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除了高科技手段的转化,有没有您的医院的医生到比较偏远的农村看病。如果去了的话,是和当地的诊所联系,还是接农民到你们医院看病,是怎么样的运作方式?如果做的很好的话,可不可以作为面向更大范围推广的典型?
姜洪池: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一个方面是爱心和医疗质量。无论讲多少医院管理,但是四个字两个方面是核心,如果一个医院光有爱心,没有技术,医护人员是不可以的。光有爱心没有技术也不可以。因此爱心和技术缺一不可。所以把医院的质量逐步提高,为来住院的病人都治好。
另外一个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建设责无旁贷,我们的做法是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定期下基层,派好的医护人员。第二,扶贫,到最艰苦、最差、最远的地方去。这是走出去。
王鹏:这种频率有多高?
姜洪池:我们每年有专家团、博士团去四次左右。这是下去。另外我们请进来,有的基层医院需要培训,我们请专家来进行培训,有的我们免费支持他们。正常收进修费、培养费,我们不收。下去以后,不是简单的义诊、看病,除了义诊、看病以外,有一个培训、传教、帮助的关系。如果单纯上那义诊、看病、作手术,单纯这样是不可以的。应该留下一支不走医疗队伍,应该使那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在当地做一些试探性的手术操作或者新技术的推广,我想这样就更实际。不然的话,去两天三天回来了,你走了以后,照样如故,照样冷清,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些问题。
王鹏:我注意到您刚才说的,一个是“走出去”,一个是“请进来”。目前有些三甲医院也在做这件事,比如301医院有全军的医生来这里培训,其他的医科大学也有。和全国其他医院相比,您既然比较早的也很着力地提出基层卫生医疗网络的建设,哈医大有什么自己独到的特色?
姜洪池:刚才你说301,301做的也是很好的,经常关爱基层,也包括全国的一些单位。作为我们来说,一个我们值得强调的就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因为现在所有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作是非常忙累的,仅就我所在的医院——哈尔滨医院而言,现在是不足三千名员工,住院病人可以达到3600多人,他们经常通宵达旦为病人服务,谈何容易,还要抽一部分下基层。首先要有一种责任意识。这样的话,下去的人能够吃苦,能够诚心地为那里的人服务。在家的人负担加重了,心情也很愉快,尽管我没有下去但是我在家里多做一些。第一条就是责任意识。
第二,这件事情要做,应该有确切的规划,有确切下基层的培训材料,这样使他们的培训更规范一些。
第三,不能够只是形式,要像样的。我们现在说德艺双馨,也就是我说的责任和技术,二者具备的情况下,做一些实事。
第四,农村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发现以后怎么解决。比如,我们到底怎么样培养农村的医生,我们热衷于研究生、博士后的培训,农村医生的课应该讲到多大的广度,应该讲什么样的深度,不同地区的疾病不同。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研究,我们下去的人也应该思考、探索这个问题。
王鹏:如果您这么做的话,您医院的医生会不会想“我平时上班就这么累了,通宵达旦,我晚上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你还让我下基层,到偏远山区去”他们没有怨言吗?
姜洪池:实事求是说,不是所有医生都甘心情愿这样做,这是非常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事情。
比如一个医生不管哪一天,刮风下雨,也不管自己身体舒服不舒服,也不管自己家里来了什么样重要的客人,每天都照样去医院查房,假期同样如此,周末同样如此,家里照顾的事情很少。在这么忙的情况下,再让他下去,家里的事情、工作的事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毕竟有些工作人员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第一,一定要有责任意识。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个德艺双馨的工作人员,应该有责任到基层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些人到了基层以后,比如我到了基层煤矿,从井上下来为他们服务,我深深感到,基层的人太需要了,我深深感到,基层的人,矿工也好,农民也好,他们太伟大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那么服务呢?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
因此下了基层,到了农村,对医护人员本身也是有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所以在平时工作中,对来看病的农民、工人、基层百姓,有更大的热情。因此我觉得,这是最实际的一种素质培养课。
王鹏:刚才我们说的比较多的是农村医疗网络建设。您所谓的基层卫生医疗的网络,我想不仅包括农村,还包括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社区,我们国家正在尝试做分级医疗,比如小病可以去社区看。您所在的医院,在哈尔滨市和周边的一些小城市,在城市居民当中是怎么推广这类工作的?
