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生日记》部分内容选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致人死地的“寻常咽痛”
pgh0924(潘公华)
2002年6月12日 多云
经过 本月的一天,刚查完房,天气有些闷热,此时,一位以前经常来住院的老病人又来了。患者是一位65岁个子高大而又胖胖的老头,原有心绞痛病史,长期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经常提着个装有病历卡及药瓶药盒的尼龙袋到门诊开药,医生护士都很熟悉。本次因低热、咽痛伴活动后胸痛2天于晨9点入院,查体:体温38℃,神志清楚,呼吸平顺,咽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分。ECG示左胸导联ST轻度压低,T波低平。接诊医生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心绞痛,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并予以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口服,并嘱严密观察病情。至当日中午12时患者出现咽痛不能缓解,并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值班医生立即请二线医生会诊,一看该病人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声音低沉,第一感觉是个急性喉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注,同时请麻醉科、耳鼻喉科紧急会诊,可是还是已经晚了!病人很快神志不清呼吸停止。气管插管时才发现会厌水肿明显并阻塞喉口,根本插不进去——急性会厌炎!几乎同时耳鼻喉科主任行气管切开,但仍回天乏术,家属号啕大哭,在场所有抢救人员也是感到惋惜。
心得体会 该病例虽然诊治没有问题,病情观察和抢救也很及时,但病情演变迅速,综合抢救无效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五官科中有两种疾病病情可迅速发展致死:急性喉炎和急性会厌炎,后者比前者更厉害,发展更快,很快可导致窒息死亡。而这两种疾病很有可能在急诊内科首诊,时刻小心!此例病人让我深深体会到:①急诊医生知识面要宽广,对各个科的疾病尤其是急重症要有一定的认识。②病情观察要仔细特别是在对疾病初步诊治后,疾病的演变往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上例病程中逐渐出现了吸气性呼吸困难,有三凹征表现等。③自己吃不准的要积极请它科会诊。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liang_wei_feng(梁卫丰)
2005年2月17日 晴
我是一名年轻的眼科医生,1年前值班时会诊的一个内科门诊病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病人主诉“双眼视物不清6小时”,我为他作了眼科常规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2,眼前节、眼底、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此时我可以告诉患者“眼部未见异常”,但直觉告诉我“视物不清”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3年的眼科临床工作已经让我养成了一种独特的诊疗思维,那就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问诊和检查,有理有据地解释患者的主诉,而不能主观臆断。就这个病例而言,视物不清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包括中心视力的下降、视野的缺损、色觉的异常等。于是,我进一步检查视野,提示双眼左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回避)。追问病史,患者诉“6小时来还有右枕部头疼等不适”,并出示了刚做的头颅CT。尽管报告提示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但我依据自己的问诊、检查,分析患者存在颅内病变,并累及视交叉之后的视路,所以建议病人检查头颅MRI。果然,MRI报告右枕叶及左小脑半球多发亚急性期脑梗死,该病人当即住院接受治疗。两周后复查,视野缺损基本恢复。
此后一年来,由我这个眼科医生首先检查出的颅内病变竟有十几例,其中包括2例占位性病变。
回首往事,颇有感慨。那一次侥幸有所收获后的心情,就像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子高兴地拾到一个漂亮的贝壳一样。而今从事眼科工作已经四年多了,不断成熟的诊疗思维也让我在常规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甲状腺功能减低长期误诊为慢性乙型肝炎
dongliangli(李东良)
2000年3月15日 阴
经过 今天我值班,中午11点30分准时来到科里接班。副班医生将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的患者给我做了简短介绍,她说:“其他患者无特殊变化,新入院的11床是一个慢性乙肝患者,我已对他做了相应处理”,说完后就急急忙忙下班了。看过重病人以后,我带着听诊器来到11床患者的床前。患者男性,只见其精神萎靡,颜面苍白,声音低微,似乎病情较重,感到与一般的慢乙肝患者有所不同。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患者41岁,会计,主诉:乏力、四肢、颜面憋胀、肝功能异常10个月,加重1个月。于10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为:ALT 86U/L,AST 65U/L,GGT(谷胺酰转肽酶) 72U/L;乙肝五项: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先后在2家医院就诊共住院90余天,均按乙肝给予保肝治疗,肝功能始终不见好转,临床症状不见减轻,且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颜面四肢憋胀,声音嘶哑而到我院诊治。
