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合结果的资讯共有1000

2008.11.18 丁香园通讯员采访李子荣教授

又分为两类(我国):一类是酒精因素所致,另一类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作用。这两类因素并不一定会使所有的病人发病,现在看来这可能和基因有关。目前我们对非典病人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使用激素后有人得了骨坏死,有人没有得,将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几个基因的基团。争取以后能做出试剂盒,在使用激素和饮酒前先

2016.11.17 CDS2016 媒体见面会:贾伟平教授介绍会议特色及亮点

过去的 2016 年糖尿病领域的重磅进展回答了记者提问随后朱大龙教授就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进展回答了记者提问ccvideo姬秋和教授和郭晓蕙教授分别就糖尿病的卫生经济学

2008.07.17 中国神经化学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神经化学会理事薛启蓂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实录

教授:这比较难说,热点很多,像现在的DNA、膜受体、干细胞移植、离子通道都有很大成果,有所突破也很容易。丁香园:我们的网站上有30%会员,即差不多有30万

2019.03.05 第十六届肺癌高峰论坛 | 吴一龙教授:肺癌围术期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不适用靶向治疗的患者可尝试使用免疫治疗。因此,我们提出了围手术期的精准治疗,即: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需做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基因检测阳性...)所取得的成果。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共发表了三篇非常具有说服力和高影响力的论文。这三篇论文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基因突变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可在术后使用靶向治疗以延迟

2007.09.07 肺间质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类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影响

更差,IPF 患者个体间生存期存在差异,判断患者的预后因素非常困难,以前的研究表明就诊时的年龄、吸烟史、生理和影像学损伤程度等参数可影响其预后,BALF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是IPF 患者预后危险因素,但这些报道结论不一,引起研究者对IPF 预后研究更加关注。 作者

2007.09.21 曹雪涛院士:肿瘤免疫学研究新进展

; 曹雪涛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从人DC cDNA文库中自主发现多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

2015.06.10 2015 ADA:GLP-1 改善肥胖相关肾病的可能机制

表达下调,而 PPARα、CPT-1 和 ATGL 基因表达上调。研究表明,艾塞那肽 -4 能改善肾系膜细胞的脂质代谢,这可能是艾塞那肽 -4 延缓肥胖相关肾病的...肾病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系膜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早有研究发现,DPP-4 抑制剂能改善糖尿病肾病,其中可能涉及脂质代谢失调。然而,GLP-1 能否通过调节肾脏

2009.10.16 王绿化:根治性切除IIIA期-N2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放疗

丁香园驻地通讯员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绿化教授认为,对于IIIA期-N2非小细胞肿瘤根治性切除后是否应进行放射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近年来,随着放疗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术后放疗在NSCLC中的治疗作用日益被重视。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天津肿瘤医院都通过一些实验证实了IIIA期-N2非小细胞

上一页 1 2 3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下一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