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力扬教授丁香园答疑解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Q:多节段(L2、3、4、5)全椎板切除(未行内固定)术后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说卧床需要多少时间?
A:实际上卧床时间长并不一定有助于远期疗效。
Q:甲强龙和地米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到底有无作用?是否有确切的疗效?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到底要不要用甲强龙?应该在什么时间用?用到何时?如果有确切的疗效,应该怎样使用?是不是损伤8小时内30mg每公斤,15分钟内用完。间隔45分钟后,5.4mg每公斤每小时维持23小时,24小时以后还要用吗?
A:一言难尽,反对的意见非常多。介绍你读一篇文章,非常详细。
Neurosurgery 2002; 50(3):S63-S72.
Q:想请教侧弯的选择性融合方面知识。
A:还是读Lenke的那篇文章吧。
Q:对于发育型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该怎么治疗?如果行全椎板减压,需要内固定吗?哪种内固定合适又实用,经济有效适于基层开展。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一定要作内固定吗?
A: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我前面已经提到过,需要内固定的病例只是极少数。这里不再多讲。
目前多数意见倾向于将腰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疾病,然而在临床上仍可遇到这两种疾患共存于同一患者的情况。根据临床所见,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在40岁之前很少发病,某些椎管径线小于正常范围特别是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常常并无临床症状出现,此时腰椎椎管的狭窄住往只是致病的条件而非决定因素,其症状的产生与否大多取决于椎管有效容量的大小:即使椎管径线小于正常时也可因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而使马尾和/或神经根免受卡压,但此时如有其他病理因素叠加,例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及髓核凸入椎管、黄韧带的增生肥厚以及椎板、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可能使原已接近狭窄临界点的椎管内缓冲空间消失而引起发病。
在椎管狭窄的“国际分类”中,椎间盘突出合并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被含混地归入混合性椎管狭窄一类中,但尽管椎间盘髓核的突出可导致椎管的狭窄进而引起临床症状,但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尤其是先天发育性狭窄实际上应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病理过程。由于下腰椎椎管矢状径值较大,当椎管径线处于正常范围时比较轻微的椎间盘突出可使硬膜囊或硬膜外脂肪移位,甚至可改变神经根的走向但却不致使其明显受压,然而如在先天性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再发生椎间盘的突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时即使很轻微的椎间盘膨隆亦有可能引起临床症状。由此我们在影像学检查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也可得到圆满解释:有的病人虽有较明显的椎间盘突出但并无临床症状,而一部分患者尽管椎间盘突出程度较轻但临床症状却很重。所以对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两方面的情况均应给予应有重视。这一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既可有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等中央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出现,也可显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
而就影像学检查而论,其诊断价值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本人曾报告42例,均经椎板间开窗行单纯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术,有2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则由两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椎间盘。随访2~7年,平均4.4年。效果满意。由此可见,这一术式同样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腰椎结构与功能的完整亦得到很好的保存。
Q:碰到几例L5-S1二度以上的滑脱的病人,行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融合减压,术中难以复位,减压后原位融合,不知戴教授对此有何心得?请赐教!其次,复位的难易程度与手术所选内固定器械有怎样的关系?
A: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心得。别把目标定在完全复位上,能复多少是多少。
Q:我想替搞材料研究的同学问一个不是临床的问题:他们研制了一种聚乙烯醇水凝胶,利用了生物填料进行增强,打算用在人工髓核方面。请问戴教授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种材料的研究前景,可行性及预后的估计如何,国外的这方面研究情况?谢谢了!!
A:有两方面顾虑:第一是适应证,用在什么病人?第二是怕髓核掉出来。
Q:怎么样预防和避免曲柄(轴)现象?
A:后路融合术后是否会出现曲轴现象及其程度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接受手术时所残余的骨骼生长潜能:即骨骼未发育成熟者有可能发生曲轴现象,而骨骼已发育成熟者则不会发生曲轴现象;骨骼发育正处于高峰期者术后畸形进一步发展的危险性较高,程度也更严重,而手术时残余骨骼生长潜能较小者术后畸形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较小,程度也相对较轻。
因此对于曲轴现象的预防首先应该延迟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时间,尽量等到骨骼发育成熟后再手术。判定的标准有Risser征、Y形软骨是否闭合、身高生长速度等。对于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脊柱侧凸患者, 尤其是处于骨骼生长高峰期或在其之前的患者, 有人提出应考虑前、后路联合手术。1999年我在中华外科杂志上有一文章,比较详细。
Q:前些日子对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病人用CAGE 融合,没做椎弓根固定,效果都不理想,有后移位的,有残留疼痛的,也有下沉的,不如开窗小切口效果好,请教单用CAGE 还行吗?都需要行PLOR手术吗?
