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姜洪池:谈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8-03-19 16:26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关键词: 姜洪池 基层医疗 医疗改革 点击次数: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鹏)3月7日(周五)11:10,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教授做客人民网,畅谈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

嘉宾简介:

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黑龙江省肝脾外科中心主任、哈医大一院普外科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及脾功能与脾外科学组组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医生,黑龙江省省委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专家组副组长,黑龙江省普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美外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太平洋国际医科院院士,日本关西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王鹏:各位网友大家好,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一位医疗卫生界的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教授。姜老师您好,先跟大家打个招呼。

姜洪池:大家好。

王鹏:姜教授这次来主要和大家谈谈医疗卫生发展方面的问题。首先请姜教授给我们总体谈一下,您作为医疗卫生界的委员,除了行使参政议政工作之外,您还有特殊的身份——您也是专家,您也多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您怎么看待我们国家目前卫生保健的现状?

姜洪池:我作为学校一个管理者之一,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也是基层的一个普通外科大夫,因此,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基层情况的经验。我总体的感觉,卫生保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明显改善,成绩显著。虽说有问题,但是前景看好。

王鹏:既然您说前景那么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百姓都感觉看病不满意:排不上队,挂不上号,花的钱也很多,负担不起,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印象?

姜洪池:实事求是说,我的感觉,这些年来,我们卫生事业是在发展的,人民健康水平也在提高,比如说,期望寿命,能够从71到73岁,作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农医疗卫生状况,正像温总理所说,初步形成。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为什么有些问题,有些意见呢?我想这种不满足、不满意,是非常正常的。人的追求在某种阶段就是不满足,这是自然的属性。比如上大学,考上一个大学,应该不错了,但是他很不满意,我怎么没考上清华北大,考上清华北大又不满意了,我怎么没有考上哈佛、麻省理工。作为医疗保健方面还有它的特殊性,人们容易不满意。一个是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寿命的需求、不衰老和年轻的需求是无限的,可是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能够提供的事情在一定的阶段永远是有限的。在一个无限的期望和有限的供给,就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医院的管理者或者医务人员要不断地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好。事实上,医疗行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人民的健康。

王鹏:您是医院的著名专家,您有没有感受到患者挂不上号,有的提前一天的晚上就穿着军大衣、带着小板凳,晚上睡在那等着挂号,或者从号贩子的手里买高价号,甚至看不上病的情况?

姜洪池:第一,您比较了解真实情况。第二,你为这些给医疗、就诊、保健带来不便的同志在呐喊。这是一个事实,怎么来看这个事实?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人们有病,为什么都要来大医院,这一点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我既是做医生,我也曾经是病人,我非常理解这种心理和要求。比如,上医院就诊不像上饭店,上饭店一顿饭可以对付,上医院就医往往是高度重视。这里面运行成本不一样,比如上小饭店吃了一道菜可能比较便宜,价廉物美,可是同样一道菜,同样的质量,到五星级为什么价位如此不同?运行成本不同。国家也是同样规定,医院的级别不一样,收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大医院必然要花费高,姑且不用说交通、陪伴、住宿等。

第二,我们也要实事求是说,谁不愿意去就近的医院解决问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就是基层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网还有待加强和改善的地方,所以人们涌向大医院,大医院忙,小医院比较冷清,甚至有难以为继的现状。

王鹏:您觉得要改变这些现状,应该如何改进和努力?
姜洪池:要想改进,应该是多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政府的责任,公益事业应该得到加强,尤其对基层加强。另外从医院医疗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来讲,也要加强。我的感觉,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基层建设好。基层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包括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在城里就是社区医疗,这样使我们的百姓有病能够就近解决,至少疾病当中有一部分可以就近解决,没有必要全部来到大医院,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基层薄弱,需要加强。

王鹏:提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的想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姜洪池:基层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因为我每年都有机会到下面去义诊、医疗或者会诊,我也到过很基层,包括煤矿,县和乡。我发现那里的人们和那里的医疗单位真是需要改善。在城里的大医院工作,我也亲自看到了有的病不值得上大医院来,有的病可以在基层解决。我还发现,有的病在基层确实治疗的有些问题,不那么理想。所以这些使我想到基层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从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看,“三农”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比如“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他们究竟怎么样,我们国家9亿农民的事情不办好,我们粮食安全问题怎么讲。而且我们600多万医护人员,有190万是在基层。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要负责三分之二,9亿农民的事情。所以,基层的事情主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来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确立了怎么样能把适应农村的新技术传播下去,怎么能够培养出适合农村,待得住,用得上的医学生,我们考虑到这些问题,而且现在正在实施的过程中。

王鹏:比如您的学校毕业的学生,是直接找工作找到农村去,还是培训农村本地原有的乡村医生?