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轻而临床表现较重,用慢性乙型肝炎难以解释,当即对诊断产生了怀疑。从临床表现看倒是很像甲状腺功能减低,于是检查血清T3、T4、FT3、FT4和TSH。
该患者甲状腺功能相关检查结果:T3、T4、FT3、FT4均严重减低,TSH明显升高,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均经复查)。最后诊断为:①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②慢性HBV携带者。给与口服左旋甲状腺片治疗(未用任何抗病毒和保肝药物),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住院20天肝功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出院,门诊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定期随访1月肝功未出现过异常,坚持正常工作。
心得体会 ①正确的思维对一个临床医生非常重要,当临床表现与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不符,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病因,绝对不能牵强附会,先入为主,不要被别人的诊断所迷惑。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但在外院和我院的首诊医生并没有深究。②成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其他器官损害,必须引起注意,其主要见于有粘液性浮肿的患者,引起肝损害的原因可能与肝组织中的粘多糖沉积有关。中国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普通人群的10%,一部分其他疾病患者可能也会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但不一定都是乙肝,若伴有肝功能异常时一定要注意鉴别,要克服专科医生“管状”视野、单项思维、先入为主等容易犯的错误。③ 终末期肝病常会出现甲状腺素减低,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肝功能异常鉴别。甲状腺与肝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肝脏是T4脱碘转化为T3 的重要部位。肝脏疾病时,常有明显的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患者 T3 降低较常见,严重者T4 水平亦降低,也应引起注意。
关于SARS的记忆
刘玲
2006年4月28日 阴
4月28日,我的SARS隔离纪念日。
站在台历前,思绪又闪回三年前……
我所在的城市对SARS的关注相对晚些。2003年3月底,我院的发热门诊开诊;4月26日,接诊了本市唯一1例SARS疑似病人,第三天,我们17位与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被宣布医院内观察。
几乎使我们发热门诊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全部隔离的,是从内蒙疫区探亲来此的一对父子。其家人中已有因感染SARS丧生者,当时尚有两人(包括孩子的母亲)为SARS临床确诊病人,在当地医院接受救治。这对父子到达本地后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几天后父亲开始发热、咳嗽,于是他收拾好行李,打电话要了120救护车,和孩子一起来到我们医院。
值班医生至今仍很清晰地记得那天见到这对父子时的情景:
时值傍晚,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有了一天中难得的片刻清闲,走到工作人员通道的外走廊上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呼吸些新鲜空气;须臾,120救护车呼啸而至嘎然停在面前。车门开处,率先跳下的是一个身穿迷彩服、手持仿真冲锋枪的5岁左右的男孩。男孩先是一脸严肃,而后扮个鬼脸,突然端起冲锋枪对着工作人员嗒嗒嗒、嗒嗒嗒一阵疯狂扫射,接着噘起嘴唇,在抬起的枪口上潇洒地吹了口气。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让大家一时愕然;随后,他父亲提着行李下了车,领孩子进了诊室……第二天下午,父亲被诊为SARS疑似病人,并转入定点医院救治,孩子也随之转院进行医学观察。后来,我们在隔离期间常常谈起这对父子,笑称大家是被那男孩冲锋枪的一阵扫射伤到了,以致差点全军覆没。
隔离的日子是轻松的,不用每天早起赶着上班,不用穿不透气的猴服、戴不透气的口罩和压得鼻梁生疼的目镜,不用口干舌燥挥汗如雨不停歇的接诊患者,不用每天无数次的清洗和消毒双手,不用……
隔离的日子是沉重的,会被隔离多久?是否会被感染?家里一切都好吗?孩子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吗,一个人在家会害怕吗?父母身体好吗,是不是会很需要照顾?我们不可能像媒体说得得那样能够忘记危险,忘记自己,忘记孩子和老母!多少揪心事,多少不眠夜……
隔离的日子是浪漫的,爱人之间的甜蜜情话突然又多了起来,手机短信上满是轻松的笑话和爱情的宣言;对面街心花园里孩子的身影多了起来,那是被专门领来、好让楼上被隔离的爸爸或妈妈能远远的望上一望;隔街的飞吻多了起来,这是情侣之间传达爱意的另一种方式;美丽的憧憬多了起来,我们更加懂得应该善待生命、珍爱生活……
隔离的日子更是伤感的,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SARS并以身殉职,使我们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年初还被众多媒体辱骂为“白狼”的我们,现在却不计前嫌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人的生命(包括那些不遗余力辱骂、诅咒我们的人)我们能不伤感吗……
如今,SARS的脚步暂时远去了。和我的预测一点不差:SARS时期的白衣天使们早已再次被人为地打下神坛,沦落魔界!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理解我们自己的付出,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明白我们自己的襟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实践自己的希波柯拉底誓言,荣辱不惊,淡泊一生。