姜洪池:基层医疗卫生网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院。在城里主要是社区医疗保健。在城里,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很多年了,社区医疗保健对普通百姓来说是非常方便、非常经济、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比如就我们医院而言,它在三个社区的医院,这样给他们解决问题就更方便一些,检查的费用也更低廉一些,更实际一些。如果需要,检查的档次逐步提高。这样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最重要的好处,第一,就是以后医疗卫生保健发展的态势必须逐级医疗,不然的话,价格的问题,大医院规模不断扩张,这都是不正常的。第二能够方便。因为就近解决了。第三,我们有些人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经费,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不然的话,什么事情都上大医院,什么事情都做高档检查,有的病需要,有的病是完全不需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此,基层医疗卫生网建设以后,也可以使我们药品支出和医药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王鹏:作为专家您当然有资格,也有知识这么说。老百姓会觉得“我是一个外行,我不懂,我之所以去看,就因为我不是医生,第一,我怎么知道我的病是大病还是小病,第二,如果我去社区医院,他给我误诊了,或者本来可以治好的,他给我耽误了时间怎么办?”
姜洪池:第一,我怎么知道我这个病是大病,是小病,上大医院还是小医院,这个问题很好。欧美国家,有的地方做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欧美国家也不是全部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我们国家毕竟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说的特色,就是中国的国情不一样。中国基数太大,农民数太多,基层问题太多,而且我们的医疗保健原来的基础是薄弱的,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原来工人、干部、事业单位全部公费医疗,后来免掉,不是公费医疗,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己掏腰包。现在情况又变了,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负责。比如我们的医疗经费,每一年整个的医疗经费,全国是9000亿,政府占18%左右,那么社会是占30%左右,自己掏腰包占19%左右,这49%毕竟还是占多数,但是由于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努力,这个数已经下降了6.5%,就是个人掏腰包这部分已经下降了6.5% 。所以这是一件非常好的态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继续努力做工作,还是很有希望的。
王鹏:您今年作为“两会”政协委员,提案是什么?您关注的是哪部分?
姜洪池:我今年的提案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刚才讲的基层医疗卫生网建设,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把这个事做好。第二就是期望早日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按照党中央要求,建立和谐社会。我能看得到的、更直接的医患关系和谐有待于尽快提高。我认为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只要这样回想和设想,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朝代,对医生、对教师应该尊重,这应该和谐,为什么现在出现不和谐呢、不尊重人呢?这需要我们思考。
第一个问题,服务不满意、价格高,完全看成是一个行业的事情,这是不客观的。这是一个综合的事情。比如,政府的责任、公益事业,目前我们对医院、医疗保健、医疗卫生,包括公共卫生投入是有限的,目前还不能够像欧美国家自己掏腰包那部分是小额,国家、社会扶持是大额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作为一个国民希望早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在眼下,我们应该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的困难,比如我们国家总的税收额度是5.13亿,医疗卫生行业整个运行是9000亿,接近一万亿,一万亿占五分之一,怎么可能呢?目前我们国家要办的事情很多,我们应该理解这个事情。而且目前形势越来越好。比如今年卫生预算投入823亿,比去年增加了167亿,按增加幅度是达到20%,我们GDP增长是10%左右,应该看到我们政府已经很重视这件事了。因此我们的期望和实施,一定不要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经济状况。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应该是很有希望的,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王鹏:在医患和谐关系上,您所在的医院和您所在的医科大学的几个附属医院,您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姜洪池:因为我们医大一共五所附属医院,我每周还要做两次手术,应该说有一定的机会接触基层。
我确实发现,有不和谐的因素。但是大多数情况来看,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的状况渐好,人们渐渐地比较理性的认识这个问题。为什么渐渐理性认识这个问题呢?比如对价格高、贵,应该理性理解,正视现实,过去邮一封信8分钱,现在至少得1.2元、1.6元,哪个价格不涨,结构性调整,物价不断攀升,是社会、全世界普遍都有的,所以必须实事求是认识这个问题。
第二,所有运行成本在增加。医院的运行也要增加。而且基层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运行成本也不一样。小医院一层楼,没有电梯。大医院那么多的电梯,那么多的服务,怎么能够一样呢?运行成本也不一样。
第三,如果有些价格高的话,这几年我们国家正在调整,也在更加合理。比如药品已经20几次降价了。这里面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呢?刚开始定价的时候,我们有关部门就应该实事求是地科学论证,刚开始就不要定高。第二方面在运行当中也不要有太大的空间,我希望真正的空间应该给国家,应该让惠于百姓。中间预留的空间不要太大。
药品到百姓那里贵,这是整个条链当中,医院是终端。所以整个链条当中的价格增长,责怪终端太不公平了,这是价格上涨的因素和需要我们注意的事项。
因此,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当中,四个建设体系,其中就有一个药品供应的安全体系和保障体系。我觉得这个事情会逐步解决好的。
作者: 人民网记者王鹏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