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合结果的资讯共有77

2019.11.14 王玉芳教授: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药物性肠病

、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未来发展将集中在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各类粪菌移植和各种炎症通路上。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

2019.11.14 曹倩教授:IBD 诊疗现状及标准诊治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IBD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涉及遗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屏障受损、以及免疫紊等多个因素

2019.11.14 2019IBD大会人物专访:田丰教授、沈骏教授、顾于蓓博士

发病机制和疾病普及的重要性IBD的发病机制是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我国近两年

2015.12.23 王建业教授谈 M 受体拮抗剂在老年男性 LUTS 的应用

患者的诊治特殊性男性和女性对于下尿路症状的表现不同:男性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女性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因此二者

2018.09.29 邱伟、宫俊丽:肠道菌群失调和神经免疫疾病的关联

有以下三条:第一,免疫途径。肠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可以对众多病原微生物、化学因子等起到防御作用。在菌群失调时会改变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其通透性增加。肠道内...可能与 NMOSD 发病相关,此外也有部分报道提示肠道菌群微生态的改变可能与 NMOSD 有关。如上所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系统。那么肠道菌群失调

2017.11.21 胡少华副教授:精神障碍的脑肠轴机制和治疗探索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功能失调的肠道屏障可以促使肠道微生物驱动导致促炎症状态从而对大脑产生影响。炎症介质从外周到达中枢可通过迷走神经通路途径,亦可从周围器官直接

2019.07.10 「不怕罕」:AC 抗体组合——寻踪美杜莎

cerebellitis, AC)又称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autoimmune cerebellar ataxia,ACA),是获得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之一。与经典的副肿瘤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应的抗 Hu、Yo 抗体相比,AC 涵盖的抗体更为多样,也更罕见。AC 抗体多数在组织免疫荧光实验中与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胞质和树突结合,呈现

2016.11.02 BNA2016 专访吕佩源教授: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小血管病起病时,早期难以察觉,会缓慢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大小便困难、失禁、共济失调等症状。第二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第三是致残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