A:我的看法是,多数病人不需要融合。单用cage行腰椎融合我没有经验,海涌主任写过一篇文章,好象是发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上。要不要加椎弓根螺钉,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下地时间。这需要有病例对比。PLOR?是POLAR吗?
Q:关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方法如侧后方植骨,椎间植骨融合,放置椎间融合器,以及最近有人提出了360度植骨术等。我想请请教戴老师对这些术式的看法及分析。
A:从理论上讲融合的成功率是360度植骨>椎间植骨>侧后方植骨, 可以临床上开展一些比较研究。我们侧后方植骨做得多,没有不融合的,加上椎间融合应该更保险,单用融合器我没有体会。
Q:所谓的减压手术到底指的是减哪里的"压"?是减椎管内的压力还是髓内的压力?如果减压指的是髓内压,那么单纯的切除间盘却不打开硬膜能有效的减压吗?会不会因为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影响疗效?您在做此类手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减压的效果如何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何评价?国内外有这方面的报道吗?
A:椎间盘切除时并不需要切开硬膜。我做腰椎椎间盘切除只是将突出物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只是一种假说而已。量化的指标是指手术中吗?没有。
Q: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提到Modic分型。请问具体分型是什么?另外,对临床治疗有什么参考、指导意义?
A:http://www.jzwk.com/viewthread.php?tid=815&highlight=modic&sid=mxeSCH84
主要是与感染鉴别。
Q:请问脊髓损伤后是否应该早期应用抗生素?其根据是什么?是针对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还是肠道细菌的移位?
A: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脊髓损伤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目前已有明显减低。其中抗生素的问世和应用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因泌尿系统感染而死亡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少。
2、早期应用抗生素的目的一是治疗感染二是预防。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对于创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时间不长,今年年初Spine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刘建伟等的研究结果,证实脊髓损伤致截瘫后24小时出现内毒素血症,48小时后即有肠道细菌移位。
Liu J, An H, Jiang D, Huang W, Zou H, Meng C, Li H. Study of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from gut after paraplegia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Spine 2004; 29:164-169.
3、但脊髓损伤早期是否要常规应用抗生素?我的意见不必常规应用。适应证应限于:1)已有感染者;2)感染高危患者,如脊髓损伤平面高、程度重、合并伤重、开放损伤以及呼吸、泌尿系统功能受损者。
Q: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从后路作AF固定后是不是都要进行后路减压呢?我看见有的手术是直接上椎弓根螺钉复位后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复位效果,不需要行椎板减压。它们的适应症是如何区分呢?
1、根据压缩性骨折的定义,其中柱是完整的,因此大多数是稳定的,不需要手术。
2、少数稳定性差的压缩性骨折(如压缩程度>50%)可考虑手术,但复位同时不需要切除椎板。极个别有椎板骨折或血肿又有比较严重神经损害者可能需要切除椎板。
Q:目前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很快,有很多种形式,如经皮穿刺和腔镜技术,在你看来那种技术的前景更为广阔,对于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在那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A:我觉得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要多得多,例如手术入路、层次,可能损伤哪些结构以及预防措施等。
Q:1、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指征是什么?有没有年龄限制?
2、间盘突出用前路还是后路,优缺点是什么,有指征区别吗?
3、对于严重脊髓压迫减压后的再灌注损伤,有什么好的措施吗?
4、脊髓损伤除了骨的固定外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A:1、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1)绝对适应证:马尾神经损害、较大的脱出(extrusion)或游离(migration)引起的严重根性疼痛及运动损害。2)相对适应证:有根性症状和体征,保守治疗无效(一般为2-3个月后)。
2、前路还是后路?前路无优越性,极少有人(个别日本医生)用。
3、再灌注损伤,前面说过,假说而已。
4、脊髓损伤,一言难尽。推荐胥少汀和郭世绂的脊髓损伤基础和临床。
Q:1、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指征?
2、手术安全性?
3、为什么反对推拿治疗?
