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于布为教授:五大愿景促麻醉学科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2-08-30 22:41 文章来源:2012年中国麻醉年会专刊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点击次数: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教授

于布为教授简介

于布为,1955年生于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麻醉学专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担任 《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上海医学》 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 Vascular Anesthesia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1982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89年获医学奖学金在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研修一年。从事临床麻醉学工作30多年。在国内率先提出“理想麻醉状态”、“麻醉诱导期高容量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 这一概念。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阐明了杏仁核在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记忆形成过程的干扰作用,获得高度评价。

记者:作为2012年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的主席,请您介绍一下本届会议跟往届有哪些不同和亮点?

于布为教授:1979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成立大会,被认定为是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正好是第二十届,中国人喜欢逢十大庆,所以本界会议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同时,本界会议也适逢我们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任期届满,等于是我们这届委员会的工作总结会议,我们会对3年来在加强学会建设、推动麻醉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作一个总结。另外,这些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麻醉学科脱离外科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是一个进步,但是如果脱离太久,只关注麻醉学科本身,就会与临床脱节,影响与手术科室的配合,所以我们应该有所改变。过去我们都是请本专业的国内外权威作专题报告,今年我们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也是刚刚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郎景和教授为我们谈一谈妇产科学,包括生殖医学等方面近年来的进展,这样可能会对我们了解其他学科进展,更好地开展学科间合作有很大好处。

此外,我们会给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对中国麻醉学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几位专家授予名誉会员的称号,以表彰他们对我们的支持。

记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于布为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第十届委员会成立之前和之初做了关于本学科实力的调查,这个调查由两项调查组成,一项是由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再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分别委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做的抽样调查,我们最后委托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实施了这项抽样调查。另一项是由我们自己通过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做的对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做的调查。

通过这两项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麻醉科目前的“家底”,我们了解到中国目前麻醉科医师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目前全国平均一个手术台配备0.75个麻醉医师,也就是说要2个麻醉科医师管3个手术台,这就使得全国有相当一大批麻醉科医师每天处于疲劳工作状态,并且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目前全国注册的麻醉医师接近4万名,这与其他手术科室比如骨科的几十万名医生相比,是非常少的,这一结果令人震惊。另外,目前在全国三甲医院基本上都有麻醉科这样一个编制,可是二甲医院,根据2009年的调查,有麻醉科编制的不到80%,也就是说到现在还有很多医院只有手术室而没有麻醉科这样一个独立的科室建制,这个又是让我们吃惊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麻醉科在逐渐萎缩。ICU和疼痛科本来都是麻醉学科亚专科,但是随着这些亚专科的发展,疼痛学科和ICU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从麻醉科独立了出来。从自身的发展来看,可以认为这两个亚专科独立是麻醉学科发展壮大的一个表现,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两个学科的独立意味着麻醉科在发展壮大以后又回到原来的手术室内,成了手术室的“附属品”,因为它的接触临床的疼痛治疗部分独立了,管理术后危重病人的部分也独立了。所以我们这一届任期内,麻醉学科表面上一片繁荣,形势大好,实际上危机四伏,正逐渐萎缩。这种现象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在欧洲到目前为止,ICU和疼痛都还在麻醉科的管理之下,比如我去参观德国的爱尔兰根大学时了解到连急诊科都是麻醉科管理的,麻醉科是一个非常大的科。

我们这个学科本身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可是亚专科就相继独立了,而独立的学科反而比母学科享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我们怎样提升麻醉科医师的整体水平呢?问题在县级以下医院,而这些医院是直接关系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单位,国家已经投入很大财力添置了设备,但是这些医院的软实力仍然不足。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以改变这个现状。一个是挑选了全国23个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或者省人民医院组成我们的培训基地,安排基层二级医院的科主任来进修,这个项目去年正式开始启动,今年3月19日举行了开班仪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10期,每期学员五六十人,已经培训了六七百名学员,这个培训班受到了基层医院非常热烈的欢迎。由于只培训基层医院主任,辐射面太小,所以我们又搞了青年医师讲师团,也就是说从全国各大顶级医院抽一些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组成讲师团,到各地巡回培训。迄今已经办了两期,第一站是到海南省陵水县,陵水是一个相对比较贫穷的地方,当地400多名医生来参加了这个学习班,反响非常热烈。第二站我们到了贵州省的毕节市,毕节是一个非常贫困、交通不便的地区,当地5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效果也很好。我们希望通过对科主任的培训来改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通过派讲师团深入基层来改善基层麻醉人员的技术水准,希望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中国麻醉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举办了全国麻醉学基础理论培训班,目前这个培训班还处于试点状态,目前办了2期,我们相信这项工作是有价值的,长期来讲对麻醉学科的发展是有益的。

出于对麻醉学科发展的考虑,本届麻醉学会提出了麻醉学科发展的5个愿景:第一,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第二,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第三,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第四,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第五,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

第一,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大幅提高,人们在诊疗过程中对舒适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过去,有些检查或手术是不麻醉的,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现在由于医疗条件的进步,很多患者要求在麻醉的前提下做一些医疗操作,我们麻醉学科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主导舒适化医疗的重任。

第二,要做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就是做全行业医疗安全的守门员学科。我们如果能够及时赶到,及时抢救,使一些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患者及时转危为安,就会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从小的方面讲是为病人挽回生命,为家庭避免痛苦,为医院创造和谐医疗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为国家的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所以说我们这个学科一定要做保证全行业安全的守门员学科。