pgh0924(潘公华)
2002年6月12日 多云
经过 本月的一天,刚查完房,天气有些闷热,此时,一位以前经常来住院的老病人又来了。患者是一位65岁个子高大而又胖胖的老头,原有心绞痛病史,长期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经常提着个装有病历卡及药瓶药盒的尼龙袋到门诊开药,医生护士都很熟悉。本次因低热、咽痛伴活动后胸痛2天于晨9点入院,查体:体温38℃,神志清楚,呼吸平顺,咽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分。ECG示左胸导联ST轻度压低,T波低平。接诊医生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心绞痛,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并予以常规的抗心绞痛药物口服,并嘱严密观察病情。至当日中午12时患者出现咽痛不能缓解,并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值班医生立即请二线医生会诊,一看该病人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声音低沉,第一感觉是个急性喉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注,同时请麻醉科、耳鼻喉科紧急会诊,可是还是已经晚了!病人很快神志不清呼吸停止。气管插管时才发现会厌水肿明显并阻塞喉口,根本插不进去——急性会厌炎!几乎同时耳鼻喉科主任行气管切开,但仍回天乏术,家属号啕大哭,在场所有抢救人员也是感到惋惜。
心得体会 该病例虽然诊治没有问题,病情观察和抢救也很及时,但病情演变迅速,综合抢救无效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五官科中有两种疾病病情可迅速发展致死:急性喉炎和急性会厌炎,后者比前者更厉害,发展更快,很快可导致窒息死亡。而这两种疾病很有可能在急诊内科首诊,时刻小心!此例病人让我深深体会到:①急诊医生知识面要宽广,对各个科的疾病尤其是急重症要有一定的认识。②病情观察要仔细特别是在对疾病初步诊治后,疾病的演变往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上例病程中逐渐出现了吸气性呼吸困难,有三凹征表现等。③自己吃不准的要积极请它科会诊。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liang_wei_feng(梁卫丰)
2005年2月17日 晴
我是一名年轻的眼科医生,1年前值班时会诊的一个内科门诊病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病人主诉“双眼视物不清6小时”,我为他作了眼科常规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2,眼前节、眼底、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此时我可以告诉患者“眼部未见异常”,但直觉告诉我“视物不清”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3年的眼科临床工作已经让我养成了一种独特的诊疗思维,那就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问诊和检查,有理有据地解释患者的主诉,而不能主观臆断。就这个病例而言,视物不清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包括中心视力的下降、视野的缺损、色觉的异常等。于是,我进一步检查视野,提示双眼左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回避)。追问病史,患者诉“6小时来还有右枕部头疼等不适”,并出示了刚做的头颅CT。尽管报告提示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但我依据自己的问诊、检查,分析患者存在颅内病变,并累及视交叉之后的视路,所以建议病人检查头颅MRI。果然,MRI报告右枕叶及左小脑半球多发亚急性期脑梗死,该病人当即住院接受治疗。两周后复查,视野缺损基本恢复。
此后一年来,由我这个眼科医生首先检查出的颅内病变竟有十几例,其中包括2例占位性病变。
回首往事,颇有感慨。那一次侥幸有所收获后的心情,就像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子高兴地拾到一个漂亮的贝壳一样。而今从事眼科工作已经四年多了,不断成熟的诊疗思维也让我在常规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甲状腺功能减低长期误诊为慢性乙型肝炎
dongliangli(李东良)
2000年3月15日 阴
经过 今天我值班,中午11点30分准时来到科里接班。副班医生将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的患者给我做了简短介绍,她说:“其他患者无特殊变化,新入院的11床是一个慢性乙肝患者,我已对他做了相应处理”,说完后就急急忙忙下班了。看过重病人以后,我带着听诊器来到11床患者的床前。患者男性,只见其精神萎靡,颜面苍白,声音低微,似乎病情较重,感到与一般的慢乙肝患者有所不同。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患者41岁,会计,主诉:乏力、四肢、颜面憋胀、肝功能异常10个月,加重1个月。于10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为:ALT 86U/L,AST 65U/L,GGT(谷胺酰转肽酶) 72U/L;乙肝五项: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先后在2家医院就诊共住院90余天,均按乙肝给予保肝治疗,肝功能始终不见好转,临床症状不见减轻,且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颜面四肢憋胀,声音嘶哑而到我院诊治。
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轻而临床表现较重,用慢性乙型肝炎难以解释,当即对诊断产生了怀疑。从临床表现看倒是很像甲状腺功能减低,于是检查血清T3、T4、FT3、FT4和TSH。