A:脊髓型颈椎病就是手术指征。只有强弱的区别。手术安全性,受好多因素影响:病情的严重性、全身情况、手术者对术式的选择、为什么反对推拿治疗?因为不能去除病因反而常常加重病情。
编辑:西门吹血
A:实际上卧床时间长并不一定有助于远期疗效。
Q:甲强龙和地米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到底有无作用?是否有确切的疗效?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到底要不要用甲强龙?应该在什么时间用?用到何时?如果有确切的疗效,应该怎样使用?是不是损伤8小时内30mg每公斤,15分钟内用完。间隔45分钟后,5.4mg每公斤每小时维持23小时,24小时以后还要用吗?
A:一言难尽,反对的意见非常多。介绍你读一篇文章,非常详细。
Neurosurgery 2002; 50(3):S63-S72.
Q:想请教侧弯的选择性融合方面知识。
A:还是读Lenke的那篇文章吧。
Q:对于发育型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该怎么治疗?如果行全椎板减压,需要内固定吗?哪种内固定合适又实用,经济有效适于基层开展。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一定要作内固定吗?
A: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我前面已经提到过,需要内固定的病例只是极少数。这里不再多讲。
目前多数意见倾向于将腰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疾病,然而在临床上仍可遇到这两种疾患共存于同一患者的情况。根据临床所见,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在40岁之前很少发病,某些椎管径线小于正常范围特别是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常常并无临床症状出现,此时腰椎椎管的狭窄住往只是致病的条件而非决定因素,其症状的产生与否大多取决于椎管有效容量的大小:即使椎管径线小于正常时也可因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而使马尾和/或神经根免受卡压,但此时如有其他病理因素叠加,例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及髓核凸入椎管、黄韧带的增生肥厚以及椎板、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可能使原已接近狭窄临界点的椎管内缓冲空间消失而引起发病。
在椎管狭窄的“国际分类”中,椎间盘突出合并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被含混地归入混合性椎管狭窄一类中,但尽管椎间盘髓核的突出可导致椎管的狭窄进而引起临床症状,但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尤其是先天发育性狭窄实际上应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病理过程。由于下腰椎椎管矢状径值较大,当椎管径线处于正常范围时比较轻微的椎间盘突出可使硬膜囊或硬膜外脂肪移位,甚至可改变神经根的走向但却不致使其明显受压,然而如在先天性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再发生椎间盘的突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时即使很轻微的椎间盘膨隆亦有可能引起临床症状。由此我们在影像学检查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也可得到圆满解释:有的病人虽有较明显的椎间盘突出但并无临床症状,而一部分患者尽管椎间盘突出程度较轻但临床症状却很重。所以对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两方面的情况均应给予应有重视。这一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既可有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等中央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出现,也可显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
而就影像学检查而论,其诊断价值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本人曾报告42例,均经椎板间开窗行单纯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术,有2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则由两侧椎板间开窗切除椎间盘。随访2~7年,平均4.4年。效果满意。由此可见,这一术式同样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腰椎结构与功能的完整亦得到很好的保存。
Q:碰到几例L5-S1二度以上的滑脱的病人,行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融合减压,术中难以复位,减压后原位融合,不知戴教授对此有何心得?请赐教!其次,复位的难易程度与手术所选内固定器械有怎样的关系?
A: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心得。别把目标定在完全复位上,能复多少是多少。
Q:我想替搞材料研究的同学问一个不是临床的问题:他们研制了一种聚乙烯醇水凝胶,利用了生物填料进行增强,打算用在人工髓核方面。请问戴教授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种材料的研究前景,可行性及预后的估计如何,国外的这方面研究情况?谢谢了!!
A:有两方面顾虑:第一是适应证,用在什么病人?第二是怕髓核掉出来。
Q:怎么样预防和避免曲柄(轴)现象?
A:后路融合术后是否会出现曲轴现象及其程度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接受手术时所残余的骨骼生长潜能:即骨骼未发育成熟者有可能发生曲轴现象,而骨骼已发育成熟者则不会发生曲轴现象;骨骼发育正处于高峰期者术后畸形进一步发展的危险性较高,程度也更严重,而手术时残余骨骼生长潜能较小者术后畸形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较小,程度也相对较轻。
因此对于曲轴现象的预防首先应该延迟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时间,尽量等到骨骼发育成熟后再手术。判定的标准有Risser征、Y形软骨是否闭合、身高生长速度等。对于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脊柱侧凸患者, 尤其是处于骨骼生长高峰期或在其之前的患者, 有人提出应考虑前、后路联合手术。1999年我在中华外科杂志上有一文章,比较详细。
Q:前些日子对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病人用CAGE 融合,没做椎弓根固定,效果都不理想,有后移位的,有残留疼痛的,也有下沉的,不如开窗小切口效果好,请教单用CAGE 还行吗?都需要行PLOR手术吗?
