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力扬教授丁香园答疑解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18 17:03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戴力扬 脊柱外科 讲座 点击次数:

Q:请问如何更好地准确地判断后外侧融合已经融合好了呢?

A:临床症状、X片、屈/伸侧位片,一般就够了。还不确定,只有作CT了。

Q:脊柱骨折和滑脱的内固定器材。

A:又是一本书的题目。推荐一本书:An HS和Cotler JM主编的Spinal instrumentati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出版的。国内有译本。

Q:对颈肩痛的患者,很多人都提到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来治疗,请问机理是什么?疗效的到底如何?(我作过几十次,都出现霍纳氏,但近期效果都不理想。)

A:其理论是交感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阻滞后当然也阻断了异常信号(如疼痛信号)的传递。许多人不承认有交感型颈椎病,所以临床上这一方法应用不多。

Q:请问戴教授,关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椎弓根器械固定后出现对椎管的间接减压,远期出现椎管的自行重塑,其对神经恢复有意义吗?

A:如果有神经损害,应尽量手术复位,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的“重塑”上。此时如选择非手术治疗往往意味着放弃神经减压的机会。

Q: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开窗),引起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有哪些?

A:神经根受牵拉或被切断,也可能由血肿压迫而引起。预防措施:1、熟悉局部解剖,注意有无神经根变异;2、彻底止血,以免误伤神经根;3、避免过度牵拉神经根,必要时应扩大显露。

Q:在给腰椎或颈椎椎间盘手术时,对同时存在临近阶段椎间盘存在退变和轻度突出的时候,如何处理?行融合固定节段之后,对临近节段是否存在影响?是否会加强临近节段的退变或突出病理改变?

A:对邻近的退变椎间盘不处理,将来有问题再说。融合后肯定会有影响,但也没有办法。不赞成作预防性手术。

Q:本讲的题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书如何读法更好呢?

A:要读好书,读公认的好书。我曾花了1年的时间读完了Campbell手术学,这是骨科医生的入门书。如果是脊柱外科医生还要读脊柱外科的专著。接下来就是读期刊,对于脊柱外科的重要文章要熟悉,对重要的期刊(如Spine)应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再过几天2005年的第1期就要出版了。对于书和论文后罗列的重要参考文献也应找来阅读。对于重要的作者甚至要作追踪。

读书的习惯要早早养成,不能以忙为借口拒绝读书。曾问过一个有名的脊柱外科医生(已经近60岁)你每天下班这么晚读书是在什么时候?他的回答是:“In the morning.” 读万卷书只是比喻,读过了还要从书堆里跳出来。对读过的东西要消化,要有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都是老生常谈。实际上自己书也没读好。

Q:推荐一些关于脊柱外科的书籍和杂志给刚入脊柱外科的年轻医师。

A:Campbell骨科手术学的脊柱部分。Rothman-Simeone The Spine。国内都有影印版,性价比适中。

Q:胸腰段骨折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伤椎出现骨缺损(蛋壳现象),究竟是否需要经椎弓根植骨?你对这类手术是否行经椎弓根植骨?

A:我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比较严重的我都开前路。觉得经椎弓根植骨失败率高。

Q:前段时间送王继芳教授去机场的路上,王教授说:你就定一个目标---成为中国骨科一代名医。请谈谈如何踏踏实实地早日成为骨科名医?

A: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名医。也许你已经给出了答案——踏踏实实。中国的名医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是被忽略不计的,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Q:临床上碰到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由于时间较长,牵引失败怎么办,是否一定要作融合术?

A:融合术的适应证:神经损害表现,前移位,畸形(如斜颈)超过3个月,经过系统保守治疗失败。也可以试试halo vest。

Q:如何始终保持一种对专业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呢?

A:始终保持?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也许——对专业要有兴趣,或是热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多高尚的境界啊!

Q:请问很多颈髓损伤的病人,术前能自主呼吸,但术后却很多一直脱不了呼吸机。这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极其残酷,要么拿掉呼吸机,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要么是一直维持呼吸,但家里穷困潦倒,最后是令人心痛的选择,场面凄惨,令人心寒。这个不是偶尔的例子,我看到了很多,有些是知名专家做的手术。所以现在对于能自主呼吸,上肢近端肌力还部分存在的病人,对于手术是否很为难。请问原因何在?应该怎样选择手术指征?

A:希望与风险同在。如果手术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适应证。

Q:椎体成形术后,怎样避免临近椎体退变,减少临近椎体骨折机会。是否可以解释他的机理(机制)和概率或者最新进展(用什么强度的填充物更为合理或合适)?

