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氯吡格雷的药效之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1-12-12 16:57 文章来源:百傲科技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丁香园 生物专题 百傲科技 基因芯片   点击次数: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药物是氯吡格雷,商品名是波利维。它是制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十多年前开发的一款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也常用血管支架术的抗凝药。不同于以前的药物,氯吡格雷的靶点是血小板表面上的ADP受体,而ADP正是激活血小板引起凝血反应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氯吡格雷药效明确,毒副作用小,很快就获得市场的好评,销量节节攀升。

然而,氯吡格雷也并非十全十美,也常有氯吡格雷用药无效的案例报告,这是什么原因呢?尽管药物有个体化差异,这一点临床医生和药师很早就知道,但氯吡格雷无效的报告还是引起了临床科学家的重视。氯吡格雷是一个“前药”,它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经过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化,后来发现CYP2C19参与了大部分反应。也有其他的研究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找到CYP2C19相关的等位基因。[1]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这几年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有研究支持:CYP2C19基因的功能缺失与不良的心血管预后相关。也有研究提出不同意见,说是没有关系。一时间,一线的临床工作者有些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 的Jessica Mega 和Marc Sabatine 2010年主持了一项Meta分析。[2]

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 坐落美国波士顿,距离著名的麻省总医院很近。它被评为2010年度美国最佳医院之一。肿瘤、心血管和妇科是它的特色专科。Jessica Mega 和Marc Sabatine 都来自于心血管科,都擅长介入治疗,这样他们用到氯吡格雷的几率是非常大的,也就有可能及早关注到氯吡格雷用药无效的情况。难能可贵的是,Marc Sabatine 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大夫,他还对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新的领域也很有兴趣。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二人在参与的一个大型临床研究项目中(TRITON-TIMI)打算将与氯吡格雷代谢有关的基因信息也考虑进去。在这项工作中,他们额外检测了参与研究的患者们的多个药物代谢酶基因,最后发现CYP2C19的功能缺失与临床的不良预后最相关,换言之携带突变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要明显大于非携带者。这个结论发表在2009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3]

其他类似的研究也都相继完成,可得到的结论却不是完全一致,怎么排除其中的偏差呢?Meta分析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它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搜集多个相关的研究资料来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综合的评价各方面的意见。

这篇Meta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氯吡格雷的药效到底与CYP2C19基因的功能缺失有没有关系?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做血管支架术的患者。

第一步是文献检索和收集。限定的时间段从2000年1月到2010年8月,文献主要来源Medline等三个数据库。最后找到了31个相关的研究。接着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作者设计了纳入和排除标准。31个研究剔除了22个,其中包括18个没有包含临床预后信息的,还有一些没有包含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信息。

接下来,作者对入选的9个研究所涉及人群的资料信息作了归纳,比如年龄,性别,有无吸烟,是否做了血管支架术,是否患有冠状动脉综合,CYP2C19基因型等等。总的来说,做血管支架术的患者比例占到了90 % 以上。各基因型人群其他的基础特征基本一致,这就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作者对临床预后作了两个分类,一类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第二类是伴随血管支架的血栓。

经过系统的统计分析,作者发现,携带一个及以上CYP2C19突变位点的患者发生第一类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显著大于非携带者。而携带突变的患者发生第二类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相对危险度为2.81,携带两个突变的患者的相对危险度更是接近4 。当然,并非每个研究统计出的趋势都一致,比如一个名为EXCELSIOR的研究,它的结论就是相反的,携带突变基因的患者反而预后要好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回到资料汇总那一栏发现,该研究涉及冠脉综合症的病人数是零,这个也许是导致偏差的原因。即使如此,并不影响总的分析结论。

另外,作者从用药时间上也做了统计分析。从0到30天,或者从0天到用药终止,携带突变的等位基因总能显著的影响预后,而中途服药(即第30天到服药终止)则让这样的差异变得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也许说明了,基因的影响从一开始服药就注定。

最后,问题得到了答案!

问题得到答案之后,怎么解决呢?到底要不要放弃氯吡格雷,还是去寻找更加普适有效的替代药物?这也许可行。不过,来自澳大利亚的两位临床医生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用药前对患者的基因型做检测”,根据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4]

这是否意味着“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时代”的到来?我们在技术和商业运营的层面有没有做好准备?美国罗氏公司就紧跟潮流开发了相应的基因型检测试剂盒。而来自中国的上海百傲科技公司紧随其后,也基于自己开发的芯片平台,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用于临床用药指导的“CYP2C19基因检测试剂盒”。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国内的医院领域也有一批致力于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工作者,百傲和他们一起开始探索“基因检测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具体实施”,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医院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而通过氯吡格雷这个事件,更多的医生和药师会关注这个领域。在与百傲合作一些医院,一些氯吡格雷的用量大户“心内科”更是把检测平台搬到病房,直接与病人对接。由于新技术检测时间短,并不会耽误患者的治疗,同时价格相对高昂的手术用药等费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在一些地方更是可以享受医保的待遇,通过检测可以规避氯吡格雷的用药风险,也可以为奥美拉唑、伏立康唑等常用药物提供参考,所以患者还是很乐于接受的。

冥冥中,氯吡格雷的坏事似乎变成了一件好事,它撬动药物基因组时代更加快速的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1.Association of Cytochrome P450 2C19 Genotype With the Antiplatelet Effe.pdf

2.Reduced-function CYP2C19 genotype__ and risk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df

3.G014_Cytochrome p-450 polymorphisms and response to clopidogrel.pdf

4. http://www.baio.com.cn/news/detail.aspx?ClassID=72620543991349248&ID=37

5.TRITON-TIMI 临床研究项目

http://med.haoyisheng.com/09/1103/310047206.html

http://med.haoyisheng.com/09/1103/310047210.html

6. Jessica Mega  http://brigwom.photobooks.com/directory/profile.asp?dbase=main&setsize=30&sskeywords=25&pict_id=0003028

7. Marc Sabatine http://brigwom.photobooks.com/directory/profile.asp?dbase=main&setsize=30&last_name=Sabatine&pict_id=0004235

编辑: cq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