该患者甲状腺功能相关检查结果:T3、T4、FT3、FT4均严重减低,TSH明显升高,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均经复查)。最后诊断为:①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②慢性HBV携带者。给与口服左旋甲状腺片治疗(未用任何抗病毒和保肝药物),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住院20天肝功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出院,门诊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定期随访1月肝功未出现过异常,坚持正常工作。
心得体会 ①正确的思维对一个临床医生非常重要,当临床表现与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不符,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病因,绝对不能牵强附会,先入为主,不要被别人的诊断所迷惑。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但在外院和我院的首诊医生并没有深究。②成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其他器官损害,必须引起注意,其主要见于有粘液性浮肿的患者,引起肝损害的原因可能与肝组织中的粘多糖沉积有关。中国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普通人群的10%,一部分其他疾病患者可能也会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但不一定都是乙肝,若伴有肝功能异常时一定要注意鉴别,要克服专科医生“管状”视野、单项思维、先入为主等容易犯的错误。③ 终末期肝病常会出现甲状腺素减低,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肝功能异常鉴别。甲状腺与肝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肝脏是T4脱碘转化为T3 的重要部位。肝脏疾病时,常有明显的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患者 T3 降低较常见,严重者T4 水平亦降低,也应引起注意。
关于SARS的记忆
刘玲
2006年4月28日 阴
4月28日,我的SARS隔离纪念日。
站在台历前,思绪又闪回三年前……
我所在的城市对SARS的关注相对晚些。2003年3月底,我院的发热门诊开诊;4月26日,接诊了本市唯一1例SARS疑似病人,第三天,我们17位与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被宣布医院内观察。
几乎使我们发热门诊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全部隔离的,是从内蒙疫区探亲来此的一对父子。其家人中已有因感染SARS丧生者,当时尚有两人(包括孩子的母亲)为SARS临床确诊病人,在当地医院接受救治。这对父子到达本地后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几天后父亲开始发热、咳嗽,于是他收拾好行李,打电话要了120救护车,和孩子一起来到我们医院。
值班医生至今仍很清晰地记得那天见到这对父子时的情景:
时值傍晚,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有了一天中难得的片刻清闲,走到工作人员通道的外走廊上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呼吸些新鲜空气;须臾,120救护车呼啸而至嘎然停在面前。车门开处,率先跳下的是一个身穿迷彩服、手持仿真冲锋枪的5岁左右的男孩。男孩先是一脸严肃,而后扮个鬼脸,突然端起冲锋枪对着工作人员嗒嗒嗒、嗒嗒嗒一阵疯狂扫射,接着噘起嘴唇,在抬起的枪口上潇洒地吹了口气。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让大家一时愕然;随后,他父亲提着行李下了车,领孩子进了诊室……第二天下午,父亲被诊为SARS疑似病人,并转入定点医院救治,孩子也随之转院进行医学观察。后来,我们在隔离期间常常谈起这对父子,笑称大家是被那男孩冲锋枪的一阵扫射伤到了,以致差点全军覆没。
隔离的日子是轻松的,不用每天早起赶着上班,不用穿不透气的猴服、戴不透气的口罩和压得鼻梁生疼的目镜,不用口干舌燥挥汗如雨不停歇的接诊患者,不用每天无数次的清洗和消毒双手,不用……
隔离的日子是沉重的,会被隔离多久?是否会被感染?家里一切都好吗?孩子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吗,一个人在家会害怕吗?父母身体好吗,是不是会很需要照顾?我们不可能像媒体说得得那样能够忘记危险,忘记自己,忘记孩子和老母!多少揪心事,多少不眠夜……
隔离的日子是浪漫的,爱人之间的甜蜜情话突然又多了起来,手机短信上满是轻松的笑话和爱情的宣言;对面街心花园里孩子的身影多了起来,那是被专门领来、好让楼上被隔离的爸爸或妈妈能远远的望上一望;隔街的飞吻多了起来,这是情侣之间传达爱意的另一种方式;美丽的憧憬多了起来,我们更加懂得应该善待生命、珍爱生活……
隔离的日子更是伤感的,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SARS并以身殉职,使我们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年初还被众多媒体辱骂为“白狼”的我们,现在却不计前嫌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人的生命(包括那些不遗余力辱骂、诅咒我们的人)我们能不伤感吗……
如今,SARS的脚步暂时远去了。和我的预测一点不差:SARS时期的白衣天使们早已再次被人为地打下神坛,沦落魔界!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理解我们自己的付出,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明白我们自己的襟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实践自己的希波柯拉底誓言,荣辱不惊,淡泊一生。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