A:很多有关椎体成形术的文章都提到这个问题。临床报道椎体成形后容易发生邻近椎体骨折,但成型术后骨折的发生率没有人提到。即使有也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总觉得应有大样本的对照比较。机理可能为骨水泥充填后改变了脊柱的载荷传递形式,于是解决方式可能为改变骨水泥的刚度。

Q:我们经常在临床遇到胸腰段合并椎间盘韧带损伤(如Chance),导致椎体间骨折脱位的病例,我们通过应用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方法,可以获得基本正常的复位,有几例出现Frankel B级截瘫的患者术后可基本恢复至E级,但内固定的远期稳定性差,后期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查文献也未见到有比较经典或标准的手术方式介绍,希望教授给予指教,针对该种脊柱损伤,如何利用椎弓根系统获得较可靠的远期稳定性?谢谢!

A:可能同时合并有爆裂骨折,也可能存在明显的后凸畸形。此时应加大融合及内固定范围,或行前路手术。

Q:胸腰段(下胸段)脊柱的重心应该在前面,那么胸段的融合根据张力带原理更适合作后路固定融合?

A:脊柱后部结构的主要功能为承受牵张载荷,因此脊柱后方的肌肉以及韧带、关节突关节等均作为张力带而发挥作用。脊柱后路的内固定为脊柱提供了张力带,这一张力带可有效抵抗牵张载荷从而使脊柱处于平衡状态,并通过对脊柱的动力加压而促进植骨融合。 应当指出,只有在脊柱前部结构保持完整时,后方张力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般认为,由椎间盘和椎体组成的脊柱前部结构承受了大部分压缩载荷,后部结构所承受的压缩载荷相对要少得多。鉴于前部结构在承受压缩载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行后路脊柱内固定时应十分强调恢复脊柱前部结构的解剖连续性。载荷分享原则与张力带原则应是相互依存的。

Q:目前特发性脊柱侧弯分类系统,您是否认为Lenke分类比King分类更有实用性?

A:是的。

Q:最近我有机会对很多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发现很大一部分人有“腰腿痛”等疾患,日常生活十分的不便,而且有些病人手术指征十分的明确。不过由于经济或者观念上的原因大部分都放弃了去医院手术治疗。我想请问戴老师对于这样的一部分人我们应该如何的指导他们每天的生活,在保守治疗上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减少他们的痛苦?

A:又是一个大题目。需要手术的还是要手术,保守治疗不是万能的。

Q:我有一个病人,腰5爆裂骨折,骨折片没进入椎管,MR也没有异常,可患者小便尿频、尿急、尿量少(每次),无尿痛。经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神经查体:鞍区感觉减退,右侧为甚,有侧提睾反射消失,病情有半年,请问如何解释?治疗如何?

A:影像学表现有时不能反映损伤瞬间的情况。脊柱外科的治疗应该告一段落了。

Q:半椎体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方法一般有:凸侧骨骺阻滞;三者各自的适应证怎么确定?在做椎体融合术的时候,怎样确定融合节段?半椎体全切除的最小年龄可能是?怎样减少对发育的影响?

A:凸侧骨骺阻滞的适应证:年龄小(一般小于5岁)、小弯、完全分节的半椎体、仰卧位bending片在40度以下。凸侧骨骺阻滞+凹侧撑开,没见过,哪里报道的?

半椎体全切除,椎体融合,截骨术:一般不这么叫,虽然半椎体切除实际上等于楔形截骨。半椎体切除一般用于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手术应尽早(在形成结构性侧凸之前),融合范围应包括侧凸全长。胸椎的效果远不及腰椎(因为有胸廓的阻挡),因此半椎体切除的最佳适应证是在腰骶椎因半椎体导致的不平衡,但也应在胸腰椎的继发性侧凸固定之前。真正意义的截骨手术只适用于严重、僵硬的侧凸,并有骨盆倾斜和躯干的失代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掌握其自然史非常重要。

推荐的文献为:McMaster MJ, Ohtsuka K.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ngenital scolio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2; 64:1128–47

怎样减少对发育的影响?手术的目的就是要对发育有所影响而减轻半椎体对发育的影响。融合这部分对发育的影响肯定会有。

Q:能不能讲点小儿脊柱方面的知识?比如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时机,脊柱手术术中的出血问题。

A:先天性畸形如果有手术适应证还是要赶早。术中出血没有什么特殊要介绍的。

< 上一页 下一页 >
分页: [1 ]   [2 ]   [3]   [4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戴力扬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