A:我的看法是,多数病人不需要融合。单用cage行腰椎融合我没有经验,海涌主任写过一篇文章,好象是发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上。要不要加椎弓根螺钉,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下地时间。这需要有病例对比。PLOR?是POLAR吗?
Q:关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方法如侧后方植骨,椎间植骨融合,放置椎间融合器,以及最近有人提出了360度植骨术等。我想请请教戴老师对这些术式的看法及分析。
A:从理论上讲融合的成功率是360度植骨>椎间植骨>侧后方植骨, 可以临床上开展一些比较研究。我们侧后方植骨做得多,没有不融合的,加上椎间融合应该更保险,单用融合器我没有体会。
Q:所谓的减压手术到底指的是减哪里的"压"?是减椎管内的压力还是髓内的压力?如果减压指的是髓内压,那么单纯的切除间盘却不打开硬膜能有效的减压吗?会不会因为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影响疗效?您在做此类手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减压的效果如何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何评价?国内外有这方面的报道吗?
A:椎间盘切除时并不需要切开硬膜。我做腰椎椎间盘切除只是将突出物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只是一种假说而已。量化的指标是指手术中吗?没有。
Q: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提到Modic分型。请问具体分型是什么?另外,对临床治疗有什么参考、指导意义?
A:http://www.jzwk.com/viewthread.php?tid=815&highlight=modic&sid=mxeSCH84
主要是与感染鉴别。
Q:请问脊髓损伤后是否应该早期应用抗生素?其根据是什么?是针对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还是肠道细菌的移位?
A: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脊髓损伤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目前已有明显减低。其中抗生素的问世和应用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因泌尿系统感染而死亡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少。
2、早期应用抗生素的目的一是治疗感染二是预防。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对于创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时间不长,今年年初Spine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刘建伟等的研究结果,证实脊髓损伤致截瘫后24小时出现内毒素血症,48小时后即有肠道细菌移位。
Liu J, An H, Jiang D, Huang W, Zou H, Meng C, Li H. Study of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from gut after paraplegia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Spine 2004; 29:164-169.
3、但脊髓损伤早期是否要常规应用抗生素?我的意见不必常规应用。适应证应限于:1)已有感染者;2)感染高危患者,如脊髓损伤平面高、程度重、合并伤重、开放损伤以及呼吸、泌尿系统功能受损者。
Q: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从后路作AF固定后是不是都要进行后路减压呢?我看见有的手术是直接上椎弓根螺钉复位后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复位效果,不需要行椎板减压。它们的适应症是如何区分呢?
1、根据压缩性骨折的定义,其中柱是完整的,因此大多数是稳定的,不需要手术。
2、少数稳定性差的压缩性骨折(如压缩程度>50%)可考虑手术,但复位同时不需要切除椎板。极个别有椎板骨折或血肿又有比较严重神经损害者可能需要切除椎板。
Q:目前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很快,有很多种形式,如经皮穿刺和腔镜技术,在你看来那种技术的前景更为广阔,对于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在那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A:我觉得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要多得多,例如手术入路、层次,可能损伤哪些结构以及预防措施等。
Q:1、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指征是什么?有没有年龄限制?
2、间盘突出用前路还是后路,优缺点是什么,有指征区别吗?
3、对于严重脊髓压迫减压后的再灌注损伤,有什么好的措施吗?
4、脊髓损伤除了骨的固定外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A:1、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1)绝对适应证:马尾神经损害、较大的脱出(extrusion)或游离(migration)引起的严重根性疼痛及运动损害。2)相对适应证:有根性症状和体征,保守治疗无效(一般为2-3个月后)。
2、前路还是后路?前路无优越性,极少有人(个别日本医生)用。
3、再灌注损伤,前面说过,假说而已。
4、脊髓损伤,一言难尽。推荐胥少汀和郭世绂的脊髓损伤基础和临床。
Q:1、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指征?
2、手术安全性?
3、为什么反对推拿治疗?
A:脊髓型颈椎病就是手术指征。只有强弱的区别。手术安全性,受好多因素影响:病情的严重性、全身情况、手术者对术式的选择、为什么反对推拿治疗?因为不能去除病因反而常常加重病情。
编辑:西门吹血
作者: 戴力扬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