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与数字化建设
Springer全球出版执行副总裁Hubertus Riedesel、《中国物理快报》主编王鼎盛院士、Elsevier全球科技战略发展总监Alexander van Boetzelaer、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IOP Publishing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编辑主任Nicolas Gulley、Wiley-Blackwell亚太区总监Mark Robertson、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中国国家地理社长李栓科、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编辑肖宏、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出席了会议,并做主题报道,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论文评价体系、期刊遴选和引证分析、科技期刊的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究和讨论。
《中国科学》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在题为“建设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期刊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但尽管中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近年来中国学者SCI论文发表在大陆期刊的比例在不断地减少。他举例说,2000年中国学者发表SCI论文22,608篇,其中在大陆期刊发表了9,208篇(占40.73%),在海外期刊发表了13,400篇(占59.27%);2007年,中国学者发表SCI论文79,669篇,大陆期刊发表18,418篇(占23.12%),海外期刊发表61,251篇(占76.88%)。
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编辑发展部高级总监James Testa在介绍“期刊遴选和引证分析”时,指出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有效指标,但不适用于评价作者和文章。他还介绍说,2007年SCI开始认真调研,扩大收录范围,收录更多合乎SCI标准、关注性问题、有可靠的媒体传播的区域性期刊。目前,已经从1万多种期刊中遴选出了1601种期刊。
Springer全球出版执行副总裁Hubertus Riedesel在题为“E-ennovation in STM Journal Publishing”的报告中,介绍了世界科技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他强调说,目前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如果没有网络版,就不阅读”的现象。书籍与期刊的界线日益模糊。Hubertus Riedesel用“Jooks”和“Bournals”两个合并词来形容书籍和期刊之间的融合。他还指出,现代出版业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如“Author Mapper”可以通过一系列文章找到作者之间的联系。
《中国物理快报》主编王鼎盛院士则介绍了《中国物理快报》作为一个中国物理学会英文学术刊物的25年历程。
Elsevier全球科技战略发展总监Alexander van Boetzelaer介绍了Elsevier定位的变化--从传统出版商转变为创新性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他说,Elsevier也要面对很多经济压力。Elsevier希望为用户提供更有效、高效、系统的信息,帮助用户从内容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以前的科技期刊网络版和纸质版是完全一样的。但现在Elsevier增加了内容的交互、文章作者访谈、视频介绍等内容。
Wiley-Blackwell亚太区总监Mark Robertson在他的报告中,简单介绍了Wiley-Blackwell与中国科协的合作。他遗憾地指出,由于中国的流通汇通仅中国邮政一家,用户订阅很集中,所以资金链较慢。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版商更直接地和图书馆联系起来。网络电子期刊平台(Open Access,OA)已经成为期刊出版业的共识。Mark Robertson先生重点介绍了国际科技期刊的商业模式。他分别介绍作者付费的“the gold road”和基金资助的“the green road”.他指出,作者付费的“the gold road”方式,让出版商可以继续从作者那里得到费用,使得同行评议的标准得以延续;基金资助的“the green road”,资金提供方要确认资金使用效率。
28日上午, 陈运泰院士、Hubertus Riedesel先生、Alexander van Boetzelaer先生、游苏宁社长、Nicolas Gulley女士、Mark Robertson先生、武夷山总工程师、李栓科社长、肖宏主任、李党生副主编等出席了“2009上海国际科技期刊高峰论坛”.论坛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对科技期刊的挑战”、“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与集团化发展”、“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的多样化与共赢模式”、“国际视野的中国科技期刊”4个方面阐述观点、展开讨论。
武夷山总工程师在论坛上指出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人的阅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不太年轻的人,都更喜欢阅读屏幕而不是书页。下一代的孩子就更别说了。任何事物,包括科技期刊,如果不适应这个数字化潮流,就丢掉了下一代,也就是丧失了下一代用户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适应数字化潮流需要做很多事,其中最重要是走开放获取(OA)之路。但纸本期刊与OA期刊不是截然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将长期共存,相互补充,相互增强。怎么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全世界对这个问题都研究得不够。希望新闻出版总署与时俱进,在管理上大胆做出调整。比如,今后应当允许申请OA刊号,而现在的刊号全是针对纸本刊物发放的。如果批准了OA刊号,年审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对于纸本刊物,年审时总要送上纸本期刊原件吧;对于OA期刊,就得换一种审查方式。在注意力资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主动推送会越来越重要。而且,要努力针对最新的媒介开展推送。决不能满足于坐等别人来读我们的期刊,上我们的OA网站,即使我们的期刊和网站办得很棒。为了争夺眼球,一定要主动推送。
Alexander van Boetzelaer先生认为,数字化使纸质版更智能,可以在用户发出请求后进行打印发送,减少了出版成本。
李党生副主编认为,网络化不等于数字化,不要为了集团化而集团化,只有过硬的产品集团化才是有意义的集团化。
在“数字化,网络化对科技期刊的挑战”的讨论中,台上的嘉宾和听众在“纸质版期刊是否会消亡”这个问题上发生了有趣、激烈的讨论。
讨论到“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与集团化发展”,肖宏主任认为中国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有听众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市场得到了发展,但从市场中得益最多的是国外出版集团。肖宏主任也认为,中国最好的科技期刊都与国际出版集团进行了合作;可以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市场被国际出版集团瓜分;中国的科技期刊市场最先得益的是国际出版集团。但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中国科技期刊可以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理念,得到相关的培训。虽然参与国际合作,稿源的质量没有明显提高,但数量明显增加。投稿管理系统使中国科技期刊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参与国际合作后,国外审稿人更愿意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审稿。肖宏主任认为,虽然在合作中国际出版集团拿走了80%的利润,国内科技期刊只能拿到10%的利润,但“借船出海”的道路还是应该走出去的。
Hubertus Riedesel先生则认为,中国的需求量很大,国际化不会影响这种需求。Arries System全球市场与销售副总裁Richard Wynne则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中国可以通过购买一个国际出版集团,直接实现国际化。
在“2009上海国际科技期刊高峰论坛”结束后,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分设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创新;科技期刊的评估体系与科技期刊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团化发展;开放存取等出版新形式与科技期刊发展;大众期刊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战略5个分论坛进行专题讨论。
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全球期刊出版形态迅速改变、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改革的背景举行,深入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困难、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科技期刊数字化、期刊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有益的思路。
编辑: ludongcn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