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生日记》部分内容选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3-17 12:26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住院医生日记 内容选读 丁香园 出版 点击次数:

谁是肝硬化的罪魁祸首?

sumer(林苏)
2005年11月3日 晴

经过 病房中来了一个31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腹胀,眼黄一年,意识模糊半天”入院。1年前化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e抗原均阳性,肝功能异常,在外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之后使用拉米夫定(贺普丁)抗病毒治疗一年,HBV-DNA已转阴,但是肝功能仍然进行性恶化。门诊诊断为肝性脑病收入院。入院后,我发现患者精神兴奋,眼神呆滞,动作迟钝,肌张力增高,似乎与常见的肝性脑病有所不同。再查阅外院化验单,发现铜蓝蛋白较正常值降低一半。患者年龄较轻,却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虽然抗病毒治疗使病毒持续抑制,但病情仍然恶化。因此怀疑合并其他疾病。于是完善血清铜、铜蓝蛋白、尿铜、角膜K-F环等检查,发现血清铜和24小时尿铜升高、铜蓝蛋白低、角膜K-F环阳性,果然符合典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改变,颅脑MRI也证实神经系统已经受累及。通过驱铜治疗,患者精神症状及肝脏功能明显缓解。

心得体会 我国是乙肝大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往往归咎于乙肝病毒活动,有时就会漏诊其他肝脏疾病。因此,如果遇到与常见情况不相符的时侯,应该仔细寻找原因,不能因为思维的惰性而造成漏诊。



手术室的故事

飞贼(杨宏武)
1998年10月12日 晴

经过:手术室,在很多人眼里是神秘、敬畏、古怪甚至是可怕、恐惧的地方。而作为一个外科医生,那里只是一个他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他充当“上帝”的地方、是一个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也可能是他一生的“滑铁卢”。

1998年8月的一个夜晚,时间:11:30。

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外科值班的杨医生从书本中拉了出来,他知道,这个时候的电话一定是急诊室的。果然,电话的另一头清晰地传来:“请外科医生马上到急诊室,有外伤休克病人。”

夜晚,月明星稀,杨医生清晰地记得老师曾告诉过他,每来一个病人都是一次考试,而且是必须100分的考试。“这次考试我能得100分吗?”他想。

急诊室的值班医生简单介绍了病情:“患者男,28岁,外伤后1小时,胫、腓骨骨折,B超提示脾破裂,其他未发现异常。目前患者血压70/30mmHg,心率110次/分。处于休克期,现正在进行抗休克治疗。”检查完病人,杨医生脑海里清晰地制定出治疗方案:立刻实施脾脏摘除手术。但今夜由于种种原因,外科没有上级医生,按常规,这类手术必须有主治医生参加,而他还差4个月才能成为主治医生。此时,他面前只有两种选择:①手术,但一旦出现意外而自己无法处理,那么自己的名誉和职业生涯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且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也将从他手中溜走;②转院。合乎一切手续,同时,自己也没有工作责任。但以这个患者目前的情况,恐怕在时间上不允许。

生命,在这个时候面临选择;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时候经受着考验。

“顾不了这许多了,生命是第一位的,抢救是第一位的”,他下定了决心。“发急诊手术通知单,通知手术室。通知中心血库备全血800ml。加强补液力度……”,在他的指挥下,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时间:夜晚0时30分,手术室。

麻醉状态下的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杨医生拿着手术刀,看了看做助手的年轻住院医生、实习医生和器械护士,“开始吧!”,他说。

手术开始了,打开腹腔,切开脾结肠韧带,控制脾蒂,分离周围组织……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终于,破裂的脾脏被托出腹腔,脾脏被成功摘除。“病人生命体征怎么样?”,他问麻醉医生。得到的回答是:“血压仍不稳定。”不对!“腹腔肯定还有其他情况,继续探查。”果然,脾窝内仍有鲜血渗出。问题在胰腺,胰腺外三分之一处挫伤,有鲜血和微量的胰液渗出,周围组织已经明显水肿,这种情况必须施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意想不到的意外还是来了,怎么办?要知道,他从来没有主刀做过胰腺手术啊!

助手慌了,反复悄悄地问杨医生说“这可怎么办?”。他狠狠瞪了一眼助手,“闭嘴”,他说道,“麻醉医生,现在开始进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请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他的坚定给着自己信心,也让助手平静了下来,积极配合着他。凭借着他扎实的手术基本功和解剖功底、凭借着他在脑海中早已背熟的手术学图谱。手术终于完成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所有人都长舒了口气。而此时主刀的他,心中交织着喜悦、兴奋、还有很多难以名状的片断。“不行,不能这样”,一个声音在心中提醒着杨,“是啊,越是这个时候,外科医生越是越容易出纰漏”,他暗舒一口气,“继续探察腹腔,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

最后的意外还是出现了,患者小肠远端距回盲部五十厘米,有两处破裂,已经被大网膜局部包裹。分离包裹,他和助手再次密切配合,为患者实施了部分小肠切除术。

手术,终于结束了,患者的生命让手术者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医生们抬头看看手术室的电子钟,时间定格在清晨八点整。整个手术历时7小时30分钟。

走出手术室,送患者进入监护病房后,手术者们没有听清患者家属的感谢,他们只感到早晨的阳光真的很灿烂!

后记,两年以后,这家医院编写院史时,把这1例根本算不上最难的手术写进了外科的历史。

心得体会:外科医生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肯定会遇到临时、紧急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过硬的功底以及充分的信心,将会指引着他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住院医生日记》介绍

跨越2005和2006,丁香园迎来了她崭新的2007,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住院医生日记》。两年磨一剑,在丁香园几千名网友的倾情奉献下,在十余位版主、中级战友的精心整理和编辑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住院医生日记》即将在2007年1月份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们不敢说这本书有多么的专业,但这本书绝对是精品——从
近4000篇200多万字的网络作品中精选而来,经过作者、编者、副主编、主编、出版社层层把关。精选的400多篇日记,全部来源于临床一线医师,每一篇日记,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悟、体会、经验和教训。

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住院医生们自己的行医故事,真实而不乏生动,正如本书的策划人,《健康报》主任记者
周环老师写到:每一篇日记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如闻其声,如见其态,使读者仿佛随着青年大夫们、医学实习生们,在急诊室里忙乱,在手术台上心跳。住院医生们带着稚嫩、带着愧疚的体验,带着自责、带着自信的反思考,是送给全国医学同行们最实际的教科书(辅助材料),如同就在床旁临诊教学。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看完本书后写到:作为住院医师,不但可以读这本《日记》,也可在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注意收集病例,写自己的《日记》。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感谢丁香园给全国的青年医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医师,不仅能够读这本日记,还能够继续参与到住院医师日记的编写中来,打造我们丁香园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精品。

主编:辛永宁(丁香园ID:xinjidechun)
副主编:陈定贵(丁香园ID:灯红酒绿),张鸿飞(丁香园ID:西门吹血)



编辑:ache

< 上一页
分页: [1 ]   [2 ]   [3]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