第三,麻醉学科要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过去都把医院枢纽定位于手术室,其实手术室是一个场地,指挥管理控制手术室的应该是麻醉科,我们来合理安排手术,迅速缩短手术的间隔,就可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缓解医疗压力。

第四,麻醉学科要成为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由于手术室资源有限,手术科室之间常出现争手术室资源的现象。麻醉科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手术和充分利用手术空间来协调科室间的紧张关系,成为一个协调者。

第五,我们希望就是通过我们上面几条的努力,使麻醉学科在几年之内成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现在为止,麻醉学科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这3年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老百姓眼里,麻醉还是打针睡觉这么简单的事情,这是个很大的偏见。

我们的愿景公布以后,在国内包括台湾和香港均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改善麻醉质量,提高服务能力,不仅是为了麻醉学科的发展,我们是希望通过麻醉学科的发展,为整个医学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在学科建设方面,随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生进入麻醉学科,使得这个学科目前在科研方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SCI论文的发表方面,这几年均在飞速进步。2009年全国麻醉医生共发表了99篇SCI论文,去年发展到370多篇,如果加上中国麻醉医生在国外实验室研究发表的共有500多篇,几乎每年以增加100多篇的速度急剧的增加,这个成绩是非常明显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结果,麻醉学分会和国际现在开展学术交流的时候,我们提出今后的交流不是单边的交流,不是只有我们请国外专家来国内讲课,而是双边对等学术交流。什么叫双边对等呢?就是我们邀请几名外国权威教授到中国的年会来做学术报告,增加交流的机会,促进友谊,但是反过来他们也要邀请中国的教授到他们的年会作报告,主要目的就是带动国内的学者走出国门,通过交流、学习、进步,进而推动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

在今年3月25-30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LaRural展览中心召开的世界麻醉医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作为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FSA)正式成员国之一,派团参加会议。在本次四年一度的换届改选中,作为上一届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常委,熊利泽教授再次成功连任WFSA常务理事会常委 (2012—2016年)。与此同时,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于布为教授在内,共有5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于布为、黄宇光、田玉科、薛张纲、俞卫锋)分别进入了WFSA下属的科学事务委员会、麻醉安全与质量委员会、章程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及疼痛委员会担任委员。本次改选表明我们国家的实力和中华麻醉学会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得到增强。6位教授进入世界麻醉机构的领导层,是继中华麻醉学会正式成为WFSA成员国和熊利泽教授当选WFSA常委后,中国麻醉学史上又一个重大事件。我国其他学科尚没有如此集体一步跨入国际最顶尖的委员会的先例,说明这两年麻醉学科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借助厂家的资助费用和年会的结余费用,我们每年选派10名博士生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顶级实验室从事科研训练,希望为麻醉学科今后10~20年的腾飞培养后备人才。我们还做了网站的建设工作。此外,我们专科杂志影响因子也在逐步提升,为了争取被Medline或者化学文摘收录,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总体来讲,我们这3年正好赶上一个中国经济仍在保持的高速发展期,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同时麻醉学科经过60年的建设有了相当的储备,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我们做了适当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整体的效果非常明显。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麻醉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于布为教授:自1842年3月30日美国一个乡村医生CrawfordLong做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到现在整整过去了170年,美国是把发明乙醚麻醉的这天定位美国国家医生日。可以说没有麻醉,医学的进步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迅速。可是我们做了170多年的麻醉,却不知道麻醉药是怎么产生作用的。我们当然知道各种各样的学说、假说或理论,但是都有它的缺陷,所以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开麻醉药作用机制之谜?这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第二,遗传基因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麻醉药物的代谢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麻醉遗传药理学的技术,为更安全地实施麻醉提供指导。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第三个是器官保护的问题。如何利用麻醉药处理缺血、缺氧、再灌注损害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热点;不过这个热点现在相对来讲有些降温,因为它的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第四个是自动化麻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台自动化麻醉机,已经为200多例病人的实施了麻醉。中国在今后两三年之内应该能做出国产的类似的东西。

第五个是中西医结合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现代麻醉科学与祖国传统医学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所做的绝大部分研究是模仿和跟踪,只是跟的越来越快,跟的越来越紧,但缺乏独创性的东西,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地看到基于东方文化和哲学思考的科研举措。

记者:您对我国麻醉学科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或希望?

于布为教授:第一点是我们正在做的,也是卫生部下达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制定一个麻醉学科的学科建设和规范标准。

麻醉学科到底是干什么的?它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什么?通过3年的实践和全学科范围内的争辩、讨论,我们基本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对自身有了明确定位,即我们是医院的最大的保障医疗安全和病人舒适的服务平台,这给我们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提出麻醉学科应该和其他学科进行多学科合作,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舒适感,减少病人的就医困难,降低就医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为目的,抛开或者说尽量减少对自己学科利益考虑,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为病人服务。基于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希望:

第一,我们提出麻醉科应该有自己的门诊部,应该有患者术前评估中心,对病人的术前状况进行充分评估,改善其术前状况。

第二,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由麻醉科管理的内镜中心,气管镜检查、膀胱镜检查和胃肠镜检查都在这个平台来做,由麻醉科医生为病人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服务,提高治疗效率。

第三,我们建议手术室内配备麻醉诱导室和恢复室,优化治疗流程。

第四,我们希望有麻醉科自己的ICU,用以处理麻醉药物并发症和后遗症。

有了以上覆盖全院的提供舒适医疗和保障医疗安全的平台以后,我们麻醉科将能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

编辑: riset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