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如何安全、有效的实施麻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1-16 10:5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安全 麻醉 点击次数:

网友[yhy403]:

可以充分体会基层麻醉医生的压力和无奈!

1、没有监护仪,靠立式血压计间断测量血压,靠麻醉医生把脉监测脉搏,没有麻醉呼吸机,靠手感判断气道压力,看胸廓运动和用血气分析了解通气效果;没有麻黄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副肾,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成功实施了一例又一例的手术。相反,具有高档麻醉机、监护仪的医院,为什么会发生医疗事故,关键在于人。所以说麻醉机、监护仪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我们的劳动力,但是有时可能让我们过分依赖于仪器设备,人的主观能动性退化了,思想麻痹了,安全隐患出现了。所以说人的因素是医疗安全的决定因素。

2、要发扬老一辈麻醉医生的精神,在现有的条件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强烈的救死扶伤的医德,在临床工作中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并正确处理。无论从硬件或软件上,我们都已经比老一辈有所提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3、没有条件,我们要去积极创造条件。要跟领导陈述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我们承受太大的压力,出了事无论对个人还是单位都是巨大的打击。麻醉的高风险何在?我想主要是发生不可预料的、无法控制的急危重病情,不及时发现、及早处理,病人就会非死即残!所以麻醉出事,往往是生命攸关的大事。那么靠什么去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呢?除了人的因素,关键还是需要好的设备。

总之,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硬件的改善。

网友[huangyixiao98]:

如果将基层医院定义为乡、镇医院、厂医院,那我想我是并没有太多发言权的。因为我并非基层医院出身,也无基层医院工作经验。参与这个话题,是因为通过以前的社会实践,和基层医院医生的交流,还是有些感触的。

我读本科时曾经作了个关于家乡市乡镇医院麻醉科现状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跑了几个乡镇医院,并且在一家乡镇医院扎扎实实呆了两周。对基层医院有点感性认识。一句话,这些医院麻醉现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人员构成上,基本上是护校毕业(中专甚至无学历)的护士或者其他专业人员改学麻醉。人数多为一二人。有专职,也有兼职。职称上基本无主治级别以上的医生,用他们的话,主治或者大专生在该院就可以作院长了。无单独的麻醉科,人员均隶属于外科。在医院地位低,基本上无人重视。收入基本上是数百RMB,很难上千。麻醉仪器设备基本没有。麻醉机,个别医院有别的医院淘汰的80年代的103级别麻醉机(不能作机械通气),无监护仪,监测靠血压计和听诊器,数心率还要自备手表。无呼吸囊,估计病人心跳停了都只有搞人工呼吸。麻醉药物基本上只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肾上腺素,麻黄素很多医院需要的话需要临时开单子到药剂科领取。手术室设备简陋,有家医院大热天的作手术,开该院临床科室里惟一的空调还要向病人收费(对农民来说,几年前作手术能吹空调可能已经算高级享受了)。手术基本上局限于下腹部以下如阑尾炎、疝气,简单的清创缝合,下肢骨折的简单处理等。在人员的业务学习方面,基本上靠个人的摸索。从业人员间很少交流业务,防范心理很重。有的麻醉医生甚至没有一本麻醉方面的书籍。大多数人只到当地的县医院进修过基本的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基本上没有单独作过全麻的。无严格的术前访视,手术来了就做,限于经济条件或医院条件,很多病人无基本的术前检查,甚至心电图,用麻醉医生的话说,病人多是常年劳作的农民,身子骨硬,耐力好。

要解决上述状况,显然非一日之功。个人也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证麻醉的安全舒适,虽非天方夜谭,恐怕也如火中取栗。但是,不断提高,不断改善麻醉质量是应该可以作到的。这需要麻醉医生高度的责任心和付出巨大的努力。对麻醉质量和病人安全来说,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所以,麻醉医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历低不要紧,学位并不总与麻醉水平成正比。关键是要有学习进取的心态。一些基层医院的麻醉医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绝活”藏着掖着,这是挺可悲的。麻醉地位本来就不高,如果就那么几个人还不抱成团,共同进退,麻醉又谈何提高?

有战友认为麻醉“除了人的因素,关键还是需要好的设备”,个人是不赞同的。相对于麻醉的物质基础比如性能良好、功能齐全的仪器设备来说,麻醉者的安全意识对麻醉安全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前者可以一夜间得到改善,后者却非易事。很多基层医院都没有严格的麻醉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形式,也缺乏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麻醉安全基本上系于麻醉医生的个人素质和修为。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可能少点,但不是因为事故少,而是农民天性纯朴信任医生或者不懂医疗不懂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麻醉医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对于生命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天道、人道!关于改善麻醉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很多战友都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这不再赘述。

在我接触的很多基层医院的麻醉医生中,大多数都是具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自我提高的迫切心情的。但是这种热情总是被种种现实的无奈所打击。比如进修,在很多基层医院就要论资排辈或靠关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或者继续教育活动更是奢侈的想法。想买本专业书,还得大老远的跑到城里去。凡此种种,无疑都阻碍限制了麻醉的提高。因此,可否建议丁香园联合国内一些企业、医院、社会团体等等,共同为基层麻醉医生的学习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捐书或搞些“假打”的下乡活动,为基层医院的医生创造提供充分的继续教育机会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我以前所在的医院和几个基层医院有合作关系,他们的医生可以免费到我院学习进修,我想这应该是个好模式。

网友[mikeliu]:

关于怎样提高安全性,我觉得应该问一下年纪比较大的医生。在我们们医院,监护仪器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的,就是在我们的省医院也是在85年以后才有。听科室里的老医生讲,以前他们都是把脉做麻醉,当然手动测血压是必须的。就是现在他们都还有个习惯,手术中喜欢放个手指在耳前动脉,他们觉得手动监护虽然比不上机器监护,但是监护的内容大同小异,监护仪器的出现只是让麻醉医生从繁重的监护工作中解脱了出来,并且更加精确。

看看我们科室一个老医生做持续硬膜外麻醉就知道怎么做基层麻醉了:

1、持续硬膜外麻醉一般都是推3ml、2ml/次,最多推4ml/次,绝对不会象我们年轻人那样胆子大的时候推10ml/次;

2、一定等麻醉平面出来以后才让外科医生消毒;

3、辅助用药剂量很小,一般是我们年轻人用药量的1/3到1/2;

4、坚持原则、违反原则的事情绝对不做,且协调好和外科医生的关系;

5、麻醉过程中一定不离开病人;

6、一定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对于没有完全搞懂的仪器和药物一定不要乱用。

总之,觉得这位老医生给病人做麻醉,虽然速度不快,但是真的很稳当,而且有医德,是我学习的榜样。

< 上一页 下一页 >
分页: [1 ]   [2]   [3 ]   [4 ]   [5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西门吹血 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