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年轻男性住院3天死亡(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网友[dfysghx]:
从该患者的临床特点来看,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二方面: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对于暴发性心肌炎来讲,死亡率比较高,治疗上也没有非常好的办法,总体上来讲就是综合因素的治疗,这个患者最后死亡,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正常死亡,但是回顾一下,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这个患者最主要的就是心律失常,对楼主的几份心电图,发表一下意见。
1、第一份图,P波规律发生,但是和QRS波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成立,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型,但是QRS波群有轻微的宽窄变化(图中圆圈和箭头所示),QRS波群宽窄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
A、逸博点来源于交界区,合并重I度的右束支阻滞,由于左右束支的互差比较大,因此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由于右束支或是左束支的传导功能不稳定,导致右束支阻滞形态的变化;
B、逸博点起源于左束支,但是起搏点功能不稳定,起搏点上下移动导致QRS波群形态的变化。
C、窄的为交界区逸博,但是宽的为室性逸博。
但是不管从那一方面来解释,从第一份图上来看,出现了III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束支传导阻滞,虽然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还可,血压尚正常,但是应该意识到患者已经出现了弥漫的心肌损害,已经波及了房室交界区和束支水平,应该预见到这个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这时候应该考虑起搏器的事情了。
2、第二份图中最主要的发现就是:
电轴明显变化的2种形态的QRS波群,结合第一份图,我们可以认定其实就是起源于左束支水平不同部位的2种逸搏心律,1种电轴呈向左偏,另1种电轴右偏,极性的变化在I,III,V3-V6导联比较明显,其中在V3导联中出现的窄QRS波群,考虑为2个起搏点的冲动同时发生,从而出现的一种“假性正常化”现象。
这时候可以已经可以肯定起搏点在束支水平了,这种束支水平的起搏点功能非常不稳定,有随时停搏的可能,是安装临时起搏器的绝对适应证。
编辑:bluelove
从该患者的临床特点来看,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二方面: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对于暴发性心肌炎来讲,死亡率比较高,治疗上也没有非常好的办法,总体上来讲就是综合因素的治疗,这个患者最后死亡,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正常死亡,但是回顾一下,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这个患者最主要的就是心律失常,对楼主的几份心电图,发表一下意见。
1、第一份图,P波规律发生,但是和QRS波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成立,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型,但是QRS波群有轻微的宽窄变化(图中圆圈和箭头所示),QRS波群宽窄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
A、逸博点来源于交界区,合并重I度的右束支阻滞,由于左右束支的互差比较大,因此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由于右束支或是左束支的传导功能不稳定,导致右束支阻滞形态的变化;
B、逸博点起源于左束支,但是起搏点功能不稳定,起搏点上下移动导致QRS波群形态的变化。
C、窄的为交界区逸博,但是宽的为室性逸博。
但是不管从那一方面来解释,从第一份图上来看,出现了III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束支传导阻滞,虽然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还可,血压尚正常,但是应该意识到患者已经出现了弥漫的心肌损害,已经波及了房室交界区和束支水平,应该预见到这个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这时候应该考虑起搏器的事情了。
2、第二份图中最主要的发现就是:
电轴明显变化的2种形态的QRS波群,结合第一份图,我们可以认定其实就是起源于左束支水平不同部位的2种逸搏心律,1种电轴呈向左偏,另1种电轴右偏,极性的变化在I,III,V3-V6导联比较明显,其中在V3导联中出现的窄QRS波群,考虑为2个起搏点的冲动同时发生,从而出现的一种“假性正常化”现象。
这时候可以已经可以肯定起搏点在束支水平了,这种束支水平的起搏点功能非常不稳定,有随时停搏的可能,是安装临时起搏器的绝对适应证。
编辑:bluelove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