姜洪池:这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加强基层建设,我们国家早有所考虑。但是实事求是说这些年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这里就具体到,为什么医学生毕业很多,但是每年下到基层的却不多,有的甚至在城里待业,甚至改行,也不想去基层。这里就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那里的生活条件、工资,到了基层以后,他们的经济问题、他们的工资待遇问题,都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这涉及到配套政策和各方支持的问题。从医学教育来看,作为医科大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博士点、科研等等,无可厚非,大学应该建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多少医科院校,真正把培养农村、适合农村的医生,或者通科医生,在农村用得上的医生,有时候考虑是有限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即使培养出来以后,他能不能下去,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下去以后,他们的工作环境怎么样,设备怎么样,这也需要国家计划部门、财政部门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简而言之一句话,农村的事情、基层的事情应该是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建和谐,追求健康,追求美好。

王鹏:假如我是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我会从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上考虑。医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需要经验积累的一门科学。比如我在协和医院当三年的大夫,能做的手术可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如果在一个乡村,可能三年连一个高难度的手术病例见都见不着,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洪池:实事求是讲,医学生毕业以后,到底能不能到基层去,有一些非常实际、非常客观,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认可和长远的问题,但是事情就是这样。比如说协和、301或者哈尔滨医科大学,不可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全部都在大医院工作。我们的中心和侧重点,基层是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的。医学生择业观、就业观,在新的形势下就应该发生改变。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能够到乡村当村长,能到哪里为他们服务,医学生何尝不应该到基层去呢?人们总是对欧美的发达国家感兴趣,欧美的发达国家是特别重视社区医疗、基层工作的。比如一个医学生他不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然后一条龙相关发展的道路,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到基层,直接为那里的基层百姓服务,国家就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刚才您讲的,到那里手术机会少、复杂的病人少,他晋级怎么办,晋级就应该向基层的医护人员,向爱岗敬业的基层医护人员倾斜政策,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此外,比如人事劳动部门,他们的工资怎么考虑,在基层也照样,可能比城里更好。欧美国家就是这样。在基层的医院,可能要比大医院工资薪水优厚一些。所以,是通力合作,多部门协作,关心支持的事情。绝不是一个行业的事情。

王鹏:在今年的“两会”当中,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提案,我们政府有没有提出来这方面新的政策、新的做法?

姜洪池:这是大家关心的事情,尤其是期望已久的“医改”方案,特别是这次“两会”期间,人们都期待到底有多大改革的措施和力度。 

总体上是四个原则和四个建设。四个措施、四个建设,温总理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卫生保障制度的确立,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农民的问题给予考虑。比如过去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给40块钱,新的农村合作医疗50块钱。现在已经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给80块钱,这是非常大的举动,我们国家农民这么多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三就是医疗保健建设。第四,药品供应安全建设。这应该看出,我们的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的卫生战线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做点实事,怎么样把基层的事情做好。

王鹏:既然您说在基层多做实事,您所在的哈医大和您本人是怎么做的这些实事?

姜洪池:我们有一个课题组,包括多个学科,就是适宜农村的卫生技术向基层推广。应该坦率地讲,实事求是的承认,卫生工作真正要搞好了,就是它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可行性能不能得到及时恰当合理的医疗,公平性就是城里的基层能不能够像城里一样。所以有的医疗先进技术,比如刚问世不久的,已经在临床应用了,证明确实是有效的。但是不是全部都适宜用于基层,有的适宜到设备、环境、技术、投资,但是毕竟有一部分是适合农村的,这样我们就应该让农民,让基层的百姓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这种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医疗服务,这就叫适宜技术。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组深入基层、传播技术、规范技术,让那里的人们能得到公平的医疗。

第二,提高百姓的健康意识,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意识有两个概念:第一,预防疾病,防未病,治未病。这是最重要的,属于保健方面,有病早查出来,因此及时的体检就很盛行,这是人们一种健康意识的提高。第二,人们有病,有的是可以治好的,有的是难以控制的,就像气候问题,气候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可以预见,有的不可以预见,农民需要年年增收,但是气候因素很难抗衡。疾病也毫不例外,有的是治不好,因此过高的期望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性的。比如在医院,住院病人可以有2—4%的死亡率,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尽管患者本人尽了很大努力,尽管医生也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往往是做不到的。因为周总理早就说了,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很多的X,我们现在普遍地来讲,仍然有很多很多是无法攻克的,必须客观、实事求是地说。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打靶的运动员,哪个不需要枪枪中,但是这不符合客观规律,所有的疾病也不是说每一刀都开好,每一个病人都开好,因为病期、病程、状况不一样,因此,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作者: 人民网记者王鹏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