿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已开展了数十年的研究工作,我国则起步较晚。中国学者近年来在 1 型糖尿病临床特征、诊断、免疫或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亟需大家对该领域予以关注、重视并投入研究,积累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研究证据。

关注并重视基础研究  积累数据和研究证据

中国 1 型糖尿病表型独特,临床表现为发病率低、年增长率高。起病时并发急慢性并发症比例高;患者的胰岛功能起病时较差、衰退快;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率低。

基于我国 1 型糖尿病的独特表型,我们在遗传学研究中,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 2 点:

1. 明确中国 1 型糖尿病相关 HLA 基因单倍型: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涵盖经典 HLA-I 类、II 类基因,明确中、低危易感/保护 HLA 基因单倍型。

2. 中、低危 HLA 基因单倍型相关 CD4+T 细胞活化异常的调控机制。

翁教授认为,我国 1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中国 1 型糖尿病登记管理项目将首次提供我国 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尽管我国 1 型糖尿病相关临床、基础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开始被重视,包括国家把 1 型糖尿病纳入大病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的疾病、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我们呼吁大家对该领域予关注、重视并投入研究,积累我们自己的数据和研究证据。

丁香园发自江苏苏州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查看丁香园会议专题报道: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

编辑: 王妍    来源:丁香园

       关注后,回